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四合院:从亩产突破二百斤开始 > 第17章 聚龙2号,亩产800…公斤
换源:


       “你们可算是回来了,”撇下两个领导安抚聋老太,王红梅连忙迎出来,叫上易中海,刘海中几人上一边谈话。

要不是聋老太始终不肯松开,王红梅早就想去隔壁张国昌家,上那些领导面前露露脸,和张国昌亲近亲近。

谁乐意跟她一个半截身子埋土里的老虔婆,在这扯皮。

“老易,你们几个和张国昌关系怎么样?”王红梅还是好奇,张国昌究竟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引来这么多领导登门?

阎埠贵身体止不住的颤抖,脸上已经没有人色了。

和易中海一样,他也以为张国昌是敌特,被领导们揪出来了。

这不完犊子呢嘛!

“王主任我我我……我和张国昌一点都不熟,我俩基本没说过话。”

“他做什么,跟我没有任何关系。”

“我我我……我检举!”

“王主任,我要检举张国昌,昨天——”阎埠贵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把昨天贺建华给张国昌送钱的事告知王红梅。

还说昨天他们就想找人摁了张国昌送去街道办事处的。

“这点,一大爷二大爷他们都能证明。”

阎埠贵急于和张国昌划清界限,为此不惜举报张国昌。

易中海跟刘海中两人也忙站出来指证。

殊不知,王红梅听到有人昨天给张国昌送五百块钱,今天还要给张国昌送一千…整个人都麻了。

知道他牛逼,不知道他这么牛逼。

这小子究竟干了啥呀?

王红梅心里无比热切,眼看张国昌家门口集聚一堆领导,她已经按捺不住了。

更没心思听易中海,阎埠贵他们告张国昌的状。

“行了,都别说了。”

王红梅老脸一沉,“什么都不懂,叽叽歪歪说一堆废话。”

“这种蠢话,以后别让我听到。”

易中海,刘海中,阎埠贵三人面面相觑。

他们检举张国昌不应该有功吗?

王红梅发这么大火做什么?

正懵逼呢!

王红梅沉声将任务交代下去,“上级领导交代了,务必给张国昌再安排两间房。”

“聋老太的两间后罩房刚好和张国昌的房子挨在一起,我意思把聋老太那两间后罩房给张国昌。”

“不白拿她的房子,到时会给她在别处安排。”

“你俩去做一下她的工作,无论如何,今天都必须让她把房子腾出来。”

“这是上级领导的命令,听明白没有?”王红梅语气严厉,态度强硬。

要是这点小事都干不好,他俩这大爷的工作,也不用干了。

趁早滚蛋!

易中海,刘海中几人对视一眼。

王主任……她说什么来着?

把聋老太太赶出去,她的两间后罩房让给张国昌???

我听错了吗?

还是我耳朵出问题了?

易中海像个懵懂无知的小学生,眼神中透着茫然和愚蠢。

这话,是从王红梅嘴里说出来的吗?

再看刘海中,阎埠贵,两人表情一致,懵了一阵逼,然后就变成咋舌和震惊。

王红梅已经不想在聋老太身上浪费一点时间,“干得了就干,干不了就别干,我只给你们半个小时的时间。”

“聋老太不答应,你们几个就从95号大院搬出去,转头我就给你们安排大杂院。”

撂下这句话,王红梅换上另外一副面孔,奔着张国昌那屋走去。

撇下易中海,刘海中几人心急如焚。

一个四进四合院,住着二十几户人家,已经拥挤不堪。

这要是搬去大杂院,那更完蛋。

一个大杂院能住四五十户人,乱糟糟开放式大杂院,毫无隐私可言。

不仅生活环境差,身份也会一落千丈。

三人对视一眼,很快便有了同样的诉求。

事到如今,也只能把老太太赶出去了。

“老太太……”

时间紧迫,易中海率先一步走进屋。

张国昌有点烦,操劳小半年,如今好不容易回城,除了吃肉外,张国昌别无所求,只想好好睡上一觉。

早上起来撒了一泡尿,本想睡个回笼觉,刚躺下,丁宁来了。

接着金东,余成田,杨平……

除了农学院的校领导,还有地方政府的领导。

认识的不认识的,好几十个人。

围着他叭叭叭,各种虚与委蛇,吵的张国昌脑仁疼。

不过看在他们拎上门的米面油,和肉,

算了,原谅他们了。

几番寒暄过后,杨平说起正事。

“国昌,我已经知会老金,明年开春,龙稻201的种植,还由你来负责。”

“去哪儿种,该怎么种,全凭你做主。”

“缺什么,要多少人手,需要花多少钱,你尽管开口。”

“一切条件,我全部满足你。”

“不过我有个条件。”

“来年秋收,我要你把龙稻201的亩产量,增至1000斤。”

“怎么样,有没有把握?”

杨平眼巴巴瞅着张国昌。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

八百斤亩产,哪有千斤亩产量好听?

据杨平了解,龙稻201的亩产量预计是450公斤。

张国昌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都能把亩产量干到800多斤。

那如果条件充沛,肥力足够,人手足够,他是否能够进一步提高产量?

亩产一千斤——

只要这个消息宣扬出去,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地区,都要火急火燎派人进京求粮种。

届时,大华这个刚刚诞生的新国家,兴许可以凭此,打破苏联和大漂亮的封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杨平无比期待那一天。

“不过你也别有太大压力,就算没有突破千斤,你也已经做的非常不错了。”

“我们大华有你,是千年之幸!”

就算是他杨平,也要承张国昌的恩。

龙稻的诞生,足以让他这个农业部的领导,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杨平话落,一个工业部的领导笑盈盈道:“小张,你需要多少拖拉机,播种机,脱谷机,你言语一声,我明天就给你安排到位。”

地方政府官员马上跟进,“只要在咱四九城范围内,需要多少田地,要在哪儿划地,你说话,一个星期之内,我会安排好。”

有国家支持就是好,各种给你开绿色通道。

一应物资和条件,统统给你弄到位。

只是……

丁宁面露难色,说道:“各位,不要给国昌太大压力。”

“水稻产量不比其他,不是说你们鼎力支持,产量就能上的去。”

“天气、肥力、品种、土壤……”

“单说天气,明年什么气候,会不会有台风登陆我们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出现洪涝,会不会干旱,我们谁也说不准。”

“抛开这些外在的因素,产量想提升二百斤,谈何容易?”

别说一亩增产二百斤,过去几千年,一亩地增产三五十斤,都得靠老天爷赏脸。

“正所谓天上百物自有定数。”

“龙稻的上限就那么高,想增产十斤,二十斤都无比艰难。”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龙稻的基因就已经决定了它的上限。”

有些人吃喝拉抽赌女票,五毒俱全,人家照样活八九十。

有的人什么恶习也不沾,天天养生,活个三四十就嘎了。

水稻产量,犹如家族遗传病一般,生来自带。

丁宁从水稻基因,土壤,气候等各方面讲到家族遗传病,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好让那些什么也不懂的领导明白张国昌的难处。

免得以后张国昌做不到亩产千斤,为人所诟病,影响张国昌的名声。

丁宁可不想因为外界乱七八糟的东西,毁掉这个农业天才。

丁宁说的也是实话,增产,确实是世界性的难题。

截止到目前为止,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地区,也就只有小日子产量稍微高一点。

而今张国昌研制出亩产八百多斤的龙稻,已实属不易。

有了龙稻,大华足以在世界大舞台上扬眉吐气。

不过龙稻有龙稻的局限性,未必适合全国广泛种植。

还要做很多测试。

有的水稻在试验田里效果显著,产量奇高,一推广就完犊子了。

水稻品种不一,也要找到适合的环境。

有的适合在北方种植,有的适合在南方。

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为枳。

为了维护张国昌,丁宁一口气说了很多。

张国昌听的十分认真,突然耳边久违的声音响起。

【明确高产量水稻研究方向,掌握聚龙2号水稻培育方法。】

【抗旱抗病早熟,适宜黑龙江第三积温带。】

【预计亩产量800公斤】

丁宁还在那叭叭。

张国昌春风满面,道:“杨部长,只要您全力配合,来年秋天,我一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杨平惊喜之余,猛地一拍桌:“好,我就喜欢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干劲。”

“不过老丁说的也对,你也别给你自己太大压力。”

“只要落地亩产能达到五百斤以上,我记你大功一件。”

说亩产千斤,只是给张国昌一点小小的压力和动力,杨平其实并没有抱有希望。

当务之急,最重要的还是龙稻落地。

不管你什么水稻品种,在试验田产量有多高,落地才是关键。

张国昌信心满满,算了一下时间,从现在到明年开春,他有足够多的时间通过实验室培育出的聚龙2号,足够百亩试验田的粮种。

不就是亩产千斤嘛!

拿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