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结束后。
天幕下的众人,久久无法从激昂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虽然他们只是这场战役的观看者。
可那种喜悦却是由心而发!
他们仿佛跟随着那些解放军战士,一起参与了战斗,经历了那些枪林弹雨,最终获得了胜利。
许多人的心脏噗通狂跳,浑身大汗淋漓,就好像真的上了一次战场。
当来之不易的胜利,随着那抹和煦朝阳的升起一同来临。
所有人的内心,都涌动出了波澜!
胜利,来之不易!
天幕似乎也知晓众人的心境变化,刻意等待了一段时间,才出现下一个视频!
【战场局势的变化,国g双方的实力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国军的兵力已经从430万人,下降到了360万人。】
【人民解放军则是从120万人,增加到了280万人。】
【伟人向全军提出新的目标。】
【“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MD!”】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当时以为的豪言壮语,现在看来却是相当保守的估计了,而淮海战役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中g原本给华野的电报里,是打算先打几仗,歼敌十几个旅。】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预想中的“小淮海”,最终演变成了双方共投入140余万人,一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
【……】
“名场面之总座高见!”
“打小日子都用了八年呢!”
“老蒋在军事上面,真的不行……”
“老蒋:不行,来来来,换成是你来对付那个男人?!别说是我,阿美莉卡都扛不住啊!”
“打完辽沈我军基本就处于不败之地了!”
“……”
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天幕再次播放出了画面。
这是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的预告!
之前天幕已经介绍过了。
天幕下众人都知道,解放战争共有三个大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
而紧随其后的,便是这个淮海战役!
古人颇为有些意外。
按照解放军这边最初的作战计划,是没想着要打这么大战役的。
怎么“小淮海”就变成了大淮海战役?!
双方共投入140余万人!
这已经很不少了!
纵观史册百万大军交战的场面,那也是极少极少的!
基本都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才会投入这么大的兵力!
天幕忽然一分为二。
左边是国军的兵力配置和部署,右边则是解放军的安排和布置。
这样的对比和部署,让众人能够一目了然的看清楚双方的形势。
【国军为了贯彻“守江必守淮”的方针,国军提出了一个看似高明的部署,放弃郑州、开封等城市,将孙元良兵团、邱清泉兵团等,沿着陇海铁路,摆出一个一字长蛇阵,依托坚固据点,及时调动,进可攻退可守。】
【救火队长被老蒋调到东北战场,辽沈战役失利后,又被调往徐州任职,当他得知国军的布置后,心知大事不妙,铁路两侧摆放数十万大军,却放弃徐州既设永久攻势而不守护,形成鼠头蛇尾、两头挨打的局势,纵观古今战史也属于的国军的一大创举。】
“一字白给阵!”
“常山之蛇!出列!”
“杜玉明也太惨了,哪里有火,就跑哪里救火,背锅属实是背麻了!”
“杜玉明:校长,我真的有点背不动了。”
“其实杜玉明的军事水平还是很高的,奈何摊上了国军。”
“……”
天幕依次讲解双方的作战方案,首先讲的是国军这边的安排。
然而从弹幕上可以看出,国军这个计划的可笑。
各大历史位面的名将们也都觉得这个计划,不太妥当。
既然有徐州这种坚固的永久工事作为据点,为什么要放弃?!
非要跑到铁路两侧摆什么一字长蛇阵?!
这不是胡闹吗?
放弃自己的优势不用?!
紧接着。
天幕开始播放解放军的画面。
【刘帅对着邓希贤和陈帅道:“辽沈战役,是关外的文章,从关内做起。”】
【“我们这里是东边的文章,从西边做起。”】
【“你们二位去打郑州,我这里牵着黄、张兵团到大山里兜圈圈,我们要保证502那边打的顺手!”】
【邓希贤骑在马上:“伯承,多保重。”】
【陈帅则是诗瘾又犯了,“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再见!”】
在辽沈战役结束后。
国军也意识到自己的兵力配置有问题,于是提出了常山之蛇的构想。
并命令黄百韬兵团等各大兵团进行移动。
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有些晚了。
【1948年11月4日,华野正是下达了淮海战役的攻击命令。】
【与此同时,双方的情报工作也开始展开。】
【华野对敌军的部署和调动了如指掌,可国军的电台却根本进不了解放区。】
【黄百韬尽管敏锐的意识到自己有危险,可是他却缺乏准确情报来源,还在新安镇苦苦等待李延年。】
【为了一个军的安全撤退,竟然要黄百韬一个兵团掩护,而这个军的撤退就像搬家,随行的有商人、学生等,严重拖慢了速度。】
【另一边,502得到情报后,问道:“黄百韬在河上架浮桥了吗?”】
【旁边的人道:“没有!”】
【502有些不可置信,再次进行确认:“侦查确实吗?”】
【在得到身边人肯定的答复后,502道:“他十万人马如果撤退,只靠一座铁路桥怎么可能,除非他昏了头哇!”】
【……】
天幕上又飘过无数的弹幕。
“名场面来了,昏了头哇!”
“502:我高估了对手!”
“笑出声了这段!”
“黄百韬:对,在下正是昏了头了!”
“哈哈哈哈哈哈!”
“黄百韬:看人真准!”
【拜求月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