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四合院:别惹我傻柱! > 第20章 拜见岳父大人!拿下未来老丈人!
换源:


       与文丽的关系彻底稳定下来,何雨柱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不是个喜欢拖泥带水的人。

既然认定了,就要以最快的速度,把所有环节都敲定。

拜见未来的岳父岳母,这件事不能等文丽去安排。

他要主动。

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堂堂正正地走进文家的大门,而不是作为一个被女儿领回家的、等待审视的附庸。

他第一个找到的人,是轧钢厂的刘领导。

办公室里,何雨柱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汇报了食堂最近的工作,又聊了聊厂里的生产标兵事迹,话语间不着痕迹地就把话题引到了家属区的教育问题上。

“……说起来,我们院里那些孩子,真该找个好老师管管。我对象文丽就是老师,我才知道,当老师真不容易。”

刘领导喝了口茶,笑着接话:“文老师可是我们区里的优秀教师,她父亲文教授更是有名的学者,家学渊源啊。”

“是啊,一直想登门拜访,跟老先生请教请教,就是不知道老先生住在哪,也不好冒昧打扰。”

何雨柱话说得滴水不漏。

刘领导不疑有他,随口就将文家的地址和盘托出,甚至还多说了几句:“老文这人,没别的爱好,就两样东西是命根子。一个是棋,一个是古书。”

目的达成。

何雨柱心中大定。

周末。

天刚蒙蒙亮,四合院还在一片沉寂之中,何雨柱已经起了床。

他没有穿那身熟悉的蓝色工装,而是从箱底翻出了一件崭新的白衬衫,熨烫得没有一丝褶皱。配上一条笔挺的中山裤,整个人透着一股与平日里截然不同的清爽与利落。

他没有直接去文家。

自行车蹬得飞快,目的地是琉璃厂。

清晨的琉璃厂带着一股旧纸张与墨香混合的独特气味。何雨柱穿梭在一家家古籍旧书店里,目光精准地扫过那些蒙尘的书架。

最终,他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一本民国时期石印版的《橘中秘》棋谱。

书页泛黄,边角微卷,却保存完好。

这本棋谱早已绝版,在后世的收藏圈里都小有名气,在这个年代,更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搞定!

他又调转车头,去了趟同仁堂。

“劳驾,师傅,配几味药材。”

他报出的几个名字,让抓药的老药工都忍不住抬眼多看了他几下。都是些滋补气血、安神健脑的珍贵药材,搭配得极为讲究,显然是懂行的人开的方子。

拎着精心包装好的礼物,何雨柱这才按照地址,骑车来到了文家所在的小楼。

咚,咚,咚。

他抬手,不轻不重地敲响了房门。

门开了。

开门的是一对气质儒雅的中年夫妇。文父戴着眼镜,身上有股浓浓的书卷气。文母面容和善,眼神里透着审视。

他们看到门口站着一个高大挺拔的年轻人,手里拎着大包小包,先是愣了一下。

“伯父、伯母,我是何雨柱,冒昧来访,还请不要见怪。”

何雨柱的声音沉稳有力,态度谦逊,不卑不亢。

文母最先反应过来,脸上立刻绽放出和善的笑容。

“快进来,快进来坐。”

进了屋,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陈设简单,却一尘不染。

何雨柱将手里的东西一一放下。

“伯母,这是我从同仁堂给您和伯父配的一些药材,调理身体的。”

“哎呀,你这孩子,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

文母嘴上客气着,心里却是一暖。

接着,何雨柱将那个用油纸包着的棋谱,双手递到了文父面前。

“伯父,听文丽说您喜欢下棋,我偶然得了本旧棋谱,您看看合不合心意。”

文父本是带着几分客套的审视,当他的目光落在棋谱封面上那三个古朴的篆字——《橘中秘》时,他的呼吸蓦地一滞。

他的手有些发颤地接了过来,指尖轻轻抚摸着那泛黄的书页,如同抚摸着稀世珍宝。

“石印版……这……这可是早已绝版的善本!”

文父的眼睛瞬间就亮了起来,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粹的惊喜与激动。他脸上的笑容,也第一次变得无比真诚。

他抬头,重新审视着眼前的年轻人,目光中多了几分郑重。

就在这时,文丽的房门开了,她穿着一件碎花连衣裙,脸上带着红晕,羞答答地走了出来。

“爸,妈……雨柱。”

何雨柱没有急于在长辈面前和文丽表现得过分亲昵。

他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主动站起身。

“伯父伯母,时间不早了,今天就让我来下厨,给您二老露一手,也算是我这个晚辈,尽一份孝心。”

“这怎么行,你是客人……”

文母本想推辞,但何雨柱态度坚决,语气却十分诚恳。

“您就让我表现表现吧。”

他直接走进了厨房。

文家的厨房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何雨柱扫了一眼案板上的食材,心中立刻有了七八个菜谱。

他解开衬衫的袖扣,挽至臂弯,系上围裙。

那一瞬间,他整个人的气场都变了。

笃笃笃笃——

菜刀与砧板的碰撞声,密集如雨打芭蕉,却又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土豆丝在他的手下,被切得细如发丝,均匀透亮。

颠勺、控火、调味。

每一个动作都行云流水,充满了力量与美感。

很快,一股浓郁的香气从厨房飘出,勾得人食指大动。

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被端上了桌。

红烧肉肥而不腻,色泽红亮。清蒸鱼鲜嫩爽滑,汤汁清澈。干煸豆角翠绿焦香,还有一锅汤色奶白的鱼头豆腐汤。

席间,何雨柱的表现更是无懈可击。

他主动给两位老人布菜,斟酒,动作自然而体贴。但他话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认真地倾听。

文父是个老知识分子,骨子里带着一股考校的意味。

他端起酒杯,看似随意地开口。

“柱子,我看报纸上说,国家正在大力发展重工业,你就在轧钢厂,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很大,也很空,寻常年轻人根本答不上来。

何雨杜却放下了筷子,沉吟片刻,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伯父,我认为,单纯追求产量还不够。未来的关键,在于特种钢材的研发和冶炼技术。这才是决定我们工业上限的核心。”

他的话,是从后世无数次产业升级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针见血。

文父眼神一凝,显然没料到他有如此见地。

“哦?那你再说说,诗词歌赋,风花雪月,这些东西在如今这个火热的建设年代,还有没有用?”

这是在考校他的人文素养。

何雨柱淡然一笑。

“当然有用。工业建设是国家的筋骨,文学艺术就是国家的灵魂。人不能只有骨头,没有魂。就如苏轼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国家,同样需要这份‘气’。”

对答如流,见解独到。

一顿饭,从国家大事,聊到文学历史,再到社会民生。

文父是越聊越心惊,越聊越满意。

他发现,自己完全看走了眼。

眼前这个年轻人,根本不是他想象中那个只有一身好厨艺的普通工人。

他成熟、稳重,有远超同龄人的见识与格局。他谈论大政方针,有理有据;聊起风雅之事,亦能信手拈来。

他的学历或许不高,但他的智慧和思想,却足以让许多所谓的文化人汗颜。

最关键的是,文父从何雨柱的眼神里,看到了对女儿文丽那种不加掩饰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尊重。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文父缓缓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他看着何雨柱,眼神里所有的审视、考校、疑虑,全都化作了浓浓的欣赏和满意。

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柱子啊,以后有空,常来家里坐坐,陪我杀两盘!”

这一句话,重如千钧。

它代表着最高的认可,最彻底的接纳。

何雨柱知道,自己已经彻底攻克了“上层路线”中最关键、也是最坚固的一座堡垒。

他和文丽的婚事,至此,再无任何阻碍。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