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来说,杨广这些浩大工程,确实有为国家社稷考虑,但是更多的还是杨广不甘于做一个普通的守成明君。】
【他想成为比肩秦皇汉武的伟大帝王,至于黎民百姓的苦难,这显然不是杨广会考虑到的。】
【然而,这样无止境的耗费民力,真的不会被百姓的怒火所反噬吗?】
【隋炀帝时期,第一次的大规模民乱,发生在公元610年。】
【由于杨广的征伐无度,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重负,因此在这一年,洛阳、雁门郡、珠崖郡,相继发生了三次起义,但是很快都被镇压下去。】
弹幕飞出:
“王薄在山东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反战情绪蔓延。”
“杨广的悲剧在于以王朝骨架抽吸民髓:大运河、科举制确属千年大计,但“急于求成”的暴政使惠民工程沦为“绞肉机。”
“当全国男丁仅1000万却被征调2200万人次时,民生承受力彻底崩断——这恰印证用户洞察:“黎民苦难非其所虑。”
大唐贞观位面。
李世民看着这些内容,脸色变得严峻起来,他微微皱眉,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杨广虽有宏大之志,欲比肩秦皇汉武,却未以民为本。”
“他大兴工程、征伐无度,过度消耗民力,终致民怨沸腾、叛乱纷起。”
“朕以为,帝王之责,当以百姓安居为重,若只图个人功业,不顾百姓死活,即便有再宏伟的蓝图,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朕治理天下,当以此为鉴,不可重蹈杨广覆辙。”
“唯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说罢,他目光坚定,似已在心中更加明确了治国之道,也暗暗告诫自己要时刻将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
【真正点燃起义大潮的还是杨广三征高句丽,彻底把隋朝送上了死路。】
【高句丽在开皇年间就曾进攻过隋朝,被当地首将击退。】
【杨坚曾派出三十万大军讨伐,因粮草不济,船只沉没而被迫终止。】
【高句丽遣使谢罪,双方罢兵言和。】
【公元611年,杨广不满高句丽不守藩礼,决心举全国之力一举消灭高句丽。】
【于是,他征集了113万大军,两百多万民夫,于次年正月向高句丽进军。】
【在杨广看来,高句丽不过是一隅之地,如何能敌得过百万大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战线过长,指挥不当,隋军居然没有攻下高句丽的任何城池,反而损兵折将,死伤惨重。】
【杨广不甘心认输,又在次年再次出征高句丽,没想到围城月余,都未能攻下高句丽的辽东城。】
弹幕飞出:
“隋炀帝继位后,高句丽持续扩张东北亚势力,联合突厥、陈朝组成“反隋同盟”,威胁隋朝边疆安全。”
“杨广意图重建以隋为中心的东亚秩序,彻底终结高句丽在辽东的霸权。”
“高句丽“恃强亏礼”(如拒绝朝贡、僭越称帝),被杨广视为对帝国威严的挑衅。”
“杨广遥控前线,要求将领“事无巨细皆禀圣裁”导致战机贻误。”
“战线过长,粮草运输损耗率超90%;辽东雨季引发瘟疫,民夫“死者相枕于道。”
“高句丽诈降拖延,隋军强攻辽东城月余不克,最终30万主力全军覆没于萨水。”
“高句丽依托山地坚城、游击战术和气候优势,使隋军“重兵无用武之地。”
“隋炀帝的悲剧在于:其战略目标,重塑东北亚秩序,具有历史合理性,但?急功近利的执行方式彻底摧毁了帝国根基,使宏伟蓝图沦为王朝坟墓。”
隋朝位面。
杨广看着这些内容,眉头紧锁,冷哼一声道:“朕的战略目标本无错处,那高句丽狼子野心,联合他国威胁我大隋边疆,若不除之,必成大患。”
“朕欲重塑东北亚秩序,恢复我大隋威严,此乃千秋功业,岂容置疑!”
他顿了顿,又道:“至于执行方式,朕虽承认有操之过急之嫌,但当时朕也是心系天下,想尽快解决高句丽这一隐患。”
“那些将领指挥不力,贻误战机,又逢天灾,粮草不济,才导致战事失利,岂能全怪朕一人?”
“朕举全国之力出征,也是为了大隋的长治久安。”
“只是没想到,这些竟成了帝国覆灭的导火索,实乃朕之大憾!但朕之志,后世终会明白。”
说罢,他背着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甘与无奈。
【前线战况还在焦灼,后方负责运粮的杨玄感却先造反了。】
【他不满杨广猜忌自己,聚众十万在黎阳起兵,准备攻打洛阳。】
【杨广闻讯后急忙退兵,粮草辎重堆积如山,全都有高句丽笑纳了。】
【杨玄感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了,但是他的亲信李密却逃脱了。】
【李密几经辗转,最终来到了瓦岗寨,隋唐演义里最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即将登场。】
【此时的隋朝再也没有开皇之治时的气象。】
【杨广追求建功立业,常年大兴土木,征伐无度,再加上水患天灾,百姓生活已经穷困至极。】
【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鞠为茂草,士卒填沟壑,骸骨蔽原野,国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了。】
弹幕飞出:
“杨玄感作为隋朝重臣杨素之子,官至礼部尚书,因长期受隋炀帝猜忌而密谋反叛。”
“大业九年六月,他趁隋炀帝亲征高句丽、国内兵力空虚之机,在黎阳仓(今河南浚县)聚众起兵,宣称“为天下解倒悬之急。”
“李密曾献三策:北据幽州断隋炀帝归路(上策)、西取长安占关中(中策)、攻洛阳(下策)。”
“杨玄感执意采用下策围攻洛阳,导致主力被守将樊子盖拖住,错失战机。”
“隋炀帝闻讯后紧急撤军回国,因过于仓促遗弃“粮草辎重堆积如山”,尽数被高句丽缴获,导致远征彻底失败。”
“八月,宇文述率军镇压,杨玄感兵败自杀,李密脱逃后加入瓦岗军,成为后期推翻隋朝的核心力量。”
“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鞠为茂草”的记载,表明农业生产体系崩溃。”
“从隋文帝时期的870万户骤降至唐初不足300万户,印证“骸骨蔽原野”的惨状。”
“杨玄感叛乱虽被平定,却揭开全国性起义序幕。李密投奔瓦岗寨后,瓦岗军迅速壮大至数十万人,成为隋末民变的中坚力量。”
隋朝位面。
杨广看着这些内容,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冷哼一声,怒道:“杨玄感这逆子,朕待他不薄,竟因些许猜忌便起兵造反,坏朕大事!让高句丽占了便宜,实在可恨!”
又看到关于李密的内容,他咬牙切齿道:“这李密,竟还逃了去,日后必成大患。”
“杨玄感不听良策,执意用那下策,愚蠢至极,自寻死路!”
看到百姓生活穷困、国家衰败的描述,他眉头紧皱,在殿中来回踱步:“朕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大兴土木、征伐四方也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不想竟让百姓遭此苦难。”
“如今国家成了这般模样,朕定要想办法挽回局面,绝不能让这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他握紧拳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