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北疆猛卒 > 第27章 收税?你把这个叫‘收税’?
换源: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少帅杀死的毕竟是个鲜卑贵族,对方还有着鲜卑皇族禁卫幢将的身份,不管如何,段氏黄兴部,应该都不会坐视不理,毕竟少帅剿灭的骑兵本身归属于黄兴部。”

“我看也是,出去避一避吧……”

“……”

七嘴八舌的讨论声在人群中不断响起。

有人觉得不用走,但更多的是认为应该迁徙远离。

毕竟胡虏猖獗,人性泯灭的屠戮之事在这片土地上并不少见。

不管他们怎么讨论,事实上,王渊在跟卫昱聊完后,已经定调了。

迁徙是必然的,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往哪儿迁徙。

“承朗兄,你可知兖州境内,我汉家儿郎最大的聚集地在哪儿?”王渊突然对卫昱道。

卫昱一怔,旋即皱眉思索。

过了一会儿,卫昱才有些不太确定道:“不若西去?”

“西去何处?”王渊目光灼灼。

“沿着济水河畔一路西进,在路上补充兵员和食物,正好现在我们手里有近两百骑,虽然大部分人无法熟练驾驭战马进行冲阵砍杀,但以极高的马力对胡人部族散兵进行围杀剿灭应该不成问题……”

起初卫昱说起来还有点不自信,但越说,他越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并且可行性极高。

原本困顿于手里没有骑兵机动性,面对胡人骑兵,追、追不上,跑、跑不掉,极其尴尬。

往往一支百人队伍,在遇上数十骑胡虏骑兵,很容易会被对方骑射消耗。

但现在场面有所改观了。

王渊手上多了一支近两百人的骑兵队伍。

像王渊这种情况是极少数。

毕竟没有任何一支胡虏骑兵队伍会下马和汉人军卒步战。

这简直是愚蠢到极致的行为。

可偏生王渊他遇到了。

“那为什么是西进济水,而不是北上泰山郡?如果单看兵员素质,泰山兵应该还要强于济水方向的军卒吧?毕竟泰山郡顶在了和胡人对抗的更前沿。”王渊对卫昱所说的迁徙方向提出了疑问。

对此卫昱只是平淡回应:“既然少帅知晓泰山兵实力更强,泰山郡所面临的胡人压力更大,那也应该知晓,固守在泰山郡各坞堡内的泰山士族凝聚力有多强。”

“少帅既然想招兵,能从那群泰山士族手里夺走兵员和粮草吗?你觉得他们会答应吗?”

“我手里有朝廷授予的龙骧将军、讨虏将军等五将的封号与印信,更有兖州刺史印在手,在名义上,整个兖州军政大权尽在我手!”王渊道。

“然后呢?你有多少兵?”

王渊:“……”

的确,北地实力为尊。

名义上的东西噱头再大,到了实际处,仍需看实力。

王渊手里的实力跟他拿到的名头称号根本不相匹配。

纵使江南朝廷封他为都督江北诸州军事,使持节,将北方的军政大权全都交付于他一人之手。

可他手里没有一兵一卒,镇不住场面,那也没个屁用。

“那去西进济水就有用?”

“你有大义,朝廷册封的将军,又有三百军卒可用,沿岸搜刮,手里有粮,不怕那些青壮不跟着你走。”卫昱淡淡道。

“嘶……”王渊抽了口冷气。

卫昱话说的虽然轻巧,可是字里行间却满是残酷与血腥。

‘沿岸搜刮’可没说要搜刮谁。

胡人可,汉人亦可。

果然,能在这个时代活下来,并且还活的很好的,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首先心不硬,就已经筛下去一大批了。

一场简短的军事会议在王渊的主持下结束。

兴汉坞全体坞民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收拾起行囊朝着济水而去。

不听话的人是什么下场,已经不需要赘述了。

刚刚被编入罪营的世家女眷和先登营的青壮便是活生生是的例子。

两百骑兵倒也简单。

除了王渊本部兴汉军老卒留下百十匹外,又从当初支持卫昱、王渊的世家中遴选出了部分部曲加入其中,硬生生凑出了二百临时骑兵。

王渊派遣阿骨打等奴骑作为兴汉军老卒的仆从在前为王前驱的侦查着沿途胡虏动向。

两千余兴汉坞的老弱妇孺跟在其后。

王渊和一众兴汉军老卒分成两部分随着队伍迁徙。

如今已经入冬,在这个时期迁徙,自是无比艰难。

正常来说,这个节点,无论汉家儿郎还是胡虏草原人,都会猫在各自坞堡、毡布包里烤火过冬。

但是原何王延昌会带着三百多战兵,出兵北去,帮助麓南坞作战?

原因无他,方才卫昱也说了,都是粮食闹的。

漫漫冬季,起码还要三个月才能过去。

可是兴汉坞的存粮却已经即将见底。

近三千人的吃食,兴汉坞里却只有不到三千石!

这个时节,你就算是想要进山打些野物补充下食物来源都无比艰难。

到处都在落雪,山中野物也都猫冬去了。

想要猎取到足够的食物,还不如寄希望于打家劫舍下同类。

胡人不事生产,他们需要物资的时候往往简单粗暴,抢汉人的不就好了。

反正汉人跟绵羊一样,大多数都不知道反抗。

抢他一笔过个肥冬!

麓南坞就是段氏黄兴部选定的目标。

不过黄兴部也没有一开始就打上门来。

而是先通知了麓南坞,告知其,黄兴部要来‘收税’了。

胡虏立国多为粗糙不堪。

有汉人帮扶建立体系,又征服了底层汉民,那还能从下面收点粮税、棉帛上来。

可像鲜卑人所立的燕国。

除了都城‘燕京’周围建立了一个相对还算能看过眼的秩序。

由皇族慕容氏亲自收税外。

那再往外扩延,下面的小部族、分支家族收税就千奇百怪了。

哦不,那都不能叫收税,就是在收保护费。

就好像黄兴部在其部族领地周围对付汉人抵抗力量的同时,还向一些顺服汉人收取他口中的‘税’。

根本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只知道通知对方,今年该交税了。

税收多收少,完全看黄兴部缺多少。

因为段氏黄兴部也要向上交税啊。

就好比部主段黄兴,他的领地在麓南坞附近百余里,他的收税对象就是麓南坞等汉人势力,还有他的治下胡人。

然后他收税的量就要参考鲜卑段氏今年向他下达的标准是多少,段氏要收的税则要先看慕容氏要问他拿多少。

慕容氏的标准呢?

军费开支、民生……额有这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