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骑新传:铁血安西第五十六章:有功有罪
郑远哪会理会他的求饶,他高高举起长刀,怒喝道:“你们倭国向来狼子野心,今日便让你血债血偿,也算是为后世那些无辜死去的冤魂报仇!”说罢,手起刀落,一道寒光闪过,倭国使臣的头颅便滚落在地,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一片土地。
周围的百姓们先是一愣,随后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杀得好!”“郑大人威武!”百姓们的叫好声此起彼伏。
然而,这一幕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朝臣看在眼里。他们本就对郑远近来在朝堂上崭露头角,又接连做出制盐、发展工坊等功绩心怀嫉妒,此刻便想借此机会打压郑远。
没过多久,郑远便被朝臣举报,称他在长安街头公然行凶,杀害倭国使臣,有失大唐礼仪,破坏两国邦交。皇帝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立刻下令将郑远召入宫中。
郑远来到宫中,见到皇帝,跪地行礼。皇帝面色严肃,问道:“郑远,你可知罪?”
郑远一脸坦然,说道:“陛下,臣不知何罪之有。那倭国使臣在长安街头公然杀害我大唐百姓,臣路见不平,出手制止,他还口出狂言,妄图威胁大唐,臣一时激愤,才将其斩杀,此乃正义之举,何罪之有?”
一位朝臣站出来,义正言辞地说道:“陛下,郑远此言差矣。即便倭国使臣有错在先,他身为朝廷官员,也应将其交由官府处置,而非私自斩杀,此举有失大唐威严,恐引起倭国不满,破坏两国邦交。”
郑远眉头紧皱,反驳道:“大人此言谬矣。当时情况危急,那倭国使臣手持长刀,气焰嚣张,若不及时将其斩杀,还不知会有多少百姓遭殃。况且,大唐律法严明,难道容得这等恶贼逍遥法外?再者,倭国向来对我大唐心怀不轨,此等恶贼,留他何用?”
另一位朝臣也附和道:“郑远,你莫要狡辩。你此举确实莽撞,如今倭国那边必定有所耳闻,若因此引发两国争端,你担当得起吗?”
?
郑远心中气愤,说道:“若因斩杀一个杀人凶手便引发争端,那这倭国也太过蛮不讲理。我大唐天朝上国,岂能怕了他们?若一味姑息,只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皇帝坐在龙椅上,沉思片刻后说道:“郑远,朕知晓你一片赤诚之心,见不得百姓受苦。但你身为朝廷官员,行事确实莽撞了些。此事若处理不当,恐生事端。”
郑远说道:“陛下,臣愿承担一切后果。只是希望陛下能明察,莫要让那倭国使臣的恶行被忽视,也莫要寒了百姓和忠臣的心。”
皇帝点点头,说道:“朕自会派人彻查此事。在此期间,你暂回府中,听候处置。”
郑远谢恩后,离开了皇宫。回到府中,赵婉婷见他神色不对,赶忙上前询问。郑远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告知了赵婉婷。
赵婉婷听后,神色忧虑,秀眉紧蹙,忧心忡忡地说道:“郑郎,此次恐怕着实有些麻烦。你也知晓,那些朝臣平日里便对你心怀不满,嫉妒你为大唐做出诸多功绩。如今他们抓住这个机会借机发难,陛下身边不乏他们进言之人,真不知陛下最终会如何处置。”
郑远轻轻握住赵婉婷的手,目光坚定而温和,安慰道:“婉婷,莫要担心。我行事皆遵从本心,问心无愧。陛下圣明,定然能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做出公正的裁决。”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郑远所期望的那般就此平息。倭国得知使臣被杀后,反应激烈,迅速向大唐发来国书,国书中言辞激烈,措辞强硬,竟公然要求大唐严惩郑远,否则将采取进一步行动,隐隐有以兵戎相见相威胁之意。此消息传入朝堂,众朝臣顿时对此事争论不休。
只见那主张妥协的礼部侍郎李大人,神色慌张地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倭国此番态度坚决,若不满足其要求严惩郑远,恐其真的兴兵来犯。我大唐虽国力强盛,但兵者凶器,一动干戈,受苦的还是百姓啊。为了两国邦交,为了天下苍生,还请陛下三思,严惩郑远以息倭国之怒。”
话音刚落,刑部尚书王大人便冷哼一声,上前一步,义正言辞地反驳道:“李大人此言差矣!郑远何罪之有?那倭国使臣在我大唐都城公然杀人,其恶行昭彰,郑远出手制止乃正义之举。若为了讨好倭国,随意惩处忠臣,我大唐律法何在?威严何存?往后谁还敢为百姓挺身而出?”
李大人涨红了脸,争辩道:“王大人,话虽如此,可如今局势危急,倭国来势汹汹,我们不能因一时意气而误了大局。郑远虽初衷为善,但手段过激,终究是引发了外交争端,理应受罚。”
这时,户部尚书张大人也站出来,缓缓说道:“二位大人且莫激动。陛下,此事确实棘手。倭国态度强硬,我们不得不防;但郑远之功亦不可忽视。依臣之见,是否可从轻发落郑远,同时遣使与倭国斡旋,许以些许好处,以和为贵,避免战事。”
王大人却不依不饶,大声说道:“张大人,此乃姑息之策!倭国向来贪婪无度,今日我们示弱,他日他们必定更加肆无忌惮。郑远护民之举,当赏不当罚!”
朝堂之上,众朝臣各执一词,争论之声此起彼伏,莫衷一是。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面对如此针锋相对的局面,也是左右为难。他心里清楚,郑远确实是个人才,制盐之法、工坊发展等诸多举措都为大唐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倭国此番态度强硬,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两国冲突,这让他不得不慎重考虑,权衡利弊。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