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飞行器的短暂造访与离去,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过后,留下的却是更深的幽暗与警惕。基地并未解除警戒,只是从紧绷的一级降为更可持续的二级。“蜃楼”系统持续运作,将整个区域的光学、热辐射及主要能量信号扭曲伪装成一片普通山区该有的模样,但能源的消耗也因此比平日高出一截。
凌山深知,隐匿的平衡已被打破。对方的一次试探性接触被惊退,绝不会就此罢休。他们就像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迟早会以更隐蔽或更猛烈的方式再次袭来。他必须争分夺秒。
他将大部分精力重新投入到对那两个核心威胁的研究上:进化中的“吞噬之源”和深藏地底的能量涡流。
“‘镜渊’反击的数据建模完成度如何?”凌山问道,目光没有离开自己面前不断演算着复杂公式的全息界面。
“百分之八十七,”一名年轻的技术员回答,语气带着钦佩与疲惫,“目标的自适应算法模式极其诡异,非线性跃迁,每一次能量结构重组都似乎存在多个冗余节点和隐藏陷阱。我们尝试了十七种预测模型,误差率依然高于安全阈值。”
凌山微微颔首,这在他的预料之中。“暂停预测模型。转向逆向工程,不要试图预测它下一次会变成什么样,而是分析它每一次变化所必须依赖的‘基础能量架构’。任何形式的进化,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本源。”
他切换屏幕,调出地底能量涡流的监测数据。那缓慢旋转的能量模型,如同一个沉睡的深渊之眼,散发着令人不安的静谧。
“地质结构应力分析有结果了吗?”
“有,但…很奇怪。”另一位负责地质监测的研究员语气困惑,“能量涡流本身并未明显扩大或增强,但它周围的岩层应力分布正在发生极其细微的改变。就像…就像有什么东西在利用这股能量,极其缓慢地‘雕琢’着深处的岩石。模式无法理解,不像自然地质活动。”
凌山凝视着那不断微调变化的应力分布图,眉头紧锁。这感觉,比单纯的能源泄露或地质不稳定更加诡异。仿佛那股外来能量正在被某种未知的机制“利用”。
就在这时,基地深处,专门用于进行高精度能量感应和微观操作的实验室内,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
凌山立刻被吸引了注意。那间实验室的核心,是一台基于悬浮力学原理构建的、能够极其精细地操控和感知微观能量场的大型设备。此刻,设备正在自动记录一段异常数据。
凌山快步走入实验室,技术人员立刻汇报:“凌先生,三分钟前,‘深渊之眼’——就是我们给地底那个涡流的代号——它的能量波动频率,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但高度有序的谐波峰!持续了零点三微秒,强度微弱,但结构复杂,绝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
“同步对比数据库!”凌山命令道,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预感。
数据流飞速滚动比对,最终,在一个极其冷僻的角落停了下来。匹配结果让所有看到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匹配对象:约七小时前,惊退那架神秘飞行器时,“空谷回音”方案所使用的特定谐波干扰频段!
虽然强度天差地别,波形也因传播介质和距离而有衰减变形,但那独特的频率结构特征,几乎一模一样!
实验室里一片死寂。
地底的能量涡流,对凌山用来惊退不明飞行器的技术手段,产生了回应?!
这怎么可能?!
凌山猛地转头,看向地底探测数据的实时反馈。那缓慢旋转的涡流,似乎……比刚才活跃了那么一丝丝。原本均匀的能量分布,出现了一丝难以察觉的、仿佛“好奇”般的扰动。
它不是死物。它不仅在被动吸收能量,它似乎还能……感知,甚至学习外界的信息?!而且是以一种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的、跨越了厚重地层的感应方式!
这个发现,远比天空中的威胁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立刻停止所有主动性地底探测信号!只保留最基础的被动监测!”凌山的声音前所未有的严肃,“所有关于‘深渊之眼’的数据,安全等级提升至最高,未经我直接授权,任何人不得调用和分析。”
他意识到,他们可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们将一股未知的能量导入地底,本以为大地是最好的掩埋场,却从未想过,这片大地本身,或许也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死寂”。这股能量,也许唤醒或激活了某种沉睡已久、完全超乎他们认知的存在。
地底的,不再是隐患。它成了一个活着的谜团,一个正在用他们无法理解的方式,悄悄观察、模仿着他们的“邻居”。
而他们,刚刚无意中向它“打了一声招呼”。
凌山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他面对的,不再只是单一的能量灾害或技术威胁,而是层层叠加、彼此可能还在产生未知关联的复杂危机:
进化中的“吞噬之源”在天空虎视眈眈。来历不明的高技术飞行器在暗处窥探。而现在,脚下的大地深处,一个因他们而起、拥有了某种“活性”的能量生命体(或别的什么),正在悄然苏醒。
他这位意图隐居深山的“圣者”,已被彻底卷入一场远超想象的巨大漩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