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 > 第九章 优化方案是谁提出的?
换源:


       赵建国主任放下那个烫手的红色电话,激动的心情还没平复,就立刻下达命令:

“快!立刻执行三号紧急预案!最高保密等级!”他对着办公室外待命的工作人员吼道。

三号预案,是应对极端重要军工项目的保密措施,宁北工办成立以来几乎从未启动过。

按照正常项目等级来说,63改压根用不着这么高的保密等级。

可正好接近南方大战的关口上,最上面急着需要一款性能优越的自动武器,也就自然而然的将重要性上调。

命令一下,整个工办大院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保密部门的干事们迅速行动,文件被加密归档,通讯被严格监控,所有知情人被再次集中进行保密条例强化教育,并被要求签署更为严格的保密承诺书。

与此同时,两辆挂着军牌的绿色吉普车,载着工办最可靠的保卫干事,风驰电掣般驶向红星厂,直接将厂区暂时封锁戒严,许进不许出,所有对外通讯被24小时监听记录。

工人们被告知,在特殊时期结束前,不得与外界谈论任何有关新枪测试的事情,违者以泄露国家机密论处。

“发生什么事了?”

“怎么不让我们进厂子?出去还得打报告?啥情况啊到底是。”

“听说是市办里来人了,下了保密条例,一会大家伙都要签字。”

“保密条例,咱们厂里还有什么可以保密的?”

“你忘了?就是咱们小林厂长刚弄出来的那一只新枪啊,阵仗可大了!”

…………

厂区内,气氛肃穆,林默和王铁柱带着核心技工,将样枪和所有的测试记录、工艺图纸再次检查、核对、封存。

车间被临时划为保密区域,进出需要特殊通行证。

“上面马上派遣专家组下来,如果专家论证没问题,这一次你们红星厂可以说得上是解决了上面的一个大难题。”

“这可是个大功劳。”

赵建国颇为兴奋的说道,脸色通红。

“赵主任,什么功劳?”

何建设有些好奇的问道。

其他人也竖起耳朵听着。

只有林默老神在在的坐在一边不为所动。

“目前不能说,老何,你知道的,要不了几天就能知道是什么事情了。”赵建国笑了笑。

“明白。”何建设点点头。

接着,赵建国看着一边冷静的林默,心里对林默的评价再次提高一个档次。

果然,京都大学的高材生就是不一样啊。

这一次要不是林默出手完成项目改进,红星厂已经被全场解散。

500多位职工也将面临生存压力。

他心里感慨道。

……………

第二天下午,一支低调却分量极重的车队,在没有任何提前通报的情况下,直接驶入了红星机械厂。

车队由三辆车组成:一辆开道的军牌吉普,上面是安保人员,中间是一辆黑色的老式“红旗”轿车,车牌是京字头,后面跟着一辆覆盖着篷布的军用卡车,里面似乎装着某些精密仪器。

车队停下,红旗轿车车门打开,赵建国主任早已带着厂领导层等候在门口,见状立刻小跑上前,身体微微前倾,神态恭敬无比。

先从车上下来的是两位安保人员,他们只是扫视了一下环境,确认安全后,才对红旗车里点了点头。

紧接着,一位穿着灰色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者,在一个稍微年轻些的助手搀扶下,缓缓下了车。

老者看上去七十多岁,面容清癯,他一下车,目光快速地扫过厂区的厂房、设备,眉头微微蹙起,似乎对这里的简陋感到有些意外,甚至是一丝失望。

赵建国赶紧上前,声音带着敬畏:“欢迎首长!欢迎各位专家莅临指导!这位一定就是京华大学的秦怀民秦教授吧?久仰大名!”

秦怀民,国内机械工程学界的泰斗,材料科学与精密加工领域的权威,参与过无数国家重点军工项目的论证和评审,是真正国宝级的专家。

他这次亲自前来,足见京都方面对此次“改进”事件的重视程度达到了顶峰。

秦教授微微颔首,声音平和却自带分量:

“赵主任客气了。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就不耽误时间,直接带我们去看东西吧。”

“是是是!这边请!一切都准备好了!”赵建国连忙侧身引路,一行人朝着戒备森严的钳工车间走去。

进入车间,秦教授的目光立刻被车间中央那张铺着白布的桌子吸引,那支改进型的63式步枪,正静静地躺在那里。

秦教授助手从带来的手提箱里取出各种便携式检测仪器——光学比较仪、粗糙度测量仪、便携式硬度计、高精度游标卡尺和千分尺。

两名安保人员则警惕地站在一旁,监督着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秦教授戴上白手套,首先拿起那支步枪,并没有急于测试,反而仔细端详着每一个细节。

他仔细查看着导气孔的边缘,甚至拿出一个高倍放大镜观察内壁的光洁度,掂量着整枪的重心,检查着枪托的贴合度。

赵建国和何建设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手心全是汗,生怕哪个环节出问题。

“开始吧。”过了大概三四分钟,秦教授淡淡地说了一句。

助手立刻上前,按照流程开始检测。

“枪管外径,测量三点,方差0.01毫米内…”

“膛线阴线直径,一致性检测…”

“导气孔直径,实测3.51毫米…”

“表面洛氏硬度,HRC 49.5…”

“粗糙度Ra值,0.38μm…”

一个个数据从助手口中报出,被旁边的工作人员迅速记录在案。

闻言,秦教授的眉头微微挑动了一下,但依旧不动声色。

“装弹,实弹测试。”他命令道。

依旧是那个流程,但这次,所有的靶标都换成了最高标准的军用靶,测量仪器也换成了专家组带来的、精度极高的光电测速仪和高速摄像机。

精度测试,可靠性测试,极限射速测试…

“一百米散布,53毫米!”

“枪口初速偏差,小于5米/秒!”

“连续射击300发,无故障!”

“高温状态下,机构动作正常!”

数据一次次地冲击着现场每一个人的认知底线。

随行的两位安保人员,虽然依旧站得笔直,但眼神中的惊讶和震撼已经无法掩饰。

当最后一项测试完成,秦教授亲自走到靶纸前,看着那密密麻麻却又集中得可怕的弹孔时,他终于缓缓地摘下了眼镜,用力地揉了揉眼睛,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他沉默了很久,语气第一次出现了剧烈的波动:

“这枪管…这热处理工艺…是谁做的?这导气系统的优化方案…是谁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