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呼啸,年关的脚步越来越近。四合院里弥漫着一种混合期待与焦虑的特殊气氛。期待的是难得的年节假期和可能改善的伙食;焦虑的是年货的采购和分配,这往往是检验各家实力和院内人情冷暖的时刻。
今年,红星轧钢厂的效益似乎不错,厂里决定给职工发放一批福利物资,包括每人两斤带鱼、三斤富强粉,还有按户分配的花生、瓜子糖块。消息传来,全院都沸腾了。
但问题随之而来——厂里只按人头和户数把物资发到个人手里,但院里公共区域的卫生打扫、春联购买张贴、以及可能有的集体活动(比如往年易中海会组织大家一起包一次饺子),都需要费用。以往,这部分钱都是由三位大爷商议后,从各家“凑份子”,或者用院里那点微薄的公共积蓄(主要是出租零星角落堆杂物的费用)来支出。
易中海照例召集了三位大爷开小会。他打着如意算盘:“今年厂里发的物资多,我看各家日子都能宽松点。院里公共开支这块,我的意思是,还是老规矩,各家按户出点钱,或者用公共积蓄。另外,贾家情况特殊,孤儿寡母的,今年就别让他们出了,咱们其他人家多担待点。”
他这话看似公道,实则又是搞区别对待,让大伙儿分担贾家的开销。
刘海中现在满脑子都是儿子工作保住了(虽然后怕),心情稍好,但一听又要多出钱,还是有点不乐意,嘟囔道:“老这么着也不是事儿啊……”
阎阜贵扶了扶眼镜,这次没立刻附和易中海。他得了林凡的好处,又觉得自己该显示点“学问”和“公道”,便慢悠悠地开口:“老易啊,按户出钱,看似公平,其实也不尽然。像后院的老李家,就老两口;前院老吴家,人口也多。依我看,要么就严格按照各家常住人口数摊派,多一口人多出一份,少一口人少出一份,清清楚楚!要么就用公共积蓄,不够再均摊。单独给某家免了,对其他家可不公平。”
易中海没想到阎阜贵会公然反对自己,脸色有些难看:“老阎,话不能这么说。邻里之间互相帮衬是应该的,贾家确实困难……”
“困难是事实,但帮衬也不能变成理所当然。”一个平静的声音插了进来。不知何时,林凡也来到了中院,似乎刚下班回来,正好听到了他们的讨论。
三位大爷都看向他。
林凡继续说道:“一大爷提倡互助是好事。但我觉得三大爷说得更有道理,要么按人头,要么用公款,规矩定了,大家都没话说。单独给某家减免,这次是贾家,那下次后院李奶奶家困难了,减不减?西屋孙家要是也喊困难,减不减?这口子一开,以后谁家还想多出钱?都等着别人‘担待’了。久而久之,谁还愿意为公共事务出力出钱?反而伤了真正愿意出力的人的心。”
他这话有理有据,点破了易中海“和稀泥”式慈善的弊端。
周围悄悄围过来听动静的邻居们,不少都暗自点头。尤其是人口少或者相对困难但没喊出来的人家,觉得林凡和阎阜贵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易中海被噎得说不出话,脸憋得通红。他发现,随着林凡的崛起和阎阜贵的“倒戈”,自己说话越来越不管用了。
刘海中一看这情形,也顺水推舟:“我觉得林凡和老阎说得对!要嘛按人头,要嘛用公款!定规矩就得硬邦邦!”
最终,在小会上,易中海的提议被否决。三位大爷(实际上是两位)决定,公共开支首先动用院里那点少的可怜的公共积蓄,不足部分,严格按照各家常住人口数均摊,不再搞特殊减免。
消息公布后,除了贾家暗自不满(但不敢明说),大多数住户都觉得公平合理,对林凡和阎阜贵的看法又好了几分。
而易中海,则第一次在涉及全院利益分配的大事上,失去了主导权,脸色阴沉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