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袭击的失败,如同一盆冷水,暂时浇熄了维克多·斯通动用直接暴力手段的热情。损失一支精锐小队且未达目的,这代价即便对他而言也颇为肉痛,更意味着对方的保护力度和目标的棘手程度远超预期。
然而,这头老迈的金融巨鳄并未因此退缩,只是将獠牙收回,目光变得更加阴冷和深邃。他深知,到了他这个层级,真正的战争往往发生在看不见的战场。武力只是最后的手段,而金钱、舆论、技术、规则,才是他们更擅长、也更致命的武器。
“捕猎”行动暂时中止,取而代之的是一场代号“侵蚀”的综合性行动指令。斯通国际庞大的机器再次开动,这一次,它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首当其冲的,是“未来前沿探索基金会”及其投资的项目。
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间谍战悄然拉开帷幕。基金会内部一位刚入职不久、背景看似清白的行政助理,在一次“偶然”的社交场合,被一位风度翩翩的海外“校友”搭讪。几番接触下来,对方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对前沿科技的独到见解赢得了这位助理的好感与崇拜。在一次看似无意的闲聊中,对方“好奇”地问及基金会最近是否关注某个特定领域的项目(该领域正好与斯通国际试图突破的技术瓶颈相关),并“随口”抱怨自己公司内部流程繁琐,远不如基金会高效。
这位助理为了炫耀,在未涉及具体核心机密的前提下,模糊地透露了基金会近期确实收到过几个该领域的项目申请,并且似乎“兴趣很大”。这条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被迅速反馈回去。很快,几家注册在海外的“空壳”研究机构,向基金会提交了数份极具诱惑力却又暗藏陷阱的“顶级项目计划书”,其技术路线极具前瞻性,但核心数据却经过巧妙篡改,一旦投入巨资跟进,不仅会浪费大量资源,更可能将研发引入歧途。
与此同时,基金会所投资的几家最具潜力的初创公司,接连遭遇了离奇的“技术故障”和“数据泄露”事件。虽然不是核心代码或配方被盗,但一些关键的实验数据和工艺参数却莫名外泄,导致其研发进度受阻,甚至被竞争对手抢先注册了外围专利。
舆论场上,新一轮的攻势更加猛烈且具有针对性。数家国际知名的“独立”智库和咨询机构,接连发布了一系列针对华夏科技产业政策的批评报告,其中多次“点名”未来前沿基金会,将其描绘成“享受特殊政策红利、缺乏透明度的国家资本工具”,质疑其投资行为的公平性和真实性,并隐晦地暗示其可能借助“非商业手段”获取技术。这些报告被大量西方主流媒体引用报道,试图在国际层面孤立和污名化基金会。
更阴险的是,一段经过恶意剪辑的视频开始在境外社交媒体上流传。视频截取了林国恩在不同场合(主要是拍卖会)的影像,配以误导性的字幕和阴暗的背景音乐,将他塑造成一个“行为诡异”、“眼光毒辣得不像常人”、“可能与内部交易有关”的神秘人物,试图从人格层面进行抹黑。
这些攻击如同无形无质的硝烟,从四面八方弥漫而来,难以捉摸,却又无孔不入。基金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部分海外合作伙伴开始动摇,询问情况的邮件和电话络绎不绝。几个被投资的初创公司创始人更是焦头烂额,士气受到不小打击。
面对这全方位、多层次的“侵蚀”行动,林国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这种躲在暗处放冷箭的敌人,比真刀真枪冲上来的更难对付。他的意念空间能够预警直接的物理危险,却难以防范这些来自商业、舆论、法律层面的软刀子。
但他并非孤军奋战。
龙五的团队早已严阵以待。经济安全部门迅速介入,帮助基金会识破并拒绝了那些精心设计的“钓鱼”项目计划书;网络安全部门协助几家被投资的初创公司加固了防火墙,追溯数据泄露源头,并发现了几起内部人员被收买或钓鱼邮件攻破的案件,及时进行了清理和补救;宣传和外交部门则动用渠道,在国际场合发声,驳斥不实报告,并提供真实数据展示基金会投资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然而,舆论战场上的劣势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扭转。对方掌握着全球话语权的优势,一些恶意的标签一旦被贴上,很难彻底清除。
“林先生,斯通这是想把我们拖入一场消耗战。”龙五在一次安全会议上,通过加密视频对林国恩分析道,“他用各种下作手段干扰我们,消耗我们的精力,拖延我们的进度,同时在国际上抹黑我们,破坏我们的合作环境。这是他的惯用伎俩。”
“我们不能一直被动挨打。”林国恩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不甘的光芒,“我们必须反击,而且要在他们最得意的地方反击。”
“哦?你有什么想法?”龙五目光微动。
“他们不是想用商业和舆论规则压我们吗?”林国恩深吸一口气,语气逐渐坚定,“那我们就用他们最熟悉的规则,在他们最核心的领域,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基金会账上还有大笔资金,我需要更灵活地运用它们!”
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林国恩心中酝酿。他不仅要防守,更要主动出击,要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对准斯通帝国的痛处,发起一场凌厉的反击!他要让维克多·斯通明白,东方巨龙不仅有利爪,更有驾驭资本洪流的智慧和力量!
无形硝烟弥漫,
暗箭虽难防,却激发了更强的斗志。
一场由守转攻的逆袭,
即将在更大的舞台上上演。
(第50章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