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古人彻底破防 > 第25章 属于李隆基的时代来了
换源:


       【眼见李唐王朝即将再次步入覆灭的时刻,此时李隆基站了出来。】

【由于目睹了如此多的政变和阴谋,李隆基深知时间的重要性,在和姑姑太平公主进行谋划后,立即发起了唐隆政变。】

【他没有给韦皇后任何反应的机会,甚至发动政变的时候,他亲爹李旦都毫不知情。】

【李隆基利用之前安插在禁军里的势力,成功收买了羽林军,将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一众核心全部斩首,其中还有唐朝的著名诗人上官婉儿。】

【其实上官婉儿也不算韦皇后一党,婉儿是他姑姑太平公主的人。】

【可是无论是上官婉儿如何求情,李隆基也丝毫没有犹豫,因为他深知,姑姑太平公主将来也是自己的威胁。】

【在唐隆政变后,李旦算是稀里糊涂的躺出了个皇帝,李隆基也被立为太子。】

弹幕飞出:

“李隆基通过王毛仲等亲信长期渗透禁军“万骑”在韦后集团最松懈的景龙四年六月二十日夜发动突袭。行动分为三阶段。”

“一控制宫门:葛福顺率左万骑攻玄德门,李仙凫率右万骑取白兽门,唐代宫城核心防线。”

“二斩首韦党:李隆基亲率主力直扑凌烟阁,当场斩杀韦后与安乐公主。”

“三扩大清洗:清除韦氏余党时,上官婉儿持与太平公主合拟的诏书求饶仍被诛杀。”

“全程仅12小时完成,李旦在政变次日清晨才被“拥立”为帝。”

“墓志铭显示婉儿临死前展示与太平公主合拟的立李重茂为帝诏书,试图证明亲李唐立场,但李隆基以“此婢妖淫,渎乱宫闱”为由拒绝。”

“李隆基在政变中展现的“宁枉勿纵”与其童年经历形成闭环,祖母武则天的铁血统治,成为其权力认知的原始模板。”

大唐开元位面。

李隆基看着这些内容,冷哼一声:“朕发动唐隆政变,乃形势所迫。”

“韦后妄图效仿武后称帝,祸乱朝纲,若不及时铲除,李唐社稷危矣。”

“朕当机立断,迅速行动,才保得这江山安稳。”

他又缓缓道:“至于上官婉儿,虽有才华,然身处宫廷,左右逢源,心思难测。”

“她与太平公主合拟诏书,不过是为求自保。”

“朕若留她,恐日后生乱,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不得不除。”

说到童年经历,李隆基眼神有些黯淡:“朕自幼历经诸多变故,祖母的铁血统治让朕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

“朕唯有果断行事,才能在这朝堂纷争中站稳脚跟,守护这大唐的万里河山。”

【太平公主也因为拥立有功,获得了干预政事的权利,久而久之,这位太平公主也逐渐发展成了三点零版本的武则天。】

【他也想做女皇帝,这可让李隆基越来越看这个姑姑不顺眼。】

【两派的矛盾日益加剧,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太平公主曾多次想撤掉太子,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李旦作为一个中间受气包,眼看大唐江山又要被女人执掌,所以干脆,算了,我把皇位让给李隆基,我退位你俩打吧。】

【得知李旦想退位,太平公主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迅速密谋政变。】

【此时左右雨林将军、左金吾将军都是太平公主的人,为了保险起见,他们还制定了下毒的计划,整个计划称得上万无一失。】

弹幕飞出:

“因拥立睿宗李旦复位有功,获“镇国太平公主”封号,公开干预朝政,府邸决策规模堪比皇宫。”

“效仿武则天广纳党羽,七位宰相中五人依附其麾下,窦怀贞、萧至忠等,史载“宰相七人,五出其门。”

“太平公主三度构陷太子,散布“太子非长子不当立”谣言;借彗星天象称“帝星易位”,暗示李隆基谋反;甚至收买宫女毒杀未遂。”

“李隆基表面隐忍,暗中通过亲信王毛仲掌控禁军万骑精锐。”

“李旦夹在妹妹与儿子之间心力交瘁,713年借彗星天象主动禅位,自称太上皇,但保留三品以上官员任免权。”

“太平公主的致命误判:视禅位为夺权良机,加速密谋政变,企图废黜刚登基的李隆基。”

“太平公主集团部署三重杀招,军事控制,收买禁军将领: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掌握玄武门防务,计划率兵突袭武德殿,联合宰相岑羲、萧至忠于朝堂策应。”

“投毒暗杀:安插宫女在李隆基饮食中下毒,被宦官高力士识破未遂。”

“舆论造势:散布玄宗“荒淫无道”谣言,制造废帝舆论。”

大唐开元位面。

李隆基看着这些内容,先是眉头紧锁,而后缓缓开口道:“这太平姑姑,野心着实不小,妄图效仿祖母称帝,可惜她终究是小瞧了朕。”

“朕表面隐忍,暗中布局,又岂会让她的阴谋得逞。”

“她以为掌控了禁军、联合了党羽,便可为所欲为,却不知朕早已将万骑精锐握于手中。”

“至于那投毒之策,更是可笑,高力士忠心耿耿,怎会让她的奸计成功。”

“李旦叔父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禅位之举倒也在朕意料之中。”

“朕今日能稳坐这皇位,便是一步步与她斗智斗勇而来。”

“如今想来,当年的惊险仍历历在目,不过朕终究还是赢下了这场关乎大唐命运的较量。”

说罢,他长舒一口气,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严与自信。

【但还没等他们行动,李隆基与上次一样,没有给敌人任何反应的机会。】

【先天二年七月甲子日,李隆基发动了先天政变,他只带着高力士等亲信和私人武装三百余人,就尽诛太平公主及其党羽。】

【至此,属于李隆基的时代终于到来,他改国号为开元,表明自己要历经图治的决心,而伟大的开元盛世也即将到来。】

【很多人说,开元盛世是贞观之治的延续,是老李家的家底厚,李隆基是借了祖宗的光。】

【但实则李隆基真正接手大唐的时候,那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烂摊子。】

【常年的兵变和政变,大大的伤了朝廷的元气,吏治的混乱和腐败急需治理,老百姓更是民不聊生。】

【军事和疆域上,对比太宗、高宗时期,更是一塌糊涂。】

弹幕飞出:

“太平公主忽略关键两点:李隆基早已通过王毛仲掌控万骑基层军官,宰相魏知古(李隆基卧底)潜伏其阵营,实时传递密谋。”

“李隆基先发制人:713年七月初三,命王毛仲调集禁军300人突袭虔化门,斩杀常元楷、李慈。”

“宰相窦怀贞闻变自缢,萧至忠、岑羲被诛于朝堂。”

“太平公主逃入终南山佛寺,三日后被迫返京赐死,党羽清洗殆尽。”

“太平公主败于过度依赖上层权贵,而李隆基胜在掌握禁军核心武力与情报网络,终以血腥手段终结武周以来女性干政传统。”

“这次政变标志着李隆基完全掌控朝政,他随即改国号为开元,彰显励精图治的决心。”

“开元盛世并非简单继承贞观之治的遗产,而是李隆基在危机中力挽狂澜的成果。”

“当时唐朝历经武周后期至韦后乱政,连续兵变与政变已重创国力:吏治腐败横行,民生凋敝不堪,军事疆域相比太宗、高宗时期严重衰退。这一烂摊子亟需彻底革新,而非坐享“祖宗家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