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了,乡下来城里办年货的人越来越多,郑自强家的早饭生意也越发的好。
一家人忙活到年二十九,生意还没停下。
因为能赚到钱,全家人乐得如此。
晚上,郑承运忙着炸绿豆丸子和焦叶子。
刘淑珍看着油锅里滚开的油,忽然说:“我只顾忙生意,忘了买条鱼炸了。”
郑承运边往锅里丢着放了芝麻的面片,边说:“明天是年三十,上午还有半个集呢,应该能买到鱼。过个年来,一定要买条鱼,咱也得年年有鱼(余)!”
郑自立坐在灶前烧锅,看着父母忙碌着炸过年吃的东西,闻着香味却吃不到嘴上,急得直咽口水。
这也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过年吃的东西,没全部炸好不能吃,连尝一口都不行!说是得先敬神仙。
眼看着年货炸好一锅又一锅,满满当当的摆放在一旁桌子上的盆里,郑自立馋得直咽口水,边烧锅边问:“妈,我都快饿死了!可快炸完吗?”
刘淑珍正在揉面准备蒸馒头,她停下手上的动作,瞪了郑自立一眼,呵斥道:“过年炸东西不许说破嘴话。”
郑自立像犯了错一样,闷闷不乐地低头烧锅,不敢再问。
郑晓红正在打扫屋里的卫生,她听到母亲责怪弟弟,赶紧走过来换下他。
郑自强还在店里用簸箕簸着黄豆,簸几下,停下来,捡出混在黄豆里面的杂质和劣质豆,然后再簸,再捡,为明天早晨做豆腐脑做准备。
1985年这个春节,对郑家人来说是三喜临门!
长女郑晓红考上心仪的大学;长子郑自强学会家用电器维修,有了一技之长;自从租下门面后,店里生意越来越好,全家人在城里总算能立住脚跟。
年三十上午,刚吃罢早饭,郑承运就把家里养的大公鸡杀了。
平时郑家人为了攒钱,舍不得吃荤菜,偶尔用一个鸡蛋炒酱豆,就算一家人就馍吃的荤菜了。
不赶上逢年过节,五口人就只炒一个素菜就馍——葫芦、南瓜、豆角……一年四季,啥菜便宜吃啥!晚饭通常是吃馍就咸菜。
一年到头,只有年三十才舍得开荤,全家人都对这顿饭充满期待!
郑晓红先是用鸡毛掸子把门框上的灰掸掉,再小心翼翼地把原来的旧门对子撕掉,清理干净。
郑自强把父亲一早就写好的春联用浆糊贴在大门上,上联是:福旺、财旺、运气旺,下联是:家兴、人兴、万事兴!横批:喜气盈门。
刘淑珍拿着从菜市场刚买回来的鲫鱼往厨房走,边走边说:“我收了生意就去买鱼,紧赶慢赶还是晚了!没买着大混子(草鱼),买了几条鲫鱼,咱也算年年有鱼(余)了。”
郑承运正坐在院里的小板凳上褪鸡毛,他看着心情不错,面带笑容,说道:“混子、鲫鱼都一样,有鱼就行!”
那天,刘淑珍做了最拿手的小鸡炖蘑菇、红烧鲫鱼,还做了郑承运最爱吃的红烧肉!又配上三个素菜,凑了个六六大顺。
郑自强带着小弟在门口放完鞭炮回来,郑晓红已经帮母亲把菜全都端上饭桌,一家人围坐在圆形饭桌前,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郑承运见刘淑珍和孩子们都不夹鸡肉,知道他们不是不想吃,是舍不得,就举着筷子催促道:“都趁热吃,鸡肉凉了就不好吃了。”
刘淑珍夹起一块蘑菇,像往年一样笑着说:“我属鸡,不吃鸡。”
郑承运知道这是借口,就把鸡肝和鸡胗都捡出来夹给她。
刘淑珍看了眼桌上的三个孩子,觉得再夹给谁都显得偏心,就把碗里的鸡胗夹给郑承运,“我吃肝,你吃鸡扑哧(鸡胗)。”
郑承运也不同她客气,直接夹起鸡胗放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
这时,郑自强和郑自立同时把筷子伸向鸡爪,刘淑珍见状连忙提醒小儿子,“吃鸡爪子挠书!你哥不上学了,让他吃!你吃鸡翅,吃鸡翅能飞得高!”
两兄弟相视一笑,各自夹起相中的“目标”。
郑承运见郑晓红始终不吃鸡肉,便看向她。
郑晓红察觉到父亲的目光,忙解释道:“这蘑菇味浸透了,比鸡肉还好吃呢!”
郑承运心疼女儿的懂事,夹了块鸡腿肉放在她碗里,“你是咱家第一个大学生,也给自立做出了榜样,这块你必须吃!”
郑晓红也不再推辞,笑着说:“谢谢爸!”
然后低着头小口小口地吃着。
郑承运和刘淑珍看孩子们都吃得津津有味,心中有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阖家团聚、家人安康,又有满桌佳肴,怎能不知足呢?
午饭后,郑晓红刷锅洗碗。
刘淑珍和面、洗葱姜,剁肉,调饺子馅,忙活了一下午。
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周围,边包饺子,边看着电视机里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感觉特别幸福。
主持人是马季、姜昆、张瑜等人,女主持人穿着洋气的套装裙,男主持人贴身穿衬衫,外面套白色西服,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蓬勃的朝气。
陈冲上台给大家拜年,第一句说的就是“恭喜发财!”,道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发财致富。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董文华唱的一首《十五的月亮》,歌声婉转,娓娓道来思念之情。
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是小品《拍电影》,陈佩斯幽默的台词和滑稽的表演动作,逗得电视机旁的郑家人笑声不断。
忽然电视机的屏幕上出现了许多雪花点,郑自强起身,“接收信号不好,我去调下接收天线。”
郑自立连忙跟在他身后,郑自强诧异地问:“你来干啥?”
郑自立冲他眨眨眼,狡黠一笑,“哥,我来跟你偷学技术!”
郑自强被他逗笑了,点点头,“那你可得好好学!”
郑自强踩上院里的板凳,双手转动一下墙头上的天线,然后吩咐站在下面观望的郑自立,“你进去看看好了吗?”
“这么快就能好?”郑自立有些不敢相信,但还是转身跑回屋,看到电视已经恢复正常后,他又跑出来,激动地喊着:“哥,你咋恁有本事!还真好了!”
郑自强拍拍手,从板凳上跳下来,一脸自信地说:“这算啥?最简单的!”
郑自立看他的目光中又多了几分佩服。
夜晚十二点时,外面鞭炮声响起,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一起随着主持人倒计时跨年。
最后,李谷一以一曲《难忘今宵》结束了春晚,孩子们在父母的催促下,余兴未消地回房睡觉了。
在这辞旧迎新的夜晚,一年的劳碌就此止步,一年的辛苦换来了幸福。
对郑家人来说,今年的春节比以往哪一年过得都高兴。
三十晚上临睡前,刘淑珍在锅里放了几个馒头,寓意年年有馒头吃!她还悄悄把二元纸币放入郑自立新衣服的口袋里,给他当压岁钱。
年初一清晨,郑自强早早就起床放了开门炮。
听着外边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郑家人陆续起床、洗漱。
郑自立一起床就迫不及待地去给父母磕头拜年,郑晓红和郑自强要跪下磕头时,被父母拦住。
“大了,不磕了。”
不磕头,自然也没压岁钱可拿。
早饭吃的是头天晚上包的素饺子,老一辈认为年初一吃素饺子好,吃荤饺子会昏沉一年!
像郑自立这个年纪的孩子,一年到头摸不着钱,家里最盼望过年的就是他!一到过年,不仅有许多好吃的、有新衣服穿,还能拿到压岁钱!
吃完早饭,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去找邻居家年龄相仿的男孩,他们一同用压岁钱买那种小串的鞭炮,在路边放着玩。
在新年到来的这一天,观云县的男女老少,无论年长、年少还是年龄相仿的,见面打招呼都是一句“新年好!”
年纪大的长辈在家坐着,等着年轻的晚辈们来拜年;中年人则带着孩子走街串巷去邻居和朋友家拜年;年轻人,都是跟朋友相约,结伴去朋友家给他们的父母拜年。
拜年的方式很简单,不带礼,只面带笑容,拱拱手,嘴里说着“新年好!”
遇到做生意的,则会说“恭喜发财!”
有人半开玩笑说:“邻居们平时有个言差语错的,难免生出怨气,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互相走动下,拜个年,再说几句吉祥话,也算是互相给台阶,能下就下了。”
年初一上午,刘淑珍在堂屋的桌子上放两个果盘,里面放着糖果、瓜子,给前来串门拜年的人品尝。
遇到大人带着小孩来拜年的,她还会热情地抓把瓜子、糖果放在小孩兜里,让小孩路上吃。
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路两旁的店铺都关门停业了,门上都贴着用红纸写的“福”字头,各家各户的大门和堂屋门上都贴着用红纸写的门对子,地面上到处都是鞭炮炸开后的红色纸屑。
整个县城到处都洋溢着喜悦、热闹的节日气氛。
郑自强和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年前就约好了,一起去给他们的长辈拜年。
他们穿着年前刚买的新棉衣,有说有笑地走着,每到一个朋友家,进门见到他们的父母都是一齐抱拳拱手说:“新年好!我们来给您老人家拜年!”
朋友的父母都会热情地让他们坐下,让他们吃糖果、瓜子。
他们通常都不会坐,也不吃瓜子、糖果之类的零食,只是客套地问好,简单寒暄几句,稍作停留,接着又赶往下一家。
拜完年后,已经将近中午,路上的行人渐渐少了,人们都各回各家,卸下一年的疲惫,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周围,吃着年前就准备好的年货,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
对许家人来说,每逢过年,最忙的就是段秀琴。
年二十九那天,她一大早就忙里忙外,高兴得合不拢嘴。她不仅买了糖果、瓜子,装在两个盘子里,放在茶几上,还炸了绿豆丸子、焦叶子和鱼块。
“我一进院就闻到了,喷香!”许东升从外边回来,进了院就喜笑颜开地说:“哪年都没今年年味最浓!”
“他爸,可让你说着了!咱志远考上大学了,咱还添了个大胖孙子,都是高兴的事。”段秀琴说话的声音中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许志远拿着鸡毛掸子,掸掉门上的灰尘,用浆糊把“福”字头和春联贴好。
许东升站在院里,看着堂屋门芯上贴着小儿子写的春联——瑞雪迎春到,金牛贺岁来。
他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许志远正在贴大门上的“福”字头,许东升走到大门外看着已经贴好的春联,念道:“鼠报平安归玉宇,牛随吉瑞下天庭”。
他笑呵呵地夸赞道:“写得好!志远的字又有长进了。”
许志远得了父亲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
年三十中午,段秀琴做了满满一大桌子菜,许志刚一家也来了。
许家讲规矩,吃饭时坐的位置也都有讲究。
许东升坐在正位上,段秀琴坐在他右边,许志刚是长子,坐在父亲左边,秦招娣挨着许志刚坐下。
段秀琴看饭桌上少了赵燕,刚想去叫,赵燕走了进来。
她忙问:“佳宝呢?”
“吃饱了,刚哄睡着。”
段秀琴一脸慈祥地对赵燕说:“来,坐妈这边。”
赵燕也不客气,走过去挨着婆婆坐下来。
许志远年龄最小,只能挨着二哥坐在靠门口的位置。
许佳欣非闹着要跟爷爷坐一起——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许东升愿意惯着她,儿子们自然没话说。
许志远给她添了个小圆凳,让她挤在爷爷和爸爸中间。
许志远打开酒瓶,把摆在面前的每个酒盅都倒满,先双手捧着一个酒盅端到父亲面前,轻轻放下,再依次递给大哥、二哥,最后一盅留给自己。
做完这些,他又起身拿了三只茶杯,分别倒上大半杯白开水,递给母亲和两个嫂子。
他微笑着说:“大嫂、二嫂,你们不喝酒,就陪咱妈以水代酒吧!”
秦招娣接过水杯,连忙夸:“还是俺志远弟想得周到!”
赵燕也不甘落后,笑着夸:“志远是大学生!肚子里装那么多墨水,想得能不周到嘛?”
外面传来阵阵鞭炮声,许志刚听见鞭炮声,立刻看向许志远,“咱家还没放炮呢。”
年三十吃饭前要放炮,这也是老一辈沿袭下来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