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骑新传:铁血安西第三十四章:媒妁之缘
长安城内,暖阳洒落在工部的庭院,郑远刚结束一轮火器铸造的研讨,正揉着太阳穴,试图驱散连日来的疲惫。此时,工部同僚李大人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来,脸上带着神秘的笑意。
郑大人,瞧您这一脸倦色,整日为火器操劳,也该歇一歇,考虑些人生大事了。李大人笑着说道。
郑远无奈地笑了笑,李大人,西域战事吃紧,我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只盼着能早日研制出更厉害的火器,助大帅一臂之力。
李大人却不以为然,凑近说道:郑大人,您这话可就不对了。成家立业,成家也是大事。您整日忙得脚不沾地,身边若有个贴心人照料,也好让您全身心投入公务。我这儿啊,就有个合适的人选。
郑远一听,有些好奇,李大人不妨说说,是哪家姑娘?
李大人清了清嗓子,说道:是鸿胪寺少卿赵安之女,赵婉清。赵大人虽官职不算顶高,却掌管着诸多外事往来,在朝中也是颇有名望,为人清正廉洁,口碑极佳。
郑远微微点头,示意李大人继续。
赵姑娘今年十七岁,性格活泼开朗,却又不失端庄大方。她自幼对兵法谋略颇感兴趣,时常研读兵书,见解独到。而且啊,她听闻郑大人为西域战事殚精竭虑,研制火器,对大人钦佩不已呢。李大人介绍道。
郑远心中一动,对这位赵婉清姑娘有了几分好奇,不知赵姑娘相貌如何?
李大人兴致勃勃地描绘起来,赵姑娘生得眉如远黛,一双灵动的眼眸犹如星辰般明亮,笑起来嘴角有两个浅浅的梨涡,十分可爱。肌肤胜雪,琼鼻秀挺,一头青丝如墨般柔顺。身形苗条,举止间自有一股英气。
郑远听着李大人的描述,心中不禁勾勒出赵婉清的模样。李大人见状,趁热打铁,郑大人,您意下如何?我与赵大人也算有些交情,若您有意,我便去赵府为您提亲。
郑远思索片刻,想到自己如今在长安的生活和肩负的重任,若真有这样一位知书达理又对他的事业有所理解的女子相伴,或许能让他的生活多些温暖,也能更专注于火器研制。
那就有劳李大人了,只是我公务繁忙,只怕这婚事要从简。郑远说道。
李大人哈哈一笑,郑大人放心,赵大人也是通情达理之人,想必不会在意这些繁文缛节。
三日后,李大人带着赵府的回复归来。
郑大人,赵大人对这门亲事十分满意,赵姑娘也愿与您相见一面。李大人兴奋地说道。
郑远有些意外,见面?
郑远只以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结婚之前都是见不到的,却没想到大唐民风以是如此开放。
李大人点头,赵姑娘说,婚姻大事,不可草率,想与郑大人见上一面,彼此了解一番。
郑远有些犹豫,到大唐后他从未与女子单独相处过,不知该如何是好。
李大人看出郑远的心思,笑着说道:郑大人不必紧张,赵姑娘知书达理,定会让您感到自在。
在李大人的劝说下,郑远同意了见面。
见面那日,郑远身着一袭青色长衫,显得儒雅不凡。他早早来到约定的茶楼,心中既期待又有些紧张。
不多时,赵婉清在丫鬟的陪同下姗姗而来。郑远起身相迎,只见赵婉清身着一袭淡紫色长裙,腰间系着一条白色丝绦,更显亭亭玉立。她的容貌正如李大人描述的那般美丽动人,灵动的眼眸中透着聪慧,举止间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
郑大人,久仰大名。赵婉清落落大方地行礼。
郑远连忙回礼,赵姑娘客气了。
两人坐下,丫鬟奉上香茶。郑远有些拘谨,不知该从何说起。
赵婉清见状,主动开口郑大人为光复西域研制火器,妾身钦佩不已。不知大人能否与妾身讲讲火器的奇妙之处?赵婉清问道。
郑远一听,来了兴致,赵姑娘对火器也有兴趣?
赵婉清点头,妾身虽为女子,却也心系家国。听闻大人研制的火器威力巨大,为我大唐立下赫赫之功,能助唐军攻城拔寨,心中甚是佩服。
郑远见赵婉清对火器如此感兴趣,不禁打开了话匣子,向她讲述火器的原理、种类以及在战场上的应用,以及未来的一些设想。赵婉清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让郑远刮目相看。
赵姑娘虽为女子,却有如此见识,着实令人佩服。郑远赞叹道。
赵婉清微微一笑,妾身只是纸上谈兵,与大人相比,相差甚远。大人为大唐鞠躬尽瘁,血战西域,收复故土,妾身唯有敬佩。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火器谈到兵法,从西域战事谈到长安市井,仿佛相识已久的知己。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郑远意识到时间不早,起身告辞。
赵姑娘,今日与你交谈,甚是愉快。改日若有空,愿再与姑娘探讨兵法。郑远真诚地说道。
赵婉清点头,妾身也期待与大人再次相见。
此次见面,让郑远对赵婉清更加欣赏,而赵婉清也对郑远的才华和担当芳心暗许。
另一边,赵府中,赵安正与女儿谈及此事。
婉清,今日与郑大人见面,感觉如何?赵安问道。
赵婉清脸颊微红,低头说道:郑大人学识渊博,心怀家国,是个值得托付之人。
赵安欣慰地笑了,好,我儿有此见识,为父很是高兴。郑大人年轻有为,且心怀家国,与你也算般配。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