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凌霄花上 > 第十章 花落李家
换源:


       幽州刺史,关乎兵权。

宋绍祖卒于任上后,几大世家,都想推自己的人坐上幽州刺史的位子,但正因为互相争斗拉扯,以至于,将近一个月了,仍旧悬而未果。

太皇太后不等几人说话,便道:“陇西李氏李遵,如今任相州参军,他有一子,李安玉,年少聪颖,敏而好学,文采斐然,名扬陇西,哀家早有耳闻,几次派人前往陇西,召其入京陪陛下读书,都被陇西李氏拒绝了,此次幽州刺史之位空缺下来,哀家派人去询问,陇西李氏才勉为其难松了口,这幽州刺史之位给李遵,换一个陪陛下读书的大才之士,倒是值得。”

王睿看了三人一眼,方才太皇太后被柳源疏拿律法纲纪堵住,他无法相帮,此时再不开口,哪里还配称太皇太后一党?更何况,他儿子刚立了功,升了官。

他自然要开口相助,便赶紧附和,“李安玉虽年少,不足弱冠,但才满陇西,名扬八郡,太皇太后能召其入宫陪陛下读书,是一桩好事儿。”

他话音一转,“不过臣听闻,此子性子有些古怪,太皇太后招揽,足有两年,他却一再推脱,如今若不是拿幽州刺史相换,不说他,就是陇西李氏,还不会松口应允。这李安玉与陇西李氏,也太过拿乔了些。”

“有才华者,哪个不是脾性异于常人?性子古怪不怕,有大才就行。陛下身为天子,海纳百川,只要学识人品出众,便值得哀家为陛下费心。”太皇太后语气如闲话家常,“年轻人,会读书,学富五车,又是陇西李氏悉心培养的公子,有他陪陛下读书,想必事半功倍。”

王睿点头,“太皇太后所言有理。”

他与太皇太后一唱一和,一个搭擂台,一个递梯子。

太皇太后十分满意,看向郭远三人,“幽州刺史,就李遵吧!大司空,你们说呢?”

郭远不太赞同,刚要开口。

太皇太后又道:“大司空,哀家听闻你新认回了一个孙子,虽长在乡野,但却学识不凡,很有你的风骨,改日带进宫,让哀家与陛下见见如何?”

言外之意,若是你同意李遵任幽州刺史,你新寻回的孙子,听说很受你疼宠,那哀家便给他一个青云路。

郭远要反对的话哽在喉咙,默了片刻,想起自己那新找回的孙子,愧疚涌上心头,到底点头,“太皇太后虽身在宫内,但耳清目明。臣寻回的是长房嫡出的小孙子,十年前,因臣的疏忽,带他外出赴任的路上,遇到山匪,恶仆受人蛊惑,报复臣,趁乱抱走了他,如今刚被找回三日,臣对他实在有愧,这孩子虽流落到乡野,但确实最像臣年少时。若是能得太皇太后和陛下看重,臣也能对他少些愧疚。”

“那就这么说定了,他叫什么?改日你带进宫来,给哀家和陛下见见。”太皇太后笑容和气。

“郭恒,字清平。”郭远叹气,无奈道:“他被养父母收留,虽然同意归家,但不愿意改回姓氏,如今叫云启。”

“云姓,倒是少见。”太皇太后笑道:“这倒与受宋公所托,护送手书入京的那位虞姑娘有异曲同工之处了,她自称虞花凌,又说还有一个本姓,姓卢,范阳卢氏的卢。护送手书面呈哀家和陛下后,只求婚嫁自主。明明都快撑不住了,但依旧憋着一口气,让哀家答应她。她立了大功,哀家虽然犯难,但岂有不允之理?这些孩子啊,可见都是经历坎坷的孩子,但也知道念恩,生恩泯灭不了,养恩也一样。可见你这小孙子,是个知恩念恩的好孩子。”

郭远点头,“他刚回来,早晚要认祖归宗,臣不愿逼迫太紧,使之离心,太皇太后愿为臣多操一份心,臣感激不尽。”

“大司空说哪里话,尔等都是朝中重臣,与哀家一起辅佐陛下,劳苦功高,哀家与陛下自然不会亏待尔等。”太皇太后解决了郭远,又看向柳源疏,“柳仆射府的三公子柳翊,习武也有所成,宿卫军统领如今出了空缺,不知柳仆射可舍得放三公子来哀家和陛下跟前效力?”

柳源疏刚跟太皇太后不满硬刚了一通,此时自然说不出不愿意的话,他的三儿子柳翊,虽是嫡出,但自小纨绔,文不成,武不就,难为太皇太后为了笼络他,封他的口,让他答应,竟然给予了王袭的替位,他拱手,“臣自然舍得。多谢太皇太后和陛下赏识。”

太皇太后又对崔奇道:“清河崔氏人才辈出,令侄崔五公子崔彦,更是佼佼者,去岁治水,他当立首功,先皇本要封赏,却不巧他因其母亡故,回清河丁忧了。官员守制,丁忧三载,本是惯例。但哀家觉得,因张求一党,导致朝廷要革职一批官员,这样一来,如今多处空缺,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不若就让崔彦先回来,其母孝心可表,但朝廷需要人才,如此人才,崔尚书觉得呢?所谓先国后家。”

崔奇自然举双手同意,朝廷的丁忧制度,实在太长,有的人丁忧三年,就渐渐被人忘了,虽然有他在,他崔家的子弟不会被人遗忘,但有才华者,还是早早回朝更好,所谓兄弟相助,叔伯子侄相帮,才能撑起一个家族的繁荣。

他拱手,“太皇太后所言极是,臣稍后便去信,先国后家,令他速速回京赴任。”

“工部左侍郎。”太皇太后问身边的皇帝,“陛下觉得如何?去岁治水,崔彦功不可没。”

元宏没意见,“崔彦足以胜任。”

崔奇大喜,“臣替崔彦,谢太皇太后赏识,谢陛下赏识。”

太皇太后以一己之力,平息了三位朝中重臣的不满,话题转回她想要达成的目的上,“李六公子不日便会进京,哀家为了让他进京,可是耗费了很大力气。”

郭远颔首,“既然太皇太后以才换职,臣无异议。”

崔奇和柳源疏也点头,“便听太皇太后的。”

太皇太后满意,“即刻草拟文书,令李遵前往幽州上任。”

博弈了多日的幽州刺史,谁也没想到,落在了陇西李氏不甚出众的李遵头上。只因为他有一个好儿子,李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