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的大学生活在我留恋与不舍中结束了,我的身份再一次由学生变成了老师。我的那些老乡同学也各自回到自己所在的乡镇中学成为了当地中学的英语老师。
相较于第一次师范毕业时的工作分配,我这一次的工作分配如我所愿而且过程出奇地简单。我原中心学校的本家兄长说他与中学的校长提过,说让我毕业后就到他们中学去工作。我也不知如何表达谢意,只默默地记下了一些感恩。我非常顺利地到县教育局拿到了报道证然后就来到了中学报道,整个过程完全没有任何不通畅的事情。这让我很是惊讶,既感叹自己的所学,毕竟我学的正是当下所需要的英语专业。同时也感叹两年的大学生活。一个身份的转变,我的职业道路竟然会那么顺畅。一个完全没有门路可通行的农村孩子,听任命运的安排,懵懵懂懂地被时代的浪潮推着往前走。
镇中学原是我的中学母校,我的中学三年就是在这度过的。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再一次进到学校来是成为了这里的一名老师。许多从前的老师如今竟然成为了我的同事,世事变幻莫测,真是让人意外呀。我依然还记得自己的初三班主任,他是一所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当初报考师范学校的时候他还特意与我说了他的心里话。他说他觉得当老师相对其它职业会辛苦一些,有时候也会被人看不起。如果不是非常热爱那就要谨慎选择。可是对于出生农村的我而言,在八十年代,能跳出农门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因此我没有被班主任老师的话吓倒。或许因为这样,班里只有我一个女生考上了师范学校,其他的几个女同学考上的是都是卫生学校,她们毕业出来是到医院当护士的。我刚分配到村小学的时候其实也似乎有点明白了当时大家不选师范学校去报考的原因。因为我刚分配出来的时候是在村里,可是我的同学们最少也在乡里的医院,有门路的人家直接就分配到了县城的医院,一毕业人家就是城里人。而我一毕业还在农村小学打转,不知道能不能到镇里生活,更别说成为城里人了。
镇中学是一所有着一定年代的学校。这所代表着县域北部片区的学校曾经一度还有高中部。是一所有着历史感的中学校。我记得我的阅读兴趣就是在这所中学培养起来的。八十年代的时候它的图书馆还是非常吸引我这样一个阅读爱好者的。一所镇中学有着非常时尚的图书馆,这在乡镇学校是不多见的。我很幸运地遇上了。或许也正因为这样的浸染,我在不知不觉间对自己将来要成为一名老师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因为一个这样氛围的校园是我愿意捧着一颗心沉浸进去的地方。后来我考上的师范学校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大量存书的学校,我阅读与写作的萌芽从此有了根源的来处。可是遗憾的是,不过是十年左右的时间,学校的高中部就撤掉了,原来的图书馆也不复存在。九十年代末,学校的图书馆基本已经形同虚设,学校已经追随着时代的浪潮走进了二十一世纪,一个分数越来越被看重的年代。BP机开始了信息地传送。手机慢慢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接着电脑开始逐渐盛行。人们的视线已经从纸质书本那里收回了目光,屏幕阅读渐渐地代替了纸质阅读。那些闻着书香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复存在。那些求知若渴的目光已不再对书香感到好奇。
为了尽快地适应新的身份,我得重新学习怎么与初中的孩子相处。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与那些小学的孩子不同,他们的问题与行为可是层出不穷。
我成为了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在我工作后的第六年。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起点,我以一个年轻女老师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小镇人们的视野中。这一年我二十一岁,一个非常适合谈婚论嫁的年龄。也正因为这样我开始了相亲之旅。我的第一个相亲对象便是坤。故事回到开头重新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