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孙德胜按捺不住心里的疑问,向李云龙问道:“团长,咱们团现在有骑兵部队吗?”
李云龙心里清楚孙德胜的想法,安慰他说:“以后肯定会有的~”
接着又说:“只要你有能力,将来我就让你担任骑兵部队的指挥员。”
“咱们部队在用人方面最讲究公平公正,只要你肯卖力,在战场上多杀敌人、多立战功,……”
听着李云龙描绘的前景,孙德胜心里难免有些怀疑。
毕竟不管是在晋绥军,还是在中央军里,要是没金钱、没背景,想往上晋升简直比登天还难。
他自己当初能当上骑兵排长,是靠着十几年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一次次拼命才换来的。
不过眼下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能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李云龙没再往下说,转而和孙德胜聊起了家常。
他打算借着这个机会,弄清楚孙德胜为何会提前离开石友三的队伍。
在李云龙的认知里,石友三公开投靠日军是1940年的事,眼下距离那个时间还早得很。
聊着聊着,两人的话题愈发深入,孙德胜也不再有所隐瞒,把自己知晓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原来,石友三早就动了投靠日本人的心思,甚至已经和日方暗中接洽过好几次。
正因如此,无论是晋绥军的高层,还是中央军的领导层,都彻底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石友三在1940年正式投靠日寇,绝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盘算。
孙德胜是出了名的打仗能手,能让他加入自己的部队,对李云龙来说无疑是捡了个大便宜。
不过,即便如此,李云龙心里对孙德胜还是留了几分警惕。
之后,李云龙安排孙德胜先从步兵岗位做起。
对于这个安排,孙德胜欣然接受——在他看来,只要有机会杀鬼子,其他事情都无关紧要。
更何况他刚加入部队,还没立下任何战功,从基层岗位起步也合情合理。
一天过后,李云龙等人总算顺利返回了根据地。
可眼前看到的景象,却让孙德胜有些困惑。
这……孙德胜望着眼前的场景,一时间愣在原地,半天没回过神来。
这就是新一团的根据地吗?要不是身边的战士跟他解释情况,他根本不敢相信,那些正帮着老百姓劈柴、挑水的人,竟然是新一团的战士。
这些战士看上去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
这时,身边一名战士解释道:“我们团长常说,咱们都是人民的子弟兵,本来就来自老百姓,自然要守护好老百姓……”
听完这番话,孙德胜心里百感交集。
看来八路军确实和他之前接触过的其他部队不一样。
与此同时,团部那边有了动静。
李云龙刚回到团部,负责后勤工作的张全就立刻迎了上来,向他敬了个军礼,随后汇报说:“团长,您可算回来了。
有个情况我得跟您说一下,现在咱们部队的粮食大概只能维持半个月左右了。
另外,根据我们打探到的消息,最近有伪军在咱们根据地附近的区域搜查。
虽然目前咱们还没暴露,但已经引起了伪军的怀疑,您看咱们是不是暂时避开他们的锋芒?”
李云龙轻轻点了点头,接着问道:“部队里伤员的恢复情况怎么样了?”
张全回答:“回团长,那些受轻伤的战士已经康复了,重伤员还需要再恢复一段时间才能好。”
“我知道了~”李云龙挥了挥手,示意张全先退下。
其实他早就有转移根据地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新地点,所以才没立刻行动。
如今看来,转移这件事已经刻不容缓,不能再拖延了!
至于粮食和物资方面,倒还不用太着急。
一方面,系统空间里之前奖励的物资还能支撑一阵子;另一方面,之前收缴地主财产时得到了不少资金,能用这些钱采购物资,暂时填补缺口。
之后,李云龙铺开地图,开始寻找适合作为新根据地的地方。
现在日军气焰嚣张,伪军也四处作恶。
八路军虽然有老百姓的支持和帮助,但处境依旧不容乐观——一旦根据地的位置暴露,老百姓肯定会受到牵连,遭遇不幸。
所以,新的根据地既要位置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同时又要能依托老百姓,毕竟依靠人民群众是八路军发展的根本。
综合来看,山区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
李云龙的目光在地图上仔细扫过,最后停在了太行山一侧的黄涯洞山脉区域。
这里能依靠周边的几条公路保障部队的物资运输和行动,让部队得以在这里生存发展。
而且就算日后日伪军发现了新一团的这个新根据地,想来扫荡也没那么容易。
毕竟山区地形复杂,部队要是想撤离、脱身会方便很多。
更何况,日军应该不会为了对付新一团这一支队伍,就调动大量兵力大费周章。
想到这里,李云龙立刻朝外面喊道:“虎子,去把沈泉叫到我这儿来一趟。”
虎子连忙应声:“是!”说完,他马上转身出去找人了。
没过多久,沈泉就急匆匆地赶到了团部,向李云龙敬了个军礼,喊道:“团长~”
李云龙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开门见山地说:“为了保护魏庄的老百姓,咱们现在已经不适合继续留在魏庄了。
我决定带领部队转移,不过在转移之前,我需要你带领一部分人先出发,去黄涯洞山脉那一带探探路,了解一下情况。”
沈泉顺着李云龙手指的方向看向地图,很快就清楚了部队要转移的具体地点——原来是黄涯洞山脉!他立刻应声:“是!”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