灰雾在城市上空缓缓蠕动,像一张永不满足的嘴,吞噬着残存的阳光。
林策的手指在终端上滑动,屏幕冷光映在他脸上,勾勒出一道道紧绷的线条。
军方加密频段的日志如瀑布般滚动,字符密布,但在他眼中迅速分解成可解析的逻辑链。
他输入叶初音留下的跳频规律——那是她临走前塞进他掌心的一串数字,用指甲刻在金属片上,像遗言,也像钥匙。
“滴——”
一声轻响,系统破译成功。
北区资源调度中心的临时指挥频率赫然浮现。
林策瞳孔微缩。
陆昭确实被押走了,但封锁指令并未撤销,反而在凌晨三点被重新加密签发。
签发权限归属——联合应急委员会·影子调度组。
他点开附件,一份名为《生存价值动态评估模型v7.3》的人工智能推演报告自动展开。
图表冰冷地列出全国幸存者据点的“维持成本-产出比”,安全区编号S-14(即林策所在)赫然位列“优先削减配给区”榜首,理由是:“人口构成复杂,潜在叛乱风险评级B ,单位资源转化效率低于阈值17.6%”。
“他们在筛人。”唐影的语音突然在耳麦中响起,低沉得几乎被杂波吞没,“不是救国,是淘汰。”
林策盯着那串数字,指尖微微发冷。
这不是军事决策,是算法杀人。
而执行它的,是那些躲在地堡里、用键盘决定生死的“文明守夜人”。
窗外,顾倾城的飞艇母港投下一道银灰色的光斑,缓缓掠过校园废墟。
她已登舰,指挥舱内全息投影正同步接入空中监控系统。
下一秒,画面切至北区粮仓外围——一圈暗红色的光点密布地面,构成蜂窝状阵列。
“电磁感应地雷阵。”顾倾城的声音透过通讯频道传来,带着讥讽,“触发阈值设定在0.5公斤金属以上。他们不怕抢粮,怕的是失控。”
林策没有回应。
他的目光死死锁在粮仓西侧的热成像图上。
排水口每隔一小时排放一次冷凝水,持续18秒。
那短短的十八秒里,红外监测出现盲区,温度骤降,形成一条短暂却真实的“视觉裂缝”。
他调出建筑应力模拟软件,指尖翻飞。
地下管网结构图层层展开,锈蚀的铸铁管、老化的混凝土支架、沉降不均的地基……他重新计算承重极限,加入非金属复合材料参数,模拟加固路径。
“如果用碳纤维支架临时加固B7段下水道,”他低声自语,“防水袋运载,单次最大负载……3.2吨。”
“但排水周期只有78秒。”胖子刘的声音从后勤室传来,沙哑而沉重。
他站在一堆破损的运输履带上,手里捏着一张手绘路线图,“一趟,最多三吨。而且下水道年久失修,塌方风险41%。谁去?谁信你能活着回来?”
没人回答。
空气凝滞如铅。
就在这时,苏晚舟推门而入,军靴踏地声沉重。
她摘下战术耳机,眼神复杂。
“陆昭……重伤昏迷。”她声音压得很低,“监控视频被封了,但我复制了音频。”
她点开一段录音。
沙沙的电流声后,是枪响、嘶吼、怪兽的尖啸。
然后,在最后一声枪响前,一个嘶哑却决绝的声音刺破混乱:
“别让平民进辐射圈!”
林策怔住。
那不是命令,是警告。
不是冷血的清除者,而是被困在规则里的守门人。
他下令炮轰避难所,是因为他认为那是唯一能阻止更多人送死的方式——哪怕代价是背负罪名。
第三道考题在脑海中再度浮现:你能否让敌人成为火种?
他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图鉴边缘。
拼图系统静静悬浮,【净界·蓝 绿】的微光在空气中若隐若现,水雾般的能量缓缓扩散,安抚着每一个靠近者的神经。
敌人……真的是敌人吗?
还是说,真正的敌人,是那个将人分为“可用”与“可弃”的系统?
他缓缓闭上眼,脑中数据如星河旋转。
安全区人口217人,每日最低粮食需求1.8吨,现有储备仅够维持6天。
军方配给通道已被切断,黑市粮价飙升至每公斤三小时寿命竞价。
而影子调度组的人工智能,正以每七分钟更新一次的频率,重新评估“谁该活着”。
睁开眼时,林策的目光已不再犹豫。
他调出拼图图鉴,指尖在【净界·蓝 绿】上轻轻一划,弹出能力详情:防护性水雾,中和灰雾毒性,覆盖范围500米。
一个念头如闪电劈开迷雾。
不是对抗,不是乞求,也不是突袭。
是交易。
是用技术,换时间。
是用希望,换火种。
他站起身,走向指挥中心中央的全球拼图竞拍终端。
手指悬停在“创建新项目”按钮上方,却未按下。
窗外,灰雾翻涌,仿佛在低语某种古老的审判。
而在那雾的尽头,十二个微型据点的信号灯仍在微弱闪烁——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挣扎求生的残影。
他们,也需要活下去的资格。
林策深吸一口气,眼中数据流如潮水奔涌。
灰雾在夜幕下翻滚,像一锅沸腾的铅汞,无声地侵蚀着城市的骨架。
林策站在安全区仓库中央,脚下是刚运回的十五吨大米,麻袋堆叠如山,散发着久违的稻谷清香。
这气味本该令人安心,可他指尖触到图鉴边缘时,脊椎却窜上一道寒意。
【净界·蓝 绿】的微光在他掌心流转,水雾状的能量缓缓扩散,将整座仓库笼罩在一层近乎透明的防护膜中——这是他设计的“拼图期货”二级市场的核心抵押品:以拼图能力生成的技术信用背书,向十二个微型据点募集人力。
条件明确——每支队伍完成一次非金属运粮任务,即可获得未来安全区“庇护优先权”与1%的词缀共享收益。
蚂蚁运粮计划启动第一夜,五支小队便穿越排水盲区,毫发无损地带回十五吨粮食。
没有枪声,没有暴露,只有下水道冷凝水滴落的节奏,与碳纤维支架在黑暗中轻微震颤的共鸣。
林策站在指挥台前,看着热成像图上那十二个微弱却坚定的信号点,第一次觉得,这场末日里最稀缺的东西不是粮食,而是信任的流动。
顾倾城的飞艇母港悬停在八千米高空,银灰色舰体如同蛰伏的巨鲸。
她启动“蜂群幻影协议”,释放数百个搭载信号模拟器的干扰气球,每一颗都伪装成高速无人机的雷达反射特征。
军方的预警系统瞬间过载,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红点如蝗群袭来,迫使北区防空阵列进入持续警戒状态——而真正的运粮队,正贴着地下管网的阴影,悄然穿行。
第七夜,运粮进入尾声。
林策亲自带队清点最后一车米袋,汗水浸透了他的衣领。
仓库顶灯忽明忽暗,灰雾透过缝隙渗入,却被【净界】的水雾层层中和,发出细微的嘶鸣。
就在此时,图鉴骤然震动,一行猩红提示在视网膜上炸开:
【检测到高阶词缀共鸣——来源:军方指挥终端(加密层级S-9)】
【匹配度:87.3%】
【推演结论:存在外部系统正在反向解析“拼图逻辑链”】
林策动作一滞。
他的手指猛地攥紧终端,脑中数据流瞬间重组——这不是简单的信号窃取,而是有人在用与他相同的技术路径,逆向推演拼图系统的底层架构。
谁?
能接入军方最高权限终端,又能理解建筑算法与词缀耦合逻辑的……只有极少数人。
“有人在复制我的方法。”他低声说,声音冷得像从冰层下渗出,“不是偷数据,是在重建系统。”
话音未落,指挥室门被猛地推开。
苏晚舟冲了进来,战术外甲上还带着夜风的寒气。
她眼神锐利,呼吸略显急促。
“陆昭醒了。”她说,每一个字都像压过碎石,“他要求见你。”
林策抬眼。
“他说他知道‘源点’的坐标。”
空气仿佛凝固。
灰雾在窗外扭曲,像无数窥视的眼睛。
林策盯着她,脑中飞速推演:陆昭为何突然开口?
是求生本能,还是另有所图?
而那个被反复提及的“源点”——是灰雾的起源?
拼图系统的根服务器?
还是……方舟选拔器的启动密钥?
他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缓缓将手伸向图鉴,指尖在【净界】的词缀上轻轻一划。
水雾微光流转,映出他眼中那一片深不见底的数据星河。
而真相,或许比灰雾本身更令人窒息。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