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君心知我意归处 > 承宁初长添喜乐,新政深化固民心
换源:


       时光荏苒,转眼萧承宁已满月。这日清晨,长乐宫一片热闹,沈若初正抱着襁褓中的女儿,看着萧承安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给妹妹递去一个绣着小老虎的布偶。“妹妹喜欢吗?这是我让绣娘做的,和我小时候那个一样!”萧承安奶声奶气地说着,小手轻轻碰了碰萧承宁的小手,见妹妹咧嘴笑了,立刻兴奋地跑到萧玉轩身边:“爹爹,妹妹笑了!她喜欢我的布偶!”

萧玉轩放下手中的奏折,笑着抱起儿子:“咱们承安真懂事,知道疼妹妹了。”随即走到沈若初身边,低头看着女儿粉雕玉琢的小脸,眼中满是温柔,“若初,你看承宁这模样,眉眼像你,日后定是个像你一样聪慧勇敢的姑娘。”沈若初笑着点头,轻轻拍着女儿的背:“希望她能平安长大,和承安一起,做个对百姓有用的人。”

此时,太监总管捧着一份奏折进来,躬身道:“陛下,各地官员上奏,请求为小公主举办满月宴,还说百姓们也想上表庆贺。”萧玉轩接过奏折,翻看几页后,对沈若初说:“你看,百官和百姓都想着承宁的满月宴,不过咱们之前说过,不铺张浪费,不如换个方式庆祝。”沈若初思索片刻,道:“不如借着这个机会,在京城开设‘惠民市集’,让官府拿出部分粮食、布匹,以平价卖给百姓,再让太医署在市集旁设义诊点,为百姓免费看病。这样既庆祝了承宁满月,又能惠及百姓,比单纯办宴更有意义。”

萧玉轩眼前一亮:“好主意!朕这就下旨,让户部、太医院筹备此事,三日后举办惠民市集,为期三天。”旨意下达后,京城百姓纷纷奔走相告,都盼着市集开启。三日后,市集热闹非凡,百姓们有序地排队买粮、领布,太医们忙着为老人、孩童诊脉,萧玉轩与沈若初则带着萧承安,悄悄在市集里走动,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

一位老奶奶拿着刚买的粮食,笑着对身边的人说:“陛下和皇后娘娘真是贴心,借着小公主满月,给咱们送实惠,这样的好朝廷,咱们跟着享福哟!”萧承安听到这话,拉着萧玉轩的手,小声说:“爹爹,原来妹妹的满月,能让这么多人开心呀!”萧玉轩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是呀,咱们做君主的,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才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满月宴之事过后,萧玉轩与沈若初继续深化新政。这日早朝,萧玉轩提出“科举改革”——以往科举多看重文采,寒门子弟虽有学识,却因不懂世家子弟的“风雅”而难中高第。此次改革,将“民生策论”纳入科举核心,要求考生针对各地民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增设“技艺科”,选拔擅长农耕、水利、工坊技艺的人才,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便可入朝为官。

此令一出,朝堂上虽有少数世家官员反对,却被萧玉轩用各地新政成效反驳:“科举本是为朝廷选贤才,若只看文采不重实用,选出来的官员如何能为百姓办事?朕要的是能解决民生难题的能臣,不是只会吟诗作对的书生!”沈若初也在帘后补充道:“技艺科选拔的人才,可派往各地示范县,指导百姓改进技术,这对新政推广至关重要,还请诸位大人以江山社稷为重,支持改革。”

在帝后的坚持下,科举改革得以推行。消息传到民间,寒门子弟与技艺匠人纷纷欢呼,不少原本因出身而无望仕途的人,开始埋头苦读、钻研技艺。萧承安在书房听先生讲起此事,跑到沈若初身边问:“娘亲,什么是科举改革呀?是不是以后大家都能当大官了?”沈若初笑着解释:“是呀,只要有本事,能为百姓做事,不管是谁,都能为朝廷效力。就像你喜欢的木匠爷爷,他会做好用的农具,以后也能通过技艺科,让更多人学会做农具,帮助百姓种出更多粮食。”萧承安似懂非懂地点头:“那我也要学本事,以后像爹爹娘亲一样,保护百姓!”

几个月后,首届改革后的科举开考,考场外挤满了考生,既有寒门书生,也有带着农具、图纸的匠人。放榜之日,寒门子弟与技艺人才占了录取人数的近六成,其中一位擅长改良水车的匠人,因提出“多段式水车”方案,能大幅提高灌溉效率,被直接派往西北干旱地区,指导百姓修建水车。

萧玉轩拿着录取名单,对沈若初说:“你看,这些人都是实打实的人才,派到各地后,定能让新政更上一层楼。”沈若初看着名单,目光落在一位名叫苏明的寒门考生身上——他在策论中提出“山林养蜂、林下种菌”的立体农业方案,适合南方多山地区。“这个苏明很有想法,可派他去江南示范县,试点立体农业,若成效好,便可在全国推广。”萧玉轩点头:“就按你说的办,让吏部尽快安排他们赴任。”

日子一天天过去,萧承宁渐渐长出了乳牙,开始咿呀学语,每次看到萧承安,都会伸出小手要抱抱;萧承安则每天放学后,都会给妹妹讲先生教的知识,还会带着妹妹在御花园里认识花草。萧玉轩与沈若初看着一双儿女和睦相处,心中满是幸福,处理政务也更有动力。

这日,沈若初抱着萧承宁,陪萧玉轩在偏殿处理奏折,看到江南送来的奏报——苏明推行的立体农业大获成功,农户收入比往年翻了一倍,不少周边地区都请求学习此法。萧玉轩笑着说:“苏明果然没让咱们失望,这立体农业既利用了山地,又增加了收入,真是个好办法。”沈若初点头:“不如让苏明写一份详细的推广手册,分发到各地,让适合的地区都学着做。另外,还可以在江南设‘农业学堂’,让他教更多人农技知识。”

萧玉轩立刻下旨,命苏明编写手册,并筹建农业学堂。消息传到江南,苏明感激不已,立刻着手准备,农户们也纷纷表示愿意送子弟去学堂学习。看着新政在各地开花结果,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萧玉轩与沈若初知道,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

傍晚,一家人在御花园散步,萧承安牵着沈若初的手,萧玉轩抱着萧承宁,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萧承安突然说:“爹爹娘亲,先生说,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就是最好的江山。咱们现在,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江山呀?”萧玉轩与沈若初相视一笑,沈若初摸着儿子的头说:“是呀,但这江山需要咱们一家人,还有所有百姓一起守护,才能一直太平下去。”

萧玉轩看着身边的妻儿,又望向远处万家灯火,语气坚定:“往后,朕会和你一起,继续推行新政,让这江山更稳,让百姓更幸福,让承安和承宁,能在这太平盛世中,长成有担当、有作为的人。”沈若初笑着点头,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她知道,只要一家人同心同德,与百姓携手,这奉国的太平盛世,定会绵延不绝,愈发繁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