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初入职场 > 第九章规矩
换源:


       “好了”,纪晓明笑了笑说,“我详细说一说五代十国。

首先说一下唐朝的变化,唐太宗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允许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少数民族的首领女儿起了表率作用。不仅文化大融合,我们还引进胡人的乐器和凳子,从此,我们开始不用跪坐于桌前。后来,我们经过改制,有了椅子。

唐朝开了都护府为了边疆的统治提供了一定条件,也为后来民族团结进步了重大贡献。

说到五代十国,不得不提上面说到唐天祐四年即公元907年,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地区,五代十国开始。此后相继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个朝代。这五个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被合称为‘五代’。后周显德七年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也称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据政权,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北汉灭亡,十国宣告结束。

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不断更迭,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社会生产基本陷于停滞。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生产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尤以长江下游的吴、南唐以及吴越比较显著。此外,五代十国时期,定难军也就是逐渐形成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也就是交趾开始脱离中央统治,这对后来的历史也有重要影响。

其中,五代十国包括五代即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与十国即公元902年到公元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

五代就是唐朝灭亡,进军中原的藩镇割据政权的强弱交替。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依次形成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其中唐、晋、汉是沙陀族所建立的。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唐朝灭亡后,有些藩镇初期依旧使用唐朝年号割据一方,有的奉五代为正朔也是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总的来说,这些藩镇都已经独立自主,其中十个同时或相继存在的具代表性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家称为十国。十国为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荆南)、楚、南唐、北汉。其中的吴和南唐,前蜀和后蜀分别是前后相继,北汉则是十国中唯一建立在北方的政权。

除此之外,中原地区的独立、半独立也就是归附后梁政权还有义武军也就是节度使王处直、成德军也就是节度使王镕、卢龙军也就是节度使刘仁恭,后其子刘守光建立‘桀燕’、岐国等先后存在;南方在楚、闽灭亡后出现了武平军、清源军等割据势力。这些都是小的势力,没有进入国家政策,更是微不足道。

其中关于五代更替有许多故事。你们要听吗?”纪晓明淡淡地说。

“可以,我听。”众人异口同声说。

“好,那我讲讲”,纪晓明笑了笑说,“后梁的建立者朱温,曾是黄巢起义军将领,降唐后赐名全忠,任宣武军节度使,治汴州也就是今河南开封。后在中原之地与李克用、时溥等一起镇压黄巢,并招降黄巢余部。黄巢死后,朱温进一步以汴州为基地,扩张领土。此后,朱温先后击败秦宗权、朱宣、朱瑾等。在关中地区,朱温与李克用、李茂贞等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权。朱温还取得了对河北三镇的控制。天祐元年也就是公元904年,朱温为控制朝政,取得对唐廷的完全掌握,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次年诛杀宦官及朝臣,造成‘白马之祸’。天祐四年也就是公元907年四月,朱温废唐哀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定都汴州,改称开封府,号东都;以唐东都洛阳府为陪都,称西都。自此,五代开始。

后梁直接统治区有今河南、山东两省,以及陕西、湖北大部,河北、宁夏、山西、江苏、安徽等省区的一部分,辖地是五个中原王朝中最小的。吴越、闽、南汉、楚、荆南诸国名义上都臣属后梁。

唐亡梁兴接下来就是梁晋争霸了。

梁朝建立前后,梁太祖在河南部分地区比较重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租赋,安辑流亡,有利于社会的短暂稳定。但梁太祖登基之后,多次诛戮功臣大将,又长期与河东李克用、淮南杨渥进行激烈的对抗与战争。统治集团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相互残杀,混乱不堪。

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继承父志,继续对抗后梁。梁开平四年也就是公元910年,梁太祖怀疑成德军与晋密结而率军进伐,迫使成德军王镕与义武军王处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军于柏乡也就是河北柏乡击溃后梁军,史称柏乡之战。北方卢龙镇的刘守光于开平五年也就是公元911年称帝,史称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大将周德威讨伐刘守光,梁太祖亲自率军救援,但被晋军击溃。刘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勖攻灭。

梁太祖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珪不满梁太祖有意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趁机刺杀梁太祖而继位。然而朱友圭荒淫无度,不得人心,乾化三年也就是公元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即魏博军,杨师厚进伐夺位,史称梁末帝。杨师厚去世后,天雄军等河北诸镇都陆续归附晋国,再加上在贞明二年也就是公元916年,魏州之战中梁军惨败于晋军,后梁北疆只能勉强维持在黄河以南。贞明四年也就是公元918年,李存勖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梁军在胡柳陂之战中惨败,但晋将周德威于此役战死。

贞明七年也就是公元921年,成德大将张文礼杀节度使王镕,控制成德军,联合契丹与后梁,对抗晋国。然而李存勖率军于镇州之战击溃梁赵联军,又夺得河北三镇。龙德三年也就是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即唐庄宗,以光复唐朝为号召建国号唐,史称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将王彦章采取牵制郓州也就是山东东平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杨刘也就是今山东东阿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廷内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使王彦章被撤换,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汴州。城破之日,梁末帝无奈命将军皇甫麟杀死自己,后梁覆灭。

梁晋争霸后,就是后唐的盛衰了,其中就有并吞诸国。

唐庄宗灭后梁后,定都洛阳。此时河北三镇已定,凤翔(岐国)李茂贞和吴越、闽、楚、荆南,都向后唐称臣。同光二年也就是公元924年,李茂贞去世,后唐正式吞并了岐国。

唐末被排挤入川的神策军将领王建相继攻取两川、三峡,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在唐昭宗天复三年也就是公元903年被封为蜀王。朱温篡唐后,王建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王建称帝后,颇能礼贤下士,招用唐朝衣冠士族。前蜀国的典章文物,保留了唐朝的遗风,各项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唐朝。王建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加紧军队建设,但不穷兵黩武,保持了社会的安定。王建统治后期,诛杀功臣宿将,宦官势力猖獗,后妃干政,但尚未酿成大祸。前蜀全盛时,据有今四川、重庆大部及陕南、甘南、鄂西部分地区。但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政治极端腐败。同光三年也就是公元925年,唐庄宗派枢密使郭崇韬、魏王李继岌率军六万征蜀,同年底抵达成都,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全盛时期的后唐,统治范围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四川、重庆、河北、陕西等省市的大部,甘肃、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并吞诸国的鼎盛也不得不迎来‘萧墙之祸’的转变。

后唐对外强盛,但是内忧积重。唐庄宗定都洛阳后,招回宦官以任枢要之职,一切与唐朝后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败坏。唐庄宗自认基业已固,不务政事,肆情纵欲,自取艺名‘李天下’,宠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进等人。当时军队庞大,国库吃紧,然而其妻刘皇后干预朝政、贪婪爱财,将税收一半归后宫,使得朝廷还要暂扣军粮以补其他支出,形成极大的隐忧,不久征蜀唐军即因故兵变。

郭崇韬虽然完成灭蜀任务,但李继岌对于不能深入参与军务而感到不满。他密报朝廷,意图陷害郭崇韬。唐庄宗有意先调查再决定,但刘皇后自行命李继岌处决之。同光四年也就是公元926年,郭崇韬被杀,唐军军心涣散,兵变四起。刘皇后又不愿将自己的财物用于劳军,使局面更加恶化。不久,魏博军在效节指挥使赵在礼率领下于魏州也就是河北大名叛乱,唐庄宗派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受部众与叛军拥护,反而回师攻击唐庄宗。同年四月,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中流箭而死。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杀尽叛臣而称帝,即唐明宗。

‘萧墙之祸’后,后唐迎来了‘明宗小康’。

唐明宗执政期间革除庄宗弊政,诛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销不少冗余机关,建立三司等财政机关;废除苛敛,均减田税,允许民间自铸农器,并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加强中央军力,建立侍卫亲军以压制藩镇。唐明宗在位八年,战事稍息,使农业生产凋蔽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见的稳定时期之一,号称‘小康’。

‘明宗小康’也改变不了‘末帝覆国’的结局。

长兴四年也就是公元933年,唐明宗重病,其子李从荣夺位未果后被杀,不久后明宗驾崩,其幼子李从厚继位,即唐闵帝。此时唐明宗的两位大将养子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想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反而激起叛变。应顺元年也就是公元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称帝,即唐末帝。

唐末帝与石敬瑭早在明宗时就彼此不合,到继位后二人之间更生嫌隙。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末帝调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催促其就任。石敬瑭听从部下桑维翰、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也就是辽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允诺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且每年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当时卢龙军的赵德钧和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谋中原,石敬瑭大为惊惧,急令桑维翰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跪于契丹帐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弃与赵德钧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后晋,即晋高祖。

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杨光远、赵德钧等诸镇陆续投降。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晋高祖定都汴州也就是后升为东京开封府,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契丹从此据有燕山山脉,中原则失去抵御契丹骑兵的天然屏障,在军事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其中最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你们要听他的故事吗?”

“‘儿皇帝’”,纪晓夫笑着说,仿佛很感兴趣说,“讲,讲,讲。”邹学明和罗峰也点点头。

“这个石敬瑭,是沙陀族,太原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出生在公元936年11月30日,死于公元942年7月28日。

石敬瑭以善射被李嗣源倚为心腹,后唐庄宗同光四年也就是公元926年,李嗣源讨赵在礼,至魏州,石敬瑭统亲军拥李嗣源为主,迅速占领汴州。李嗣源不久即位,是为明宗。石敬瑭因此先后被任命为保义、宣武、天雄、河阳、河东节度使。长兴四年也就是公元933年,李嗣源死,子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加石敬瑭中书令,调任成德节度使,后又镇守太原。次年,李从珂反,闵帝出奔,路遇石敬瑭,被石敬瑭挟留在卫州。不久,闵帝为李从珂所杀,李从珂即位,是为末帝。末帝猜忌石敬瑭,于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命石敬瑭移镇天平军。石敬瑭遂与桑维翰、刘知远等谋反,以割地、称臣、称儿为条件,请求契丹出兵相助。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立石敬瑭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改元天福。后晋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每年献帛三十万匹。闰十一月,后晋和契丹合兵攻克洛阳,后唐灭亡。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石敬瑭迁都汴州。天福三年也就是公元938年,升汴州为东京,置开封府,改洛阳为西京。石敬瑭在位期间,连年发生兵乱,且依附契丹,使中原地区动荡不安。

天福七年也就是公元942年,吐谷浑也就是退浑,活动于河东,对契丹造成威胁,石敬瑭因此受到责问,忧郁成疾而死,享年五十一岁。庙号高祖,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

关于石敬瑭的经历要听吗?”纪晓明询问众人。

“要,”纪晓夫笑了笑说,“我要听是什么成就了这么一个奇葩。我听说石敬瑭比契丹王要大许多。好像契丹王还是一个小孩子。石敬瑭认契丹王为父亲,让人画了一幅图嘲讽是大人托小孩的上位姿态。”

“哈哈……”,罗峰笑得前俯后仰。

“讲。”邹学明点了点头说。

“好,我讲讲”,纪晓明用拳捂着嘴咳了一声说,“听好了。

石敬瑭生于太原汾阳里,家里排行老二,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法书,而且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时任代州刺史李嗣源对他很器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李存勖听说他善于骑射,把他提拔到自己身边,李嗣源请求将他调往军中,李存勖同意了。李嗣源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号称‘三讨军’,视他为自己的心腹之将。

此后,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成为李存勖的一员骁将。

后梁贞明二年也就是公元916年,在和后梁大将刘鄩对阵交战时,刘鄩袭击还没有列好阵势的李存勖,军情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领十几名亲军驰入敌阵,东挡西杀,左冲右突,遏止住了敌人的攻势,掩护李存勖后撤。事后李存勖称赞他勇猛威武,抚摩着他的背脊说:‘大将门下出强将,这话不错啊’,并颁赐给他财物,又亲自送给他酥食。石敬瑭由此而名声远扬。

除了救李存勖之外,石敬瑭还多次救过他的岳父李嗣源。

后梁贞明三年也就是公元917年,李存勖、李嗣源与刘鄩战于莘城,李嗣源与石敬瑭陷于阵中,石敬瑭挺身挥剑,来回辗转苦斗,奔跑数十里,大败刘鄩。

后梁贞明四年也就是公元918年,晋军和后梁大将贺瑰激烈争夺黄河沿岸时,晋军先攻下了杨柳镇也就是今山东东阿东北,李嗣源却中了刘鄩的埋伏,危急时刻又是他这个爱婿率军殿后,拼死掩护他撤退,才得以领兵突出重围。不久后,梁晋又大战于胡柳陂,由于李存勖的冒险出战,使大将周德威不幸战死,石敬瑭又率领他的左射军和李嗣源一起重整军队,将后梁军队杀得损失殆尽。

后梁龙德元年也就是公元921年,石敬瑭跟随李嗣源在德胜渡击败后梁大将戴思远,斩首两万多人。

后梁龙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22年,在胡卢套作战,后唐军队逐渐败退,石敬瑭迎着敌军精锐,拔出长剑,杀开血道,用身体保护李嗣源撤退,敌人干望着他,无人敢上前阻击。

后梁龙德三年也就是公元923年,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观察梁军阵地杨村寨,部下都没有披甲,突然敌军出其不意,用武器掩袭李嗣源,兵刃将要刺到李嗣源背部,石敬瑭手持战戟冲上前,用力一击,几个凶悍的敌人从马上滚落下来,李嗣源才免于一死。

后唐同光元年也就是公元923年四月,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改年号同光。派李嗣源越过黄河,孤军深入袭取郓州。郓人开始没有发觉他们,石敬瑭率领五十个骑兵跟随李嗣源渡过济水,突袭东门进到了城内,郓兵前来阻击,石敬瑭被刀刺中,仍像羽翼那样保护李嗣源,把士兵部署在大道上,坚守不移,等到后续骑兵接连不断地到来,才攻取了郓城的中心地带,而占据了郓城。接着平定汴水,灭掉了后梁宗室,成就了庄宗一统天下的局面,促成李嗣源建立不朽的功绩,其中石敬瑭与李从珂功劳最大,庄宗时石敬瑭官位不显赫是因为不喜欢自我夸赞的原因,这只有李嗣源心里明白。

石敬瑭不仅在战场上救岳父李嗣源,在遇到政治难题时又是他为李嗣源分析局势,指点迷津。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劝李嗣源顺应时势,在兵乱时追求帝位。

同光四年也就是公元926年,在赵在礼兵变魏博时,朝廷派遣元行钦去招降而未成功,大家议论纷纷,认为非李嗣源不能招降赵在礼,李存勖于是任李嗣源为统帅,派去镇压,但到了魏州也就是今河北大名北时,自己的军队也发生了兵变,请求李嗣源在河北称帝。李嗣源对李存勖没有二心,接受了霍彦威的劝谏,这时就想只身回去向李存勖言明真情。石敬瑭极力反对他这种不明智的做法,他说:“岂有在外领兵,军队发生兵变后,其主将却没事的道理?况且犹豫不决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势迅速南下。我愿领骑兵三百先去攻下汴州,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处。得之则大事可成。”李嗣源这才醒悟过来,立即派他领兵先行,自己随后跟进。石敬瑭在黎阳也就是今河南浚县渡过黄河,占领汴州。等到李嗣源进入汴城,庄宗也亲自率领军队到达离汴城五里路的西北部,庄宗登上高城叹息说:‘我不能成就大事了!’因此跟随庄宗的士兵大量溃散,前来归顺李嗣源。李嗣源马上派遣石敬瑭率领士兵担任前锋,奔赴汜水关,不多久,庄宗遇内乱而亡。同月,李嗣源进入了洛阳,嘉奖石敬瑭的功劳,由总管府都校提拔为陕州府兵马留后。最后终于李嗣源像石敬瑭预料的那样登上帝位。石敬瑭也因功被加封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授陕州也就是今河南三门峡市保义军节度使,还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

天成二年也就是公元927年二月,石敬瑭加封检校太傅兼六军诸卫副使,进爵位封为开国伯。十月,任御营使,快速地平定汴州节度使朱守殷的叛乱。因功擢升宣武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总指挥使兼六军诸卫副使,加封爵位为开国公,赐‘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名号。

天成三年也就是公元928年,加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唐尹、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又加封驸马都尉。

长兴元年也就是公元930年,加封检校太尉。九月,东川节度使董璋叛乱,石敬瑭任东川行营都招讨使,兼理东川行府事务。次年,因蜀道险要艰难,粮食运输不能供上,明宗下令班师回朝。四月,又兼任六军诸卫副使。六月,改任河阳节度使,仍兼握兵权。

长兴四年也就是公元933年,秦王李从荣上奏北方契丹、吐浑、突厥犯边,需要一名大将统帅边军,众臣认为只有石敬瑭和康义诚能够担当。石敬瑭本来就不愿做禁军副帅,自愿北上。十一月四日,石敬瑭加封兼任侍中、太原尹、BJ留守、河东节度使,另兼职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地军队蕃汉马步军总管,改赐‘竭忠匡运宁国功臣’名号,掌握了河东这块后唐起源地区的军政大权。第二天,在中兴殿宴饮,石敬瑭捧杯为明宗祝寿,趁便上奏说:‘我虽微小怯懦,想到边陲大事,岂能不竭力尽忠,只是我远离京都,长久见不到皇上,不能随时申报。’石敬瑭再拜告辞,明宗流泪打湿了衣襟,左右近臣奇怪明宗过度悲伤,后来果然从此与石敬瑭永诀,没能再度相见了。

后唐长兴四年也就是公元933年十二月,李嗣源病死后,石敬瑭听到消息,如丧考妣,悲痛不止。

应顺元年也就是公元934年,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石敬瑭被加授中书令,调任镇州也就是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让在陕西的李从珂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因此发动了岐阳兵变,最后用眼泪使李从厚派去镇压他的将士归降于他,然后领兵杀向洛阳。李从珂又让石敬瑭去商议军国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从洛阳逃出来的李从厚,李从厚的随将嫌石敬瑭不保李从厚,短兵相接后,石敬瑭就将李从厚的随从全都杀死,然后将李从厚幽禁起来,去向李从珂请功。最后李从珂派人将李从厚杀死。

李从珂继位以后,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BJ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虽然石敬瑭帮他除掉了李从厚这个后患,但并没有信任他,反而将石敬瑭当成最大的威胁来对待。想尽办法要将他调离河东这块根据地。在石敬瑭到首都参加完李嗣源的葬礼之后,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从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当时有病,最后竟瘦得皮包骨,不像个人样。妻子李氏赶忙向母亲曹太后求情,让李从珂放石敬瑭回去。李从珂虽然不是曹太后的亲生儿子,但曹太后从小对他如同亲生一样,又见石敬瑭病成这样,估计难以构成什么威胁,于是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让石敬瑭回到了河东。没想到这次竟是纵虎归山,后唐亡于他手。

石敬瑭回去之后,更是小心防范,其妻李氏有次回去参加李从珂的生日宴会,想早点回来,李从珂却醉醺醺地对她说:‘这么着急回去,是不是要和石郎造反呀?’李氏回来告诉了石敬瑭,这使石敬瑭更加相信李从珂对他疑心很重,因为酒后人常说些平时不想说的话。从此石敬瑭就开始为以后做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在首都的来客面前装出一副病态,说自己没有精力治理地方政务,以此来麻痹李从珂;另一方面,他几次以契丹侵扰边境为名,向李从珂要大批军粮,说是屯积以防敌入侵,实际是为以后打算。李从珂被他蒙在鼓里,屡次上当,但石敬瑭的部下却看了出来,在朝廷派人慰劳将士时,有的人就高呼万岁,想拥立石敬瑭做皇帝以功邀赏。石敬瑭害怕事情泄露,就将领头的将士共三十六人杀死。

为防止以后有变时措手不及,石敬瑭决定试探李从珂,就上书假装辞去马步兵总管的职务,让他到别的地方任节度使,如果李从珂同意就证明怀疑自己,如果安抚让他留任说明李从珂对他没有加害之心。但李从珂却听从了大臣薛文遇的主意,薛文遇说:‘河东调动也要反,不调动也会反,时间不会太长,不如先下手为强。’

后唐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五月,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又改赐‘扶天启运中正功臣’名号。

接着降诏催促石敬瑭前往郓州就任,这下刺激得石敬瑭慌不择路地派遣桑维翰勾结契丹做了儿皇帝,从此留下百世骂名。石敬瑭先装病不走,然后又要求李从珂让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说李从珂是养子,不应该继承皇位。李从珂就下令罢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职,然后派兵讨伐,命张敬达领兵攻打太原。安重荣、安元信、安审信率军来援,张万迪等人率军来降。这个月里,城外围军进攻得非常激烈,石敬瑭亲自抵挡飞箭流石,人心虽然坚定,但仓里的粮食却逐渐匮乏。

石敬瑭早有计划,见兵临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计划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刘知远即后汉高祖认为条件太屈辱,没有必要许诺这么多,但石敬瑭在桑维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

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领兵从雁门关南下来救石敬瑭,最后偷袭大败后唐军队,杀死一万多人。

后晋天福元年十一月己亥日也就是公元936年11月30日,辽太宗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也就是今山西TY市东南。石敬瑭则将幽云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也就是今BJ市、蓟也就是今天津JZ区、瀛也就是今河北河间、莫也就是今河北任丘、涿也就是今河北涿县、檀也就是今BJ密云、顺也就是今BJ顺义、新也就是今河北涿鹿、妫也就是当时音归,原属河北怀来,今已被官厅水库所淹、儒也就是今BJ延庆、武也就是今河北宣化)、蔚也就是今山西灵丘、云也就是今山西大同、应也就是今山西应县、寰也就是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也就是今山西朔县。石敬瑭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再每年进奉帛三十万匹。被后人所谴责的主要是割让土地,不仅使中原失去大片领土,而且使契丹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险要地区,此后,契丹便可以长驱直入直到黄河流域,中间没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为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实际丢的不仅有16州,李嗣源统治时期丢了平州,宁州和营州在后唐灭后梁之战时被契丹趁机夺取。此外后晋杜重威投降后,耶律德光派耿崇美诱降,易州刺史郭固被杀,易州也被契丹占领。

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其亲信都押牙刘知远也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然石敬瑭不从,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败后唐张敬达。

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幽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

石敬瑭在太原柳林也就是现TY市小店区刘家堡乡西柳林村,俗称柳林庄,称帝伊始,卢龙节度使北平王赵德钧,厚以金帛贿赂契丹,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许石敬瑭镇河东。契丹主因当时困难重重,欲许赵德钧之请。石敬瑭闻讯大为惊惧,急令掌书记官桑维翰见契丹主。桑维翰跪于契丹主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弃赵德钧之请。契丹主从之,并说桑维翰对石敬瑭忠心不二,应该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维翰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亡。

后晋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车驾入汴州,翌年也就是公元938年,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时晋朝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兵火甚多,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石敬瑭虽推诚以抚藩镇,但藩镇仍不服,尤耻臣于契丹。大同节度使判官吴峦,闭城不受契丹命。应州指挥使郭崇威,挺身南归。

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讨伐,但张从宾与之同反。继而渭州也发生兵变。是这一年,契丹改国号‘大辽’。侍卫将军杨光远自恃重兵,干预朝政,屡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从之。

天福四年也就是公元940年,杨光远擅杀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惧杨光远,以致不敢法问。

天福六年也就是公元942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安重荣,并将其头送与契丹。

石敬瑭晚年尤为猜忌,不喜士人,专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于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至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刘知远。

天福七年也就是公元942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忧郁成疾,于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也就是河南宜阳县西北。

‘儿皇帝’石敬瑭的一生讲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人要用辩证思维看一个人。你们还想不想听关于他的施政与成就。”纪晓明转头盯向众人。

“他还有成就,”纪晓夫不可置信地说,“还是不听了,继续历史。”

“我想听,”罗峰说激动地说,“我最喜欢在垃圾里寻宝了,就像在海滩捡贝壳一样。能说吗?”

“你呢?”纪晓明对邹学明说。

“我讲不讲都无所谓,”邹学明说。

这时,罗峰拍了一下邹学明的肩膀说,“不能不讲义气,反正都是历史,讲讲。别忘了,兄弟在帮你拉近与晓明大哥的距离。”

邹学明犹豫了一下,说,“晓明大哥,既然说了辩证思维看问题,那么就讲讲,说不定阿夫也有收获。”

“少说服从多数,”纪晓明对纪晓夫说,“妹妹,做人要客观地评价人,不能太主观,否则吃亏。就像你任由罗平欺负一样,一直太主观了。”

“好,好,好”纪晓夫不耐烦地说,“讲,讲,讲,不要拿我说事。”

“好,我讲一下,‘儿皇帝’石敬瑭的成就与施政”,纪晓明淡淡地说,“首先说一下施政,在称帝之前,石敬瑭不管是自己还是治理地方政务,都很节俭,但做了皇帝后就开始奢侈起来,他的宫殿都用黄金、美玉、珠宝等物装饰得富丽堂皇,建国之初,首都定在洛阳,后来又嫌其破旧,就迁都汴州也就是今河南开封,将汴州升为东京开封府。

为了镇压百姓的反抗,他又下令制定了许多残酷的法律,施加的刑罚也多是一些惨不忍睹的方式就是割舌头,将人肢解,灌鼻子,放在锅里蒸煮等等。许多酷刑就是从这里寻找的典故。

此外,他对于士人也不信任,觉得他们不为国家着想,只知道为自己的子孙谋利,所以石敬瑭又像后唐那样重用宦官,使宦官势力重新抬头。

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中原政权花费了430年。

其次在军事上,石敬瑭在后唐灭后梁之战中屡建奇功,因此进入汴京,灭亡后梁,在后唐庄宗李存勖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石敬瑭与后唐末帝李从珂的功劳最大。

后唐同光四年也就是公元926年,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于魏州发动兵变。后唐庄宗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军平叛,石敬瑭也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队也发生了兵变,与魏州的叛军联合一起拥戴李嗣源为主。李嗣源本想班师回朝请罪,石敬瑭则劝他夺取汴州也就是今河南开封,以成就大事。李嗣源别无良策,只得接受了这个意见。于是,石敬瑭便自告奋勇,亲统三百骁骑为前锋,抢占汴州。然后又回兵渡过汜水也就是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直取洛阳。

再次是外交上,石敬瑭为了谋求自保,向辽太宗求救。表示愿意称臣于契丹,并答应向耶律德光行父子之礼,而且在事成之后把雁门关以北十六州的土地献与契丹。打败唐军后,接受耶律德光的册封为晋帝,他信守前言,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当时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只有34岁。

最后是关于幽云十六州的形势,石敬瑭当皇帝后,常常得接待来宣诏的倨傲契丹使者,而且要跪地拜受契丹主耶律德光的诏敕。石敬瑭天福年间,后晋朝廷为了免起兵端,上上下下对契丹人尊敬无比,但契丹的使者来后,无礼骄横、横加斥责时有不得不卑躬屈膝地应酬。大臣中除了桑维翰少数几个人外,都对契丹人有气,主张抵御契丹。石敬瑭也曾动摇过,但看了桑维瀚的长篇奏折,又觉得当儿皇帝好处较多,所以一直到死也没有自己扔下儿皇帝这顶帽子,还是他的儿子为他出了一口恶气。虽然石重贵最后由于主将投降而流亡契丹,但两次战胜契丹兵还是对于中原人民的抗辽斗争起了鼓舞和促进作用。石敬瑭卑事契丹,每年进贡帛三十万匹,也不能绝对说没有一点好处,他当皇帝的六年在客观上为中原人民带来了短时的安定,但是,割让十六州又使他的这一点点小功劳化为乌有,因为他的儿子在抗击契丹时已经没有险要可守,终使中原又遭战火蹂躏。

那么历史评价有许多比如,李从珂说他‘石郎于朕至亲,无可疑者;但流言不息,万一失欢,何以解之?’刘知远说他,‘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耶律德光说他,‘吾三千里赴难,必有成功。观汝气貌识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为天子。’薛居正说他,‘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旰食宵衣,礼贤从谏。以絁为衣,以麻为履。’沙守荣说他,‘公明宗爱婿,富贵相与共之,忧患亦宜相恤。今天子播越,委计于公,冀图兴复,乃以此四者为辞,是直欲附贼卖天子耳!’郝经说他,‘称臣呼父古所无,石郎至今有遗臭。’蔡东藩说他,‘惟石敬瑭乞怜外族,恬不知羞,同一称臣,何如不反,既已为帝,奈何受封,虽为唐廷所迫,不能不倒行逆施,然名节攸关,岂宜轻隳!’

他的成就是成为了一方霸主,而他的求和态度让后来的汪精卫和溥仪向日本投降建立‘伪政权’提供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这些都是为人不齿的。现在,外观历史,民族大融合,许多人觉得也没那么屈辱。反正,他们的后辈都在一起。但是,对于当时一个国家是应该有自己的气节的。弱国依附于强国这是事实,但让自己国家变强才是王道。

‘儿皇帝’石敬瑭告诉历史,‘弱国无外交’。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强大起来的原因。

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警钟,让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与不应该做。他也有自己的气节,否则不会做皇帝,更不会用酷刑来满足自己内心深处害怕人说的小心思。

民族不自信,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自身不够强大,只能跪着向别的国家称臣纳贡。”

“对,”罗峰同意地点点头说,“石敬瑭最大的成就就是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儿皇帝’,弱国称臣,这在历史上确实有那么几例。这对北宋政策影响比较大,兵弱经济发展缓慢。虽然唐末已经发明火药武器,但是宋朝却只顾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致使后来西方用我国的发明打开了我们的国门。”

“嗯,嗯,”纪晓夫点了点头说,“我同意。‘儿皇帝’确实是一个警钟。”

“是”,邹学明也点了点头说,“如果没有‘儿皇帝’的甜头,北宋也不会谈判时被要求纳贡称臣的条件。建都都是开封,应该有一定影响。而且它相差不过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