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日杨广对着镜子感叹,好头颈谁当斫之。】
【这个能斫他头顶的不是李密,也不是李渊,而是他身边的禁军将领宇文化及。】
【随着杨广一起来到江都的禁军,都是关中人,思乡心切,见杨广整日醉生梦死不想回去,心中都愤愤不平。】
【他们推举宇文化及为首领,精心策划了一场政变,史称江都之变。】
【公元618年3月的一天深夜,叛军冲进江都行宫抓住了杨广,将宫中的宗室外戚都屠杀殆尽,就连杨广十二岁的小儿子,都被杀死在杨广面前。】
【杨广说道,我就算有负于百姓,难道还有负于你们这群人吗?你们荣禄兼极,为何还要犯上作乱?】
【语文化极冷笑一声,要持刀杀掉杨广。】
【没想到杨广突然说道,天子有天子的死法,怎么能用刀剑,取鸩酒来。】
【杨广想要体面,但宇文化及不想给他体面。】
【无奈之下,杨广解下头巾,让令狐行达勒死了他,终年五十岁。】
弹幕飞出:
“李渊以“废昏立明”为旗号,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尊杨广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兼唐王。”
“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入长安,控制关中政权。”
“政变导火索:禁军推举宇文化及为首,策划叛变,直接诱因是担忧杨广欲迁都丹阳(今南京)彻底断绝北归可能。”
“血腥屠杀:叛军夜袭行宫,诛杀杨广宗室,其幼子杨杲(12岁)被斩于御前。”
“杨广求饮鸩酒保全体面,遭拒后解巾自缢,终年50岁,萧皇后以床板草草制棺,葬于江都宫流珠堂。”
“杨广以关陇集团为统治根基,却因打压门阀、耗尽民力,最终被自己倚重的禁军弑杀。”
大唐位面。
李渊看着这些内容,微微皱眉,长叹一声道:“杨广好大喜功,滥用民力,致使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
“朕虽以‘废昏立明’之名起兵,实则也是顺应民心,为天下苍生谋一条出路。”
他顿了顿,又道:“这江都之变,虽是禁军将领宇文化及所为,但归根结底,也是杨广自己种下的恶果。”
“他若能早听忠言,体恤百姓,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一旁的谋士点头称是:“陛下英明,杨广在位期间,三征高句丽,开凿大运河,耗尽了国力,激起民变。如今他身死国灭,也是天道循环。”
“陛下当以此为鉴,施行仁政,方能得天下民心。”
李渊点头道:“朕自当牢记,治理国家,需以民为本,不可重蹈杨广的覆辙。”
说罢,他又望向那些弹幕,似在思索着未来的治国之道。
【消息传到洛阳后,大将王世充拥立杨侗为帝后,又杀死了杨侗,自立为帝。】
【长安的唐国公李渊也逼迫杨侑退位,登基建唐,以关中为根据地,扫灭群雄。】
【在公元624年统一天下,继汉朝以后,华夏又迎来一个强盛伟大的大唐王朝。】
【至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杨广,我们需要知道他所接手的大隋,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国家。】
【恰恰相反,由于隋文帝晚年刑法太过严苛,社会矛盾已经日渐严重。】
【而杨广所作所为,是在国家的下坡路上,又踩了一脚油门。】
【他无视官员、百姓已经离心离德的事实,反而大兴土木,穷兵赎武,想要标榜自己的皇图霸业,最终让百姓揭竿而起,武将造了自己的反。】
【讽刺的是,隋朝灭亡时,民困苦而国未贫,府库里仍然留有大量的粮草辎重。】
【这些遗产都留给了后来的唐朝,为唐朝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弹幕飞出:
“618年隋炀帝死讯传至洛阳,大将王世充拥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实则将其作为傀儡。”
“619年4月,王世充废黜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次月得知杨侗旧臣密谋复辟,遂派侄王行本鸩杀杨侗。”
“617年李渊攻占长安后,拥立杨侑为恭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618年5月,李渊逼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定都关中。”
“隋文帝晚年刑法严苛激化社会矛盾,炀帝继位时隋朝已隐患重重,杨广却“在帝国的下坡路上猛踩油门。”
“隋亡时府库充盈,长安、洛阳粮帛“堆积如山”反成唐朝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杨广的悲剧在于——他试图用王朝的骸骨铸造不朽功业,却不知“载舟之水终成覆舟之浪。”
大秦位面。
秦始皇看完这些内容,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冷哼一声,开口道:“这杨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实乃昏君之举。”
“朕虽也大兴土木,修筑长城、阿房宫等,但皆是为了国家长远计。”
“他却只为一己之私,妄图成就所谓皇图霸业,全然不顾百姓死活。”
“朕统一六国后,亦深知百姓之苦,推行诸多政策以稳民生。”
“他倒好,在国家本就矛盾重重之时,还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致使国力空虚,民怨沸腾。”
“这江都之变,实是他咎由自取。”
“且他被宇文化及所杀,临死还妄图体面,可笑至极。”
“如此君主,怎能不亡?”
“这隋朝亡得也算不冤,倒是便宜了那李渊,坐收渔利,建立大唐。”说罢,他负手而立,陷入了沉思。
汉武帝位面。
刘彻看完这些内容,先是沉默良久,而后长叹一声道:“这杨广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全然不顾百姓死活,如此行径,焉能不亡?”
“朕虽也曾征伐四方,但朕是为了保我大汉疆土,护我百姓安宁,且朕晚年亦知悔过,下罪己诏与民休息。”
“他杨广却在国家矛盾丛生时,还一味地压榨百姓,妄图成就所谓皇图霸业,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实在是咎由自取。”
“不过这隋朝留下的家底倒也便宜了后来的唐朝,也算是为华夏后续的繁荣做了些铺垫。”
“只是这天下百姓,却在这乱世之中吃尽了苦头啊。”
说罢,刘彻缓缓摇头,眼神中满是对杨广的批判与对百姓遭遇的怜悯。
大唐贞观位面。
李世民看着这些内容,微微皱眉,沉吟片刻后开口道:“隋之亡,炀帝固然难辞其咎,但文帝晚年之弊亦不可忽视。”
“炀帝不恤民力,急功近利,终致天下大乱。”
“而我大唐能承隋之遗产,实乃百姓之幸。”
他眼神坚定,扫视众人,继续说道,“我等当以隋为鉴,不可重蹈其覆辙。”
“百姓乃国之根本,唯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昔日炀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致使民怨沸腾。”
“我大唐当以民生为重,发展农桑,让百姓安居乐业。”
“且刑法应宽严适度,不可过于严苛,以免激化矛盾。”说罢,他背手而立,望向远方,似在展望大唐的未来。
大明洪武位面。
朱元璋听完这些内容,先是沉默了片刻,随后眉头紧锁,缓缓开口道:“这杨广啊,太过刚愎自用。”
“他本有机会力挽狂澜,却被身边佞臣蒙蔽双眼,还打压关陇集团,惹得人心惶惶。”
“他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怎能不亡?”
“那李渊倒是个聪明人,打着旗号进军长安,迎立傀儡皇帝,最后顺理成章登基建唐。”
“这杨广临死还想体面,可笑至极。”
“朕以为,为君者当以民为本,察纳雅言,不可一意孤行。”
“像杨广这般无视官员百姓离心,纵有府库钱粮又如何?”
“终究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这隋朝的兴衰,当为后世之鉴呐!”
说罢,朱元璋背着手,陷入了沉思,似是在从隋朝的故事中汲取着治国的经验。
隋朝位面。
杨坚看完这些内容,脸色变得十分凝重,许久才缓缓开口:“没想到我辛苦打下的基业,竟落得如此下场。”
“我晚年刑法严苛,确实埋下了祸根,这是我的过错。”
“可那杨广,为何就不能好好治理这天下,非要这般折腾。”
“他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完全不顾百姓死活,让天下陷入战乱,实在是糊涂至极。”
“那些府库中的粮草辎重,本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如今却成了唐朝繁荣的基础,真是讽刺。”
“只可惜了那些无辜的百姓,跟着受苦。”
“若我能早些看清杨广的本性,或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但如今说这些也无用了,只希望后世之君能以隋为鉴,莫要重蹈覆辙。”
说完,他重重地叹了口气,眼神中满是落寞与悔恨。
就在杨坚思考着要不要直接囚禁杨广的时候,天幕中飘来一个声音。
【叮,恭喜隋朝出现昏君杨广。】
【奖励杨坚亩产千斤的玉米种子!】
声音落下,杨坚面前出现了一吨玉米种子,同时还有如何种植的说明书!
杨坚看完说明书心中激动万分,同时心中决定将粮仓中的粮食便宜卖给百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