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竹马何时胜天降 > 第二十六章 风雨欲来(上)
换源:


       七日休沐已过,群贤归位,文武上朝。

勤王在兵部确如元伯所言,仍处于人生地不熟的闲置架空状态。今日议题也没他什么事,好不容易捱到下朝离殿,李绍云立刻脱离组织,向文官聚集的那一侧走去。

“元……”李绍云都看到对方回头、隔着人从众与自己对上视线了,可还是没能打上招呼。因为另一声更洪亮的嗓门从另一侧强行拽走了他的注意。

“殿下!”

“你撒手!”

李绍云讶异地看着刑部员外郎几乎是反剪着台院侍御史的胳膊,架着那人向自己走来。“你干啥呢!”李绍云赶紧在侍御史吸引到更多人注意前低声喝止员外。

元伯看到勤王走远,自己也被周围的礼部同事们唤走思绪。

“元郎中,久仰。”殿中侍御史格外恭敬、别有深意地向他行礼。元伯感到莫名其妙。

在礼部侍郎同殿中侍御史的对话中,元伯了解到,圣人下旨正考纪、立官名,为回应民间甚嚣尘上的礼部贿选尸位流言,要求今年春闱增加考官代表与考生代表之间的公开辩论环节。由殿院监督官员表现,评判优劣,结果将直接影响升贬去留。

“圣人对此极为重视,御史大夫亲自拟定抽选标准。大夫表示,礼部处于风口浪尖,更不能避讳闪躲,因此要求各级官员,不论直接参与科考与否,都要选出代表参与议论。”殿中侍御史又对元伯微微一笑,“大夫特意指名元郎中,既获圣人钦点、破格提拔,当一展韬略,感上服众。”

由于元伯屡次畏惧出头面圣,且身体状态不佳、表现平平,礼部尚书对他很没有信心。万一元伯表现不能让人满意,岂不是打他们礼部和圣人的脸?尚书一边心里暗骂御史大夫那个没事找事的真是老糊涂了,一边暗示侍郎与御史台交涉。

可殿中侍御史领命而来,只是通知、没得商量,铁了心要元伯上场,与礼部众人争执不休。

元伯的表情惊讶而兴奋。惊讶地无措,兴奋地忍耐。他曾跟着父亲见识过殿试的场面,那里聚集了凤毛麟角、翔鸾人杰。而御史台给出的考生代表不仅包括及第进士,还有落榜考生。元伯曾翻阅过不少考卷,他与人均年过半百的考官评价不尽相同,名落孙山者中亦是卧虎藏龙。

长孙嘉恒这个名字消失后,元伯跟着李绍云行军打仗,以为自己再不会接触父亲对自己寄予厚望的科考,以为自己再不能同人中龙凤、下凡文曲一决高下……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勤王于朝中尚无根基,也许他能通过此次辨说,与尚未入朝的新鲜血液搭建联系。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元郎中由军转岗,所善技艺并不在此,尚书不会由着你们为难他!”

“文武一体,各有侧重。所谓侧重,取舍而已。”元伯突然出口插入双方的争执,他低眉顺眼,拿出不得已、很懂事地为礼部郎中解围的做派,细语沉声,展现躯体羸弱但身弱志坚的态度,“元某不才,但兴许所学军体兵例可以抛砖引玉,为当选考生开拓视野和思路。请诸位放心,元某定用心准备,不负圣人、御史和尚书的良苦用心。”

只要收着点。元伯难耐地想,只要见好就收,他不会露馅的。

另一边,李绍云终于从堪比红脸关公的刑部员外口中了解了矛盾原委。西推侍御史接到举报,某县衙门贪腐严重,由此调查。在罪证信件中发现吏部郎中与一涉案人员交往密切,遂遣人将吏部郎中控制起来。郎中的好友刑部员外以审讯程序不合规为由要求御史台放人,双方僵持不让,下了朝就闹到了勤王面前。

李绍云无语,对员外瞪眼:我一个兵部的,能干什么?你是想让我把这内部监察的小事升级为国防安危吗?

刑部员外郎吹着胡子回瞪:今天你要是不跟我去救郎中,我明天就跟着他拜到韦王府上!

李绍云:……被打七寸了。不愧是让师傅都叹气连连的女婿,真有种。

这时,一直暗中观察勤王的李疾霆和户部侍郎款款而来。韦王对自己手下突然被查也很上心,只是没什么好的说辞。李绍云想了想,有了主意。他对韦王笑道:“三弟,御史台说那县官私吞修路拨款,导致工期延误,你们工部怎么没动静?”

李疾霆瞥了他一眼,突然明白过来,于是状作没好气、实际也不开心地接上:“风雨不测、人力流动,延期本就常见,如何预见此等谬事?究竟是哪里?涉及如何?证据若是确凿,应当尽快知会工部和户部才是。民生疾苦,当早做调整弥补。”他后面几句都是对着侍御史问的,于是众人都有了去查看的理由。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走进被御史台征用的刑室。

涉案主谋已被严刑拷打过,正不省人事。而员外直奔被看管在隔壁牢房接受恐吓教育的吏部郎中。他为好友嫌疑不明却遭此待遇,又跟侍御史大吵特吵。而韦王则对那些呈上来的证物信件更感兴趣。

李绍云的目光在韦王与吏部郎中之间转来转去,敏锐地注意到李疾霆的一瞬间表情微变。他警觉,莫不是那信件中有更大的猫腻?一边想着,勤王一边不着痕迹地靠近桌案。韦王已在翻看其他材料,于是李绍云状作随意地伸手向那张引起李疾霆失态的信纸。手指尚未触及,韦王突然转眼看他,不冷不热的目光,貌似不经意的一撇,实则观察着李绍云的动作。

原来他始终注意着那份证物的位置。

于是李绍云手指没有停在那张纸上,而是继续前伸,摊开手掌将李疾霆扔在桌案上的所有信件都拢了过来。他倾身靠近时,明显感受到李疾霆余光紧盯着那其中一张、深深提气。

李绍云将被韦王翻乱的材料打理一番,转身靠在桌边,翘起二郎腿,一边看着不远处员外和侍御史,一边“心不在焉”地翻看着手中的证物。由于他看人吵架看得“出神”,心思就根本“不在”手中内容,于是他很自然地一遍遍重新翻阅,依旧“心不在焉”。

最终,在文斗逐渐升级为武斗前,摸鱼看戏的勤王随手将信件扔回身后桌案,自己走上前去拉架。见醉翁之意终于未经细究就被撇下,同样一心二用的韦王松了一口气。

吵闹的动静吸引来了御史大夫。他皱眉瞪了明知不守规矩、硬是钻空子进来的勤王和韦王各一眼,眼底是七分公正和三分不屑。李绍云早就跟他一招知底,接受良好;李疾霆则多见依然多怪,顿时为那鄙夷的眼神羞愤多想。

两位亲王及其近臣皆被请了出去。李绍云和李疾霆对视一眼,正尬着,五皇子李显智笑眯眯地迎了上来,他邀请两位皇兄各自带上友人,于再休沐时到府上一坐。李绍云为那句“各携同侪”的用意感到疑惑。李显智解释说,兄长身边都是人才,希望多来几位各显神通,为女儿增点才学。李绍云想了想,好像民间哪个地方是有这样的习俗。

韦王还犹豫着,但看勤王已点头应下,他顿了顿,终于也同意造访,以免显得自己不如勤王大度。于是李显智欣喜若狂地谢过告辞,他不由得为六弟出的妙计惊叹连连。

“皇兄,韦王正与勤王一起,”方才李景然对他耳语,“此时皇兄去请,韦王答应的可能性大。”

而六皇子本人,本打算领着到处寻找勤王的元伯一路寻来,顺便搭话。李景然答得热情,只是元伯一听闻勤王在御史大夫的地盘,顿时改了主意:“多谢六皇子。不必劳烦了,勤王既然有事,元某先行告退便是。”

“元,元郎中?”六皇子望着那几乎落荒而逃的背影,三分惊讶,三分疑惑,三分失落,最后一分探究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