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洵崩逝后,葬于长安东南之杜陵,与他的旧爱许平君的少陵,隔塬相望。
许氏出自民间,在宣帝登帝位后,便被封为皇后。原本霍显欲以其女为后而不得,便设计害死许皇后,当时宣帝初登帝位,欲报杀妻之仇,但惧霍氏当权,怕被以刘贺之故而废,便隐忍不敢发。
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同昭帝的存在一样,长久笼罩在霍光的光芒之下。起码霍氏这么认为,以致整个天下人都认为如此。他有时候在内心也次次质问自己,是不是真如以往的傀儡一样,永远地屈从于霍氏,永无翻身。有时他恨他太祖父,有时他恨霍氏,有时他更恨自己。不过也有很多庆幸的事情,庆幸他那个六亲不认的祖宗,在昏聩的晚年,能留下他太子这一脉,而没有赶尽杀绝;也庆幸自幼流落民间,早早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不至于像那个海昏侯一样,才上位,便锋芒过露,让霍氏找了理由给废掉;更庆幸,我在,就有机会翻盘,等待再久,就怕一丝机会,也便是希望。
待到晚年的时候,霍氏早已灰飞烟灭。能威胁到他皇权的人几乎不存在,看着万里的大好山河,从葱岭到交趾,从朝鲜到西域,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我汉土。而有所遗憾的,一是,未能与所爱,共度余生;二是,嫌太子不类己,念所爱,不忍废太子,而立其他!
祖宗的坟茔皆在咸阳,祖辈里也只有文帝葬在灞河岸边、白鹿原畔。前汉数帝,只有文帝与宣帝是被臣子推举,以贤明帝子,登上大位的。宣帝以葬,或以区别以前人的继承制度,或许,也因故剑之情而埋于斯,才想着与她长伴地下,不再分离。
长安城南,大雁塔所建在唐朝,此时去西汉已近千年,而小雁塔的暮鼓晨钟的梵音,也与前者相近。大慈恩寺以南,便是曲江,是唐朝仕女春游,皇帝踏青之地,距近已千载。以千载前之唐,再望二千年之汉,城南之地,也算是汉唐的繁华丰茂之处。杜陵在北,少陵在南,少陵之上土地肥沃,林木茂盛,自是风水上佳。以长安整城的视野观之,南瞰秦岭,东是蓝田,西为鄠邑,北边紧是当今的西安城,当日宣帝葬许后于此,也是费了许久的功夫的。
除却当代,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少陵的封土是整个少陵塬的最高处。而城南这风水宝地,在唐之后沉寂了数百年之久,似乎是历史的遗珠,到了大明,才又成了历代明藩秦王的乐葬之所。
时至今日,不管强汉之威,还是盛唐之仪,都消散在历史洪流之中。时间如水,东流去,生命呢,向前去!
历史呢,永远像一面镜子,照着世间百态,乐此不疲!
如果呢,宣帝当日霍显谋害许后之时就发作,后面的故事将如何?如果,宣帝没有念及故剑情深,而另立他子,大汉会不会没有外戚之患,没有王莽,没有平帝之殇?
其实,这都由宣帝本人的性格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他的隐忍,他的不忍废太子,是必然的,是天意!有句话说:天意不可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