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玄幻小说 > 东北仙道之黄三爷 > 第82章,展露头角
换源:


       远处,菩提老祖的目光并未立刻收回。他见玄玔沉浸在那简单的划刻之中,周身那稀薄却独特的星辉之力与周遭天地元气产生着生涩而奇妙的交互,虽杂乱无章,却自有一股蓬勃的生机与灵动的探索之意。

老祖微微一笑,并未出言指点,亦未加以限制,只是心念微动,玄玔所在那片区域周遭的无形道韵似乎变得更加柔和、包容,仿佛一片无声的沃土,默默滋养着一株刚刚破土、尚不自知自身为何物的新苗。随后,老祖才缓缓闭上双目,神游太虚而去。

而玄玔对此浑然不觉。他完全沉醉于那种新奇的感觉里。树枝为笔,星辉为墨,大地为纸。他反复划着圆,点着点。那银色的痕迹时亮时暗,引动的气旋也时大时小,全无规律可言。

他并非在参悟什么高深道理,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嬉戏与尝试。他觉得体内那股平时要么沉寂、要么狂暴的力量,此刻竟变得格外“听话”,随着他的心意(尽管这心意还很模糊)流淌,虽然笨拙,却让他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和乐趣。

“这圆要圆溜溜的才好…点要点在正当中…”他嘴里嘀咕着,全神贯注,像个初次握笔的稚童,认真描画着自己心中的图景。汗水从他额角滑落,他也顾不上擦,野性难驯的眼眸里,此刻竟闪烁着一种纯粹的、求知的光彩。

直到日头西斜,腹中传来咕噜噜的抗议声,玄玔才猛地回过神来。他抬头一看,天色已近黄昏,自己竟在此处折腾了整整一个下午。他丢开树枝,看着满地狼藉、歪歪扭扭的圆圈和点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嘿嘿笑了两声。

虽然没练出什么名堂,但他觉得浑身舒畅,精神非但不疲惫,反而有种说不出的清明感,体内星辉之力也似乎活跃顺畅了许多。

“吃饭吃饭!”他拍拍屁股上的尘土,蹦跳着往膳堂跑去。菩提老祖门下清修,饮食也简单,多是些灵米果蔬,但都蕴含灵气,对修行有益。玄玔狼吞虎咽,觉得这清淡饭菜竟也格外香甜。

此后数日,玄玔的生活便规律起来。每日清晨必去菩提树下听讲,虽然十成里依旧有九成半听得云山雾罩,但他再不敢懈怠,总是努力捕捉那偶尔灵光一闪的“顿悟瞬间”。他发现,师父菩提老祖讲法,天马行空,包罗万象,有时讲星辰运转,有时论草木枯荣,有时甚至只是闲谈般说起上古轶事,却总能在不经意间,点中某个弟子修行中的关窍,令其豁然开朗。

玄玔虽大多听不懂,却隐隐觉得,那些玄奥的道理,正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他的认知,开阔着他的眼界。

听完早课,他便要么去藏经阁翻阅悟明师兄推荐的《基础吐纳篇》、《五行杂论》、《星象初解》等最粗浅的典籍(认字不多,看得磕磕巴巴,连蒙带猜),要么就跑到后山老地方,继续他的“划圈圈”大业。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划圆点点了。有时,他会试着回想老祖讲法时随口提及的简单符文,或者藏经阁某本破旧图谱上看到的简易阵图,依样画葫芦地在地上刻画。结果自然是失败居多,不是星辉之力无法注入,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引得灵气一阵乱窜,偶尔还会把自己炸个灰头土脸。

但他性子里的那股韧劲和混世魔猿血脉中的不羁,在此刻反而成了优点。失败了也不气馁,抹把脸,嘻嘻哈哈地又重新开始。

这一日,他又在尝试刻画一个从《基础阵纹图解》里看来的、据说能微弱汇聚灵气的“聚灵纹”。这纹路比圆圈复杂多了,由数道弯曲的弧线和几个节点组成。他失败了十几次,不是这里断掉,就是那里星辉之力过猛,将泥地炸开一个小坑。

就在他聚精会神,将最后一丝星辉之力小心翼翼注入最后一个节点时——

嗡!

地上的阵纹猛地亮起一阵稳定的、柔和的白色光芒,虽然微弱,却不再像之前那样闪烁不定。紧接着,玄玔清晰地感觉到,周围空气中那些稀疏的天地元气,开始缓缓地、如同受到无形牵引般,向着阵纹中心汇聚而来,形成了一小片灵气明显比他处浓郁的区域!

“成了!俺成功了!”玄玔惊喜地跳了起来,抓耳挠腮,喜不自胜。他迫不及待地一屁股坐在那阵纹中心,尝试运转老祖传授的最基础的吐纳法门。

果然,灵气入体的速度比平时快了一线!虽然效果微乎其微,但这确确实实是他凭借自己力量完成的第一个“成果”!

巨大的成就感充斥着他的心胸。他咧着嘴,笑得见牙不见眼。

“玄玔师弟,何事如此开怀?”悟明师兄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恰好路过,被玄玔弄出的微弱灵气波动吸引了过来。

“悟明师兄!你看!俺弄出来了!聚灵纹!”玄玔献宝似的指着地上那歪歪扭扭、却切实运转着的阵纹,脸上满是泥土和汗水,眼睛却亮得惊人。

悟明仔细看去,眼中再次闪过讶异。这聚灵纹画得实在算不上工整,甚至有些地方笔画粗细不均,节点也略有偏差,但偏偏其核心的“意”是通的,更重要的是,驱动这阵纹的力量并非寻常灵力,而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带着些许缥缈浩瀚意味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弥补了笔画上的不足,勉强支撑起了阵法的运转。

“师弟…你以何力催动此阵?”悟明忍不住问道。

“就是俺身体里那点力气啊。”玄玔挠头,他自己也说不清星辉之力是什么。

悟明若有所思,点头赞道:“师弟果然灵性非凡。师尊常言,道法万千,不必拘泥于一格。你能以自身之力补形之不足,已是初得‘意先于形’之妙。不过,”他话锋一转,指点道,“基础亦需扎实。藏经阁东角有《阵道初解·笔画篇》,或可一观,于你刻画纹路当有助益。”

“多谢师兄指点!”玄玔连忙记下。

自那日后,玄玔往藏经阁跑得更勤了。他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老老实实从最基础的符文笔画、阵法结构学起。同时,他划刻的工具也不再局限于树枝泥土。他时而以指代笔,引星辉在虚空勾画;时而凝水为墨,在青石上练习;兴致来时,甚至折草为剑,对着山间雾气劈砍刺划,试图将那股“转动不息”的意蕴融入其中。

他的方式依旧野性十足,不成章法,却渐渐带上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痕迹——星辉流转间,总有点点微光如星辰明灭,带着一丝星穹的深邃与不羁。

菩提老祖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从不干涉,只在每次讲法时,那看似随意的话语中,总会有一两句,如同精准的钥匙,悄然打开玄玔心中因近日实践而产生的某些困惑之门。

这一日讲法,老祖并未直接阐述大道,而是忽地抬手,指向远处山涧一道奔流不息的瀑布,问道:“尔等观此瀑布,可见何物?”

众弟子纷纷望去,若有所思。有弟子答:“可见水力奔涌,势不可挡。”有弟子答:“可见水滴石穿,柔能克刚。”有弟子答:“可见流水不息,时光流逝。”

老祖含笑不语,目光扫过玄玔。

玄玔正盯着那瀑布发呆,听得师父发问,脑子里没多想,脱口而出:“俺看它…挺闹腾的,砸下去又蹦起来,好多水珠子乱飞,里面好像还有小小的彩虹哩!”

众弟子闻言,有的忍俊不禁,有的微微摇头,觉得这新来的师弟果然顽劣,答非所问。

然而菩提老祖却抚掌轻笑:“善。见闹腾,见蹦跃,见飞珠,见虹彩。动静之趣,生机之盎然,皆在其中。玄玔,你既见其‘闹’,可能使之‘静’?”

玄玔一愣,望着那万马奔腾般、轰鸣作响的瀑布,挠头道:“师父,这…这怎么静?俺力气还没那么大哩。”

老祖笑道:“何需阻其流?观其心,感其韵,以汝之‘静’,映彼之‘动’。”

玄玔似懂非懂,望着瀑布出神。他下意识地运转体内星辉之力,眼眸中仿佛有细微星芒流转。在他眼中,那狂暴的瀑布似乎渐渐变了模样——他仿佛能看到每一颗水珠飞溅的轨迹,听到那轰鸣声中不同层次的水流撞击之音,甚至能感受到那股磅礴水流中蕴含的、看似混乱实则有序的“力”的流动。

他不知不觉地抬起手,指尖星辉微涌,循着心中所感,对着瀑布方向,凌空轻轻划出一个又一个极小的、首尾相连的圆弧,如同在模拟、在疏导那些水珠的轨迹与力量的流转。

他动作轻柔而专注,与瀑布的狂暴形成鲜明对比。

奇迹般地,就在他指尖划动的范围内,那飞溅的水雾、轰鸣的声音,似乎陡然减弱、平息了一瞬!仿佛有一片无形的、宁静的领域悄然生成,将那部分的“闹腾”悄然化去。

虽然范围极小,仅限方寸,持续时间更是短得如同错觉,下一刻瀑布便恢复了原状,但所有弟子都清晰地看到了那短暂的神异景象!

满场皆寂。

众弟子皆面露惊容,看向玄玔的目光顿时不同。他们这才明白,师尊为何独问这看似顽劣的师弟,而师弟那看似荒唐的回答中,竟真的蕴含着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悟性!

菩提老祖眼中欣慰之色一闪而过,颔首道:“如是,如是。动中见静,非强力止之,而以心映之,以韵化之。玄玔,此便为你今日之课。”

玄玔收回手,还有些茫然,不知道自己刚才做了什么,只觉得体内力量消耗不少,心神却异常宁静满足。

讲法结束,众弟子散去时,不少人都对玄玔投来友善和好奇的目光,甚至有两位师姐主动上前,与他探讨起刚才那般“以静制动”的微妙体验。

玄玔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被同门认可、平等交流的氛围,咧着嘴,笨拙却又兴奋地比划着,试图说清自己的感受。

夕阳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长,洒在仙气缭绕的山径上。

菩提老祖于树下遥望,看着那被师兄师姐围在中间、手舞足蹈的黑毛身影,白须微拂,含笑自语:

“璞玉初琢,星辉渐显。道途漫漫,且看汝能走出何等精彩…”

他知道,这只天性跳脱、身负异禀的小黄皮子,已经真正踏上了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求道之途。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星火既已燃起,便有燎原之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