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军工霸主:从红星厂开始铸剑强国 > 第十九章 军舰测试
换源:


       那场聚会不欢而散,但肖振心中的火焰却被彻底点燃。

第二天,一份由他亲笔撰写,汇集了数十位海军将领联合署名的紧急报告,被直接送到了最高层的案头。

报告没有谈论空泛的战略,只陈述了两个最迫切的需求:一,我们需要一支能走出去的舰队,去迎接我们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回家;二,我们需要一支能守得住的舰队,让任何敌人都不敢在家门口耀武扬威。

报告的核心,直指第七研究院和陈致远。

面对海军前所未有的决心,也结合了钱老被软禁的屈辱现实,上级的批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达:项目批准,代号“051工程”,初期经费全力保障!

命令如山,整个国家的资源再次向着第七研究院倾斜。

陈致远没有半分耽搁,立刻组建了舰船设计团队。

这一次,他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将技术拆解,因为舰船是一个远比飞机大炮复杂无数倍的系统工程。

【检测到国家级战略需求:远洋作战力量。】

【主线任务更新:铸造共和国之剑。】

【科技树解锁:‘051型’导弹驱逐舰全套技术方案。】

【内容包括:舰体线型设计、燃气轮机动力系统、相控阵雷达原理、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庞大的技术洪流涌入脑海,陈致远直接将完整的驱逐舰总设计图、动力系统图、武器系统配置图,全部亲手绘制了出来。

当那些超越了整个时代的设计图纸摆在从全国抽调而来的船舶专家面前时,所有人都被那充满科幻色彩的设计震撼得无以复加。

在陈致远绝对权威的指导下,研发工作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推进。

由“钢铁长城”项目生产出的高强度特种合金钢,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秘密船坞,构筑起战舰的龙骨。

半年后,一艘外形流畅、舰体修长,充满了力量与美感的新型战舰,静静地停泊在近海的军港之中。

老将军、海军司令肖振,以及几位负责工业和国防的最高层领导,全都亲临现场。

他们站在码头上,仰望着这艘凝聚了全国心血的钢铁巨兽,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激动与期待。

然而,在领导们身后,几个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看起来像是技术顾问的人,却在低声交头接耳,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怀疑。

“还是太冒进了。造船和造炮不一样,讲究的是经验积累。我们才几年基础,就想一步登天?”

“是啊,你看这舰体设计,太过激进,完全不符合苏联专家的设计思路。还有那个动力系统,听说用的是什么燃气轮机,那东西美国人都没完全搞明白,我们能行?”

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更是仗着自己资格老,走上前一步,对着老将军直言不讳:“首长,我不是泼冷水。我们必须尊重科学,承认差距。苏联老大哥的造船技术领先我们几十年,他们的军舰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

“我们这艘船,从图纸到下水不到一年,数据再漂亮,也只是数据。依我看,还是要稳妥起见,先从仿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

这番话一出,肖振的脸当场就黑了。

老将军和几位最高层领导的脸色也瞬间沉了下来,刚刚还热烈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压抑。

他们最反感的就是这种还没开始干,就先唱衰的论调。

“涨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肖振压着火气,低声骂了一句。

陈致远仿佛没有听到这些议论,他只是平静地走到领导们面前,敬了个礼。

“报告首长,‘051’首舰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进行海上测试。”

“好!”

老将军重重地点了点头,锐利的目光扫过身后那几个专家,“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转向陈致远,语气中充满了信任:“致远同志,开始吧,让我们看看,我们自己的争气舰,到底有多争气!”

陈致远没有再多说一个字,他拿起对讲机,下达了一连串清晰的指令。

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巨大的战舰缓缓驶离港口。

它没有传统军舰那种浓重的黑烟和巨大的噪音,航行姿态平稳而安静。

“第一项,高速机动测试。”

陈致远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码头。

话音刚落,海面上的战舰尾部突然喷出两道巨大的白色浪花,庞大的舰体仿佛一头苏醒的猎豹,猛地向前窜出。

速度在极短的时间内飙升,在海面上拉出一条笔直的白色航迹。

“我的天!”

一个海军参谋失声惊呼,“这提速……比鱼雷艇都快!”

紧接着,战舰开始进行高速转向,巨大的舰体以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小半径,在海面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凝滞和侧倾。

码头上,刚才还在高谈阔论的几个专家,已经看得目瞪口呆,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

这种恐怖的机动性,完全颠覆了他们对几千吨级驱逐舰的认知。

“第二项,火控雷达测试,目标,东南方向,距离八十公里,不明国籍侦察机。”

陈致远的声音再次响起。

肖振和几位领导都是一惊,这个距离,已经远远超出了现有雷达的探测范围。

大屏幕上,信号瞬间切入。只见一个清晰的光点,正在屏幕边缘缓缓移动,旁边标注着精确的高度、速度和航向数据。

“三秒钟!从开机到锁定,只用了三秒钟!”

雷达兵激动的报告声传来。

“如果现在是实战,我们的导弹已经飞在路上了。”

陈致远平静地补充了一句。

整个码头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这堪称神迹的一幕彻底镇住了。

那几个之前还满腹经纶的专家,此刻脸色惨白,冷汗顺着额角不断滑落。

他们引以为傲的“苏联经验”,在这艘划时代的战舰面前,脆弱得就像一张废纸。

陈致远放下对讲机,转身看向已经完全石化的几位专家,目光平静如水。

“各位专家,理论固然重要,但时代在变,技术在进步。闭门造车,抱着别人的旧船票,永远登不上我们自己的新航船。”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记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那些人的脸上,让他们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