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剧烈的头痛,如同无数钢针扎入太阳穴,让苏华从昏沉中猛然惊醒。
他猛地坐起身,环顾四周。
映入眼帘的,并非他熟悉的、摆满了手办和电脑的卧室,而是一间充满了年代感的狭小房间。
斑驳脱落的墙皮,糊着旧报纸的天花板,一张破旧的木板床,以及床头那只掉漆的木头柜子。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和挥之不去的悲伤气息。
“这是…哪里?”
苏华喃喃自语,话一出口,他便愣住了。
那声音沙哑、年轻,却又无比陌生。
下一秒,一股不属于他的记忆洪流,洪水般涌入他的脑海。
《情满四合院》…轧钢厂…苏华…易中海…何雨柱…秦淮茹…
一幕幕画面,一段段人生,在他脑中飞速闪过。
他叫苏华,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普通上班族,唯一的爱好就是熬夜追剧。
就在昨晚,他通宵看完了那部让他血压飙升的电视剧《情满四合院》,气得在网上跟人对喷了三百回合,最后沉沉睡去。
谁曾想,一觉醒来,天旋地转。
他竟然穿越了!
穿越到了六十年代的《情满四合院》世界,成为了院里一个名叫苏华的普通住户。
而这个苏华,堪称全院最惨。
父亲苏国峰,十多年前是红星轧钢厂的技术骨干。
一次车间事故,机器失灵,当场惨死。
当时,车间里只有两个人——他父亲和一级钳工易中海。
母亲余丽一直怀疑丈夫的死并非意外,矛头直指当时与丈夫有晋升竞争关系的易中海。
但苦于没有半分证据,只能将这份仇恨埋在心底。
也正是这份怀疑,让伪善的“一大爷”易中海怀恨在心。
他利用自己在院里和厂里的威望,明里暗里,联合着整个四合院的人,排挤、孤立他们母子。
院里丢了东西,第一个怀疑的是苏华;厂里有了脏活累活,领导第一个想到的也是苏华。
在易中海的“道德”绑架和“大局观”的洗脑下,整个四合院仿佛都成了审判他们母子的法庭。
不久前,积怨爆发。
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大妈在院里公然辱骂余丽是“克夫的扫把星”,言语恶毒至极。
本就精神脆弱的余丽,在众人的冷眼旁观和一大妈的恶毒诅咒下,彻底崩溃,当晚吞下一整瓶药,撒手人寰。
原主苏华悲愤欲绝,认定是易中海这群禽兽逼死了自己的母亲!
他冲到易中家门口想要讨个说法,却被易中海的“忠犬”——食堂大厨何雨柱一顿老拳,打得头破血流。
当晚,易中海更是连夜召开全院大会,颠倒黑白,将苏华批判为“不孝子”、“白眼狼”、“破坏大院团结的害群之马”。
在“聋老太太”的“权威”认证下,在二大爷、三大爷的随声附和下,在秦淮茹的“柔弱”劝说下,原主百口莫辩,成了整个四合院的公敌。
最终,年仅十八岁的苏华,被这群“道德楷模”逼得心如死灰,在众人的唾骂和嘲笑声中,搬出了那个承载着他童年和血泪的家,住进了轧钢厂的单人职工宿舍。
接收完这些记忆,苏华,不,现在应该是苏华了。
他紧紧攥着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传来的刺痛感却远不及心中的万分之一。
“好一个情满四合院!好一群道貌岸然的禽兽!”
苏华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眼中迸射出骇人的寒光。原主的悲愤、不甘、绝望,此刻与他自身的愤怒完美融合。
他不是那个软弱可欺、只能默默承受的苏华了。
他,是来自后世,知晓这群人所有龌龊勾当的苏华!
“易中海、何雨柱、聋老太太、刘海中、许大茂…你们有一个算一个,都别想好过!”
“这笔血债,我来替原主讨还!”
苏华眼中闪过一丝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决绝和狠厉。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愤怒解决不了问题,他需要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
对付这群禽兽,常规手段是行不通的。
他们盘踞在四合院这个小社会里,早已结成了一张巨大的利益和关系网,易中海更是核心。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雷霆手段,从外部将这张网彻底撕碎!
而他最大的优势,就是知晓剧情!
他知道易中海的伪善,知道何雨柱偷盗后厨物资接济秦淮茹,知道聋老太太五保户身份的猫腻,知道二大爷刘海中官迷心窍,知道许大茂作风不正……这些,在这个年代,随便拎出一条,都是足以致命的罪名!
“举报!”
苏华脑中瞬间闪过这个念头。
他要写举报信,把这群人的老底,全都掀个底朝天!
说干就干。
接下来的三天,苏华把自己关在职工宿舍里,凭借着原主的记忆和自己对剧情的了解,奋笔疾书。
第一封信,直指核心——易中海!
信中,他详细描述了父亲当年死因的疑点,以及易中海这些年来如何利用职权和威望,打击报复、排挤孤立他们母子,最终导致母亲含恨自尽的全部过程。
他没有添油加醋,只是将事实以一个受害者的口吻,字字泣血地陈述出来。
他要让上级领导看看,这位厂里的“道德标兵”,私下里是一副何等丑恶的嘴脸!
第二封信,目标是易中海的头号打手——何雨柱!
举报他常年利用食堂大厨的职务之便,中饱私囊,将公家的饭菜、物资偷回家中,接济寡妇秦淮茹一家。
同时,点出他殴打同事苏华,甚至在言语中对厂领导多有不敬。
最后,也是最狠的一笔,苏华在信中“不经意”地提了一句,听说何雨柱的父亲何大清,当年是跟着一个寡妇跑去了保城,至今杳无音信,其个人成分和社会关系,似乎也值得深查。
第三封信,对准了四合院的“定海神针”——聋老太太!苏华直言,这位老太太并非真的耳聋,而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聋”和“老”的身份,为自己谋取便利和权威。
更关键的是,他对其“五保户”的身份提出了质疑,怀疑其可能存在亲属,却故意隐瞒,以此骗取国家的抚恤和优待。
这一招,可谓是釜底抽薪!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