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举办的赏花宴,向来是京城权贵们展露才华、结交人脉的重要场合。林辰跟着赵裕和赵瑾走进花园中央的凉亭时,凉亭里已经坐满了人——皇后端坐在主位上,身边围着几位嫔妃;朝臣们按照品级高低,坐在凉亭两侧的椅子上;还有几位著名的文人,被安排在显眼的位置,显然是赵瑾特意请来的“评委”。
“儿臣参见母后。”林辰、赵裕和赵瑾一起向皇后行礼。
皇后是个看起来很温和的中年女人,她没有子嗣,对几个皇子都还算公允,但也更偏爱擅长讨好人的赵瑾。她看着林辰,眼里闪过一丝惊讶:“皇儿身体好些了?看起来精神不错。”
“谢母后关心,儿臣好多了。”林辰躬身回答,语气恭敬。
皇后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坐下。林辰刚坐下,就感觉到几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有好奇,有轻视,还有敌意。他知道,这些目光来自赵瑾邀请的文人,还有赵裕身边的亲信大臣。
赏花宴的流程很简单:先是皇后致辞,然后是赏花、品茶,最后是“才艺比拼”——大多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类的表演。皇后致辞结束后,赵瑾立刻站起身,笑着说:“母后,今日满园春色,如此美景,怎能没有诗词助兴?儿臣不才,写了一首《春日赋》,想献给母后和各位大人。”
说着,他拿出一张纸,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春日赋》的辞藻华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还隐晦地拍了皇后和皇帝的马屁,引得在场的文人纷纷称赞:“三皇子殿下才思敏捷,这篇《春日赋》真是千古佳作!”“是啊,三皇子殿下的文采,真是无人能及!”
赵瑾得意地看了林辰一眼,坐了下来。紧接着,赵裕也站起身,拿出一首诗,说是自己“连夜所作”,其实是找文人代笔的。诗的质量一般,但朝臣们还是给了不少面子,纷纷鼓掌称赞。
轮到林辰了。凉亭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等着看他出丑。赵裕和赵瑾脸上带着嘲讽的笑容,赵瑾邀请的文人也准备好了挑剔的话语。
林辰缓缓站起身,手里拿着一把折扇,神色平静。他没有像赵瑾那样拿出写好的诗,而是看着满园盛开的桃花,缓缓开口:“春日美景,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儿臣近日身体好转,偶尔也会吟几句小诗,今日就献丑了。”
他清了清嗓子,念出了改编后的第一首诗:“春睡不知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改编自现代的《春晓》,语言简单易懂,却意境深远,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还有一丝对落花的惋惜。凉亭里先是一片寂静,随后响起了小声的议论:“这首诗……虽然简单,但很有意境啊。”“是啊,比二皇子殿下的诗好多了!”
赵裕和赵瑾的笑容僵住了,他们没想到林辰居然能写出这样的诗。赵瑾身边的一位老文人,忍不住开口:“太子殿下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确实是佳作。不知殿下还有其他诗作吗?”
林辰笑了笑,继续念出第二首改编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妍。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改编自《题都城南庄》,讲述了一个关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小故事,情感真挚,引人共鸣。凉亭里的议论声更大了,不少人看向林辰的眼神里,已经没有了轻视,多了几分欣赏。皇后也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惊讶——她没想到,这个一直被视为“废材”的太子,居然有这样的才华。
赵瑾的脸色有些难看,他没想到林辰居然能写出这样的诗,连忙示意身边的文人提问,想刁难林辰。一位姓王的文人站起身,语气带着一丝挑衅:“太子殿下的诗确实不错,但不知殿下对《诗经》中的《伐檀》一篇有何见解?《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否在讽刺当今的朝政?”
这个问题很刁钻——《伐檀》是一首讽刺贵族不劳而获的诗,要是回答不好,很容易被安上“讽刺朝政”的罪名。赵裕和赵瑾的脸上,又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林辰心里冷笑,知道这是赵瑾故意安排的。他没有直接回答对《伐檀》的见解,而是话锋一转,说道:“王先生对《诗经》的研究很深,令人敬佩。不过,儿臣觉得,与其讨论古人的诗作是否讽刺朝政,不如关注当下的民生问题。如今大雍南方有些地区遭遇洪涝,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北方有些地区则遭遇旱灾,粮食减产,百姓赋税沉重。这些问题,才是咱们身为皇子和大臣,应该重点关注的。”
他的话一说完,凉亭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没想到,林辰会突然提到民生问题——这在以往的赏花宴上,是从未有过的。皇后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皇儿说得有道理。民生是国家之本,确实应该重视。”
太傅周远,一位头发花白、面容严肃的老人,也站起身,对林辰拱手道:“太子殿下关注民生,心怀百姓,实乃大雍之幸!老夫认为,殿下提出的问题,值得所有大臣深思。”
周远是大雍有名的忠臣,深受皇帝信任,他的话一出口,立刻得到了不少正直大臣的赞同。赵裕和赵瑾的笑容彻底消失了,他们没想到,林辰不仅化解了刁难,还赢得了周远的认可。
赏花宴的气氛,因为林辰的一番话,从“才艺比拼”变成了“民生讨论”。林辰没有再多说,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偶尔回答大臣们提出的关于民生的问题,语气沉稳,见解独到,让越来越多的大臣对他刮目相看。
他知道,今天的赏花宴,他赢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