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影视:反杀梁家,截胡顶级美女 > 第41章:青衿执火承薪传,量子新程绘山河
换源:


       东华省“国家量子未来研究院”的前庭广场上,千余名来自全球的青年技术者身着统一的深蓝色工装,胸前“量子薪火”徽章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广场中央,一座高18米的“传承之柱”雕塑揭幕——柱身以量子轨迹为脉络,底部镌刻着瀚龙十年发展的关键节点,顶端则延伸出无数纤细光束,指向全球128个量子民生项目的坐标。

岑逸风站在雕塑前,身旁并肩而立的是30位从“全球量子民生培训学院”走出的青年领袖,他们手中捧着的青铜火种盆里,跳动的火焰映照着不同肤色的脸庞。

“十年前,我们在东华的实验室里点燃第一簇量子之火,靠的是‘破局’的勇气;今天,我们把火种交到你们手中,盼的是‘燎原’的担当。”

岑逸风的声音透过全息扩音器传遍广场,每一个字都带着对后辈的期许,“国家量子未来研究院不仅是研发高地,更是全球青年量子人才的‘孵化器’——我们设立200亿元青年创新基金,开放87%的核心技术专利,就是要让每个有理想的年轻人,都能在这里把‘改善民生’的想法变成现实。”

随着火种盆中的火焰被分别引入30个青铜火种灯,研究院首批“青年领航项目”正式启动。

来自刚果(金)的青年医疗工程师艾莎,手持火种灯走向“量子靶向治疗”研发区,她的项目计划将量子诊断与非洲传统草药结合,研发适用于疟疾早筛的便携设备:“在东华学习时,我看到量子技术能让偏远村庄的老人在家门口看病,现在我要让这项技术适配非洲的疾病谱系,拯救更多孩子的生命。”

旁边的“新能源量子存储”专区,来自尼泊尔的青年工程师拉吉正调试设备,他的团队研发的微型储能电池,能在-20℃的高原环境下稳定供电,计划明年覆盖尼泊尔500个山区村庄。

当天上午,研究院的“量子民生协同实验室”内,一场跨越洲际的联合研发正在紧张推进。

东华科研团队与巴西、德国的青年工程师通过量子加密视频链路,共同优化“廉政大脑2.0系统”——屏幕上,AI算法实时分析着南美某国的政务资金流向,自动标注出3处可疑拨款节点,系统还能生成多语言版的整改建议报告。

“这个系统能把东华的反腐经验转化为可落地的模板。”

巴西青年工程师马科斯兴奋地说,“我们要让每个国家的民众,都能通过手机查到政府资金的使用情况,让腐败无处藏身。”

与此同时,研究院的“全球量子民生展示中心”迎来首批访客。来自东南亚的政府代表团,在青年讲解员的带领下体验“量子民生一体化终端”——只需扫描指纹,终端就能同步完成健康筛查、社保查询、政务投诉等功能,数据通过量子加密实时上传至当地政府系统。

“这种设备太适合东南亚的社区服务中心了!”

泰国卫生部门代表感叹,当场签署合作协议,计划采购2000台终端,在曼谷、清迈等城市建设“量子民生服务站”。

下午,瀚龙科技总部的“新老传承座谈会”上,高小琴、江莱等资深高管与青年团队围坐在一起,分享十年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

高小琴将一份标注着“重点”的全球业务手册交给新任国际合作部总监:“开拓海外市场时,不能只看订单金额,更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民生需求,比如在非洲推广设备,必须考虑太阳能供电和本土化运维。”

江莱则把一套新能源项目风险评估模型传给青年团队:“在偏远地区建微电网,要提前调研气候、地质甚至部落关系,这些细节决定项目能否长期运营。”

祁同伟作为安防领域的资深顾问,向青年安防团队演示了“量子水印追踪系统”——通过在设备核心部件嵌入量子标识,即使设备被拆解,也能追溯到每一个零件的生产、运输轨迹:“技术安全不是阻碍创新的墙,而是保护创新的盾,只有守住技术底线,才能让量子民生项目走得更远。”

傍晚时分,岑逸风独自来到研究院的“东华十年长廊”。

长廊两侧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十年来的珍贵影像:第一次成功研发3纳米芯片时团队的欢呼、非洲第一个量子医疗村启用时村民的笑容、青年学员在培训学院熬夜学习的身影……当看到十年前收购库讯电子厂时的签约照片,他不禁想起最初的艰难与坚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