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
56式步枪即将定型。
就因为,杨建军的图纸。
研究所便再次忙活了起来。
研究所最大的实验室里,原本悬挂的56式步枪原型图纸,被暂时移到了一边。
取而代之的,是杨建军的概念草图。
吴院士亲自坐镇。
一群国内最顶尖的枪械专家、工程师、计算员围拢在一起。
开始新的研究。
“老张,你带计算组,重点核算这个新的短行程活塞导气装置的数据!压力曲线、冲击力、对自动机运动的影响,全部要重新计算!精度要到小数点后四位!”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指着图纸上被缩短优化的活塞,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
“李工,你负责材料组,评估一下这个新的闭锁突笋形状和角度,对机匣强度和闭锁可靠性的影响!还有,他提到的这个击针簧力减小方案,看看用什么型号的弹簧钢最合适,既要保证击发能量,又要降低对底火的过度冲击!”
“小王,你们仿真组,立刻着手建立这个新提出的‘双复进簧串联缓冲’机构的的数据!我要最快时间看到,在不同射速下的后坐力对比数据!”
命令一条接一条地下达。
整个研究所。
像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机器。
疯狂地运转起来。
起初。
并非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尤其是一些资历深厚的老工程师。
看着那略显潦草的草图,以及,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设计,心里难免嘀咕:
这异想天开的东西,值得如此兴师动众?
甚至,暂停了56式的定型进程?
然而。
随着计算的深入、分析的展开。
所有的怀疑和轻视。
都迅速转化为了巨大的震惊,以及,由衷的敬佩!
“算出来了!算出来了!”
一个年轻的计算员拿着数据,激动地跑到吴院士面前,声音都在发抖。
“吴老!杨工提出的这个导气孔前移3毫米并增加泄气槽的方案,理论计算显示,不仅能有效减少导气管内的积碳,还能让自动机后坐速度提升百分之八!动作更干脆,可靠性更高!这……这简直神了!”
另一位材料专家也啧啧称奇。
“还有这个闭锁突笋的改进!我们做了应力模拟,新的斜面设计,使得开锁瞬间的摩擦力和冲击力,下降了近百分之十五!这意味着机匣寿命能大幅延长,连发后的精度保持性也会更好!他是怎么想到的?这已经不是经验了,这简直是天赋!这样的模式,绝对前无古人!”
最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双复进簧串联缓冲”的构想。
因为,当前世界上主流的自动步枪,基本都是单复进簧。
后坐力猛烈,导致连发精度难以控制。
而,杨建军提出的“串联”想法。
通过两根不同劲度的弹簧,分阶段吸收能量。
计算结果显示。
在保持自动机循环速度的前提下。
理论后坐力感知能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
这对于提高点射和连发精度。
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天才!真是天才的构想!”
“这思路太超前了!完全跳出了我们现有的框架!”
“他只是看了几本杂志?瞎琢磨?这要是瞎琢磨,我们这些人算什么?”
……
类似的惊叹和赞誉,开始在研究所的各个角落响起。
再也没有人因为杨建军的年龄而轻视他。
在这些顶尖的技术人员眼中。
实力才是唯一的通行证。
杨建军用他那份超越了时代的图纸,彻底征服了所有人。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杨建军。
并没有参与到具体繁琐的计算中去。
上辈子。
在研究所当资料员。
他接触的都是成型的理论和数据。
自己并不擅长从头进行复杂的工程计算和细节设计。
这一世。
他这个中专生的数理基础,更是捉襟见肘。
他的角色。
更像是一个方向标!
吴院士也会拿着不同部门,提交上来的改进方案,来找他讨论。
“建军同志,你看关于这个导气装置,计算组提供了三种孔径和泄气槽角度的方案,这是模拟数据,你觉得哪种更接近你‘感觉’中的效果?”
杨建军看着图纸和数据。
然后。
与脑海里的81杠导气系统的进行对比。
最后。
他指着其中一组数据。
“嗯……我觉得这个孔径再稍微小零点一毫米,泄气槽的角度再倾斜大概5度,可能……效果会更好点?”
他说的不确定。
但,指向却异常精准。
……
或者。
“建军,这是材料组提供的几种击针簧的疲劳测试数据,你看……”
……
杨建军:“我觉得……嗯……可能第二种的寿命和力度更合适?”
……
他无法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
但。
他总能凭借对“成品”的深刻印象。
在几个备选方案中,选出最接近正确答案的那一个。
或者。
指出一个模糊,但,至关重要的改进方向。
这种近乎“直觉”,却次次切中要害的能力。
看着杨建军一次次“蒙对”,这让让研究所的专家们,都对他佩服有加。
甚至。
觉得他有些“神秘”。
吴院士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越发肯定,自己捡到了一个百年难遇的“宝贝”。
枪械的天才!
凭着直觉搞科研?
这事情谁遇到过?
就像爱因斯塔研究相对论的时候,最后,不也是靠着灵光一现,才成功的!
下午,临近下班。
吴院士特意把杨建军叫到办公室……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