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后第二天,何雨特意找了个机会,去郑主任办公室汇报“视觉化名片”环节的最新筹备进展。工作谈得差不多了,他话锋微微一转,脸上露出些许恰到好处的困扰。
“主任,方案推进还算顺利,各部门支持力度也很大。就是...唉,可能我初来乍到,有些工作方式还需要磨合。”何雨叹了口气,语气诚恳。
郑主任何等精明,立刻听出弦外之音,放下笔:“哦?遇到什么困难了?直说无妨。工作组内部一定要团结,才能打好这场硬仗。”
何雨要的就是这句话。他不能直接告状,那显得小家子气,但可以通过“自我检讨”的方式点出问题。
“其实也没什么大事,”何雨斟酌着用词,“就是有时候沟通协调上,效率可能没那么高。比如申请资源,按流程走可能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我怕耽误事,就自己想了点办法,找了其他兄弟单位支援。虽然事情办成了,但可能...会让负责协调的同志觉得我不够尊重程序,有点越俎代庖了。”
他这话,看似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说自己“不懂规矩”“效率至上”,实则句句都在点明:正常渠道走不通、效率低下、被迫另寻他路。并且点出了可能因此引发的内部矛盾(觉得我不尊重人)。
郑主任眉头微微皱起。他当然知道工作组内部不可能铁板一块,何雨一个借调人员进来就负责重要环节,难免有人不服气或者使绊子。何雨这番“检讨”,信息量很大。
“具体是哪些协调环节效率不高?”郑主任追问,语气严肃了些。
何雨没有指名道姓,只是举了几个模糊的例子:“比如一些画材的采购审批,还有联系外部画师的手续...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催得急,给相关同志添麻烦了。”
郑主任沉吟片刻,心里已然有数。负责后勤协调的就是李干事,这小子平时就有点眼高手低,喜欢搞点小动作。看来是何雨风头太盛,让他不舒服了。
“好了,这件事我知道了。”郑主任摆摆手,脸色缓和下来,“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工作嘛,讲究效率没错。但以后注意方式方法,多沟通。内部协调的问题,我会强调的。你放心大胆去干,只要是为了活动成功,有什么困难,直接向我汇报!”
这就是郑主任的态度了:我挺你,放手干,谁使绊子我来敲打。
“谢谢主任!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一定注意方式方法,全力保证活动成功!”何雨要的就是这个尚方宝剑,立刻表态。
从郑主任办公室出来,何雨心情舒畅。这番“借题发挥”效果很好,既点了李干事,又在领导那里铺垫了“自己工作可能受阻”的伏笔,以后李干事再想使坏,就得掂量掂量了。
刚回到临时办公室,他就看到李干事坐在位置上,脸色不太自然,看到他进来,眼神躲闪了一下,似乎有些坐立不安。看来郑主任的动作很快,已经“强调”过“内部团结”问题了。
何雨心中冷笑,面上却若无其事地坐下,开始忙自己的工作。
下午,何雨被郑主任叫去参加一个临时的小型协调会。会议内容是关于活动场地布置的。负责场地的是市委办公厅行政处的一位副科长,姓王,有点拿着鸡毛当令箭,提出的方案既保守又费钱。
何雨根据自己在街道办搞活动的经验,提出了几个更高效省钱的建议,却都被王科长以“不符合规定”、“没先例”为由打了回来。
会议一时陷入僵局。郑主任也微微蹙眉,显然对王科长的固执有些不悦。
何雨看着王科长那副墨守成规的嘴脸,知道正常沟通是没用了。他心念一动,忽然叹了口气,声音不大,但足够让所有人听见:“王科长的顾虑也有道理,按规定办事最稳妥。唉,就是可惜了,要是场地布置能更灵活生动一点,到时候市委主要领导来视察,效果肯定更出彩,说不定还能上个市报头条,这可是露脸的好机会啊...”
他这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所有人听。重点直接戳中了要害——市委主要领导视察、上报纸头条、露脸!
王科长原本一脸“按规定办谁也别想挑错”的表情,听到“市委主要领导”和“上报纸头条”几个字,眼皮猛地跳了一下!态度瞬间就松动了!
是啊!只顾着守规定,怎么忘了这活动的重要性?万一搞得死气沉沉,领导不满意,那才是大问题!要是搞好了,上了报,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政绩啊!
王科长干咳两声,语气立刻缓和了八度:“咳咳...何雨同志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特殊活动,确实可以特事特办嘛...你刚才说的那几个建议,具体再说说?咱们研究研究,看看怎么在符合大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变通一下...”
何雨心中暗笑,果然,对于这种人,跟他讲道理讲效率没用,得讲利益,讲前程!
他立刻趁热打铁,把自己的方案又说了一遍。这次,王科长听得无比认真,还不时点头附和两句。
最终,方案顺利通过,采用了何雨的大部分建议。
散会后,郑主任特意走到何雨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赏:“小何啊,不仅有点子,还懂得怎么推动工作,不错,真不错!”
何雨谦逊地笑笑。
他不过是摸透了这些人的心思罢了。
在市委大院,有时候,一句话点中要害,比埋头苦干一整天都管用。
这堂课,他受益匪浅。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