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们玩遍诸天 > 第015章:太宗的过失
换源:


       “唐初真的是名将如云,想打哪个就打哪个,没打的不是不能打,而是今天不想打,最难能可贵的是,别人越打越穷,如汉武帝,可二凤却是越打越有钱,逐渐缔造盛世!”

“他是天策上将,天可汗,一手开创了贞观之治,哪怕是死了百年,一首秦王破阵乐,也能为大唐再续三十年国祚,放眼整个历史,没哪位皇帝可以做到,唯有李世民一人而已!”

“在二凤陛下那个年代,武将若是没有灭国的战绩,都不配上桌一起玩儿。”

“杀兄逼父,霸占弟媳,就是这样一个帝王,成就了一个延续百年,让所有人都向往的盛世,李二成功的证明了,帝王的私生活不会影响朝政,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太宗末年,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正好碰上那边政权交替,结果手下的人被新任国王杀了,王玄策气不过,跑到吐蕃借兵,直接调动当地的兵马灭了天竺,创下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

“隋文帝杨坚的圣人可汗只是个虚名,李二凤的天可汗可不是,他是真的能号令周边各国的,凡是大唐的附属国,新皇继位都必须得到他的批准才能坐稳皇位。”

“唐朝拼尽全力拿来的天可汗,宋朝一溜烟的全输了,真特么操蛋!”

密密麻麻的弹幕再次刷屏,虽然不如先前疯狂,可每一条都在实实在在的夸赞李世民。

天幕下,不止是李世民,贞观朝所有臣子都挺直了脊梁,大唐的盛世,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什么?”

宋太祖时空,赵匡胤看到弹幕一跃而起,瞪眼死死盯着天幕,什么叫宋朝一溜烟的全输了?难道他大宋后面的皇帝都是怂包不成?

不得不说,赵匡胤真相了!

不过,这时肯定是没人告诉他的。

“赵德昭,你是怎么教育子孙的?”

找不到大宋后面的皇帝,赵匡胤果断将矛头指向长子赵德昭。

“父皇,我···”

扑通一声跪地,赵德昭张张嘴,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脸上眼底写满了委屈,他咋知道大宋后面的皇帝是怎么回事?若知道,不用老父亲动手,他自己就能跳起来抽死对方!

“兄长,德昭还小,咱们慢慢教就行了,而且,弹幕上也没具体说是我大宋的哪位皇帝,或许距离我们比较远呢?现在就责怪德昭,未免有些太冤枉了。”

见状,赵廷美连忙站出来劝道,可一旁的赵光义却说道:“廷美,话不是这样说的,也许弹幕说的就是德昭呢,兄长是该好好管教他了。”

“行了。”

强行压下怒火,赵匡胤烦躁的坐回去,却也没叫儿子起来,显然还在气头上。

“制度和文化方面:他完善科举制,扩大取士范围,打破门阀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入仕途径。”

“修订《唐律疏议》,简化法律条文,减轻刑罚,成为后世封建法典的范本。”

“重视文化教育,设国子监,编纂《群书治要》等典籍,推动唐诗、书法等文化艺术的早期发展。”

“实行包容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融合,增强唐朝的凝聚力,使唐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正是因为太宗陛下的这些举措,贞观之治成了华夏历史上的治世典范,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充足,物价低廉;社会治安良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官员清廉,政治清明,君臣同心;疆域辽阔,民族和睦,万国来朝!”

秦鸢的声音里逐渐轻快:“直到千年后,后世人还在憧憬着盛世大唐,华夏人在国外被称为‘唐人’,他们聚集的地方叫‘唐人街’,这都是太宗陛下和贞观盛世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天幕上出现了唐人街的画面: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灯笼高高挂起,舞龙舞狮的队伍当街表演,餐馆里,食客们吃着饺子面条,尽情品尝华夏美食,商铺中摆满了华夏独有的丝绸、瓷器,每一处都充满了华夏元素,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身份为荣。

“唐人?”

嬴政微微皱眉,片刻后才说道:“以后,他们只能是秦人!”

话里话外,充满了自信,天幕的降临,秦鸢的出现,给了他足够的底气,他也不会再像历史上那样急切了,定会开创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所有人憧憬的大秦盛世!

“唐人啊。”

刘彻紧紧盯着天幕,眼底的羡慕都要溢出来了,他也会努力,让后世人都自称汉人!

等知道汉人的含金量后,他应该就不会羡慕了!

“不过,人无完人,太宗皇帝也有过失。”

秦鸢的声音突然严肃起来:“首先还是玄武门之变,虽说是被逼无奈,但他打破了传统嫡长子继承制的伦理秩序,为后世宫廷政变埋下了隐患。”

“因为他开了个不好的头,后期唐朝的皇位似乎变成了玄武门继承制,风里雨里,玄武门等你,这可不仅仅只是后世人的调侃。”

“不过,不得不说,由玄武门继承制挑选出来的皇帝,就没有一个孬种,哪怕后面因为唐玄宗搞出的安史之乱导致大唐由盛转衰了,唐朝也挣扎了一百多年才灭国,期间好几次都差点重回巅峰。”

是个人都听得出来,秦鸢是偏向李世民的,天幕连续播放了好几个玄武门政权交替的画面,看得贞观君臣频频皱眉,特别是李世民,心里真是一抽一抽疼,他做梦也没想到,玄武门之变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其次,太宗陛下统治后期,渐渐骄傲自满,对谏言的接纳度也下降了,最典型的就是魏徵去世后,因为有人告发他曾把谏言的草稿给褚遂良看,太宗陛下大怒,竟推倒了魏徵的功德碑,虽然最后又乖乖立了回去,但也能看出他当时的心态变化。”

天幕画面随之切换,魏徵去世后,李世民悲痛欲绝,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还把他的功德碑立在昭陵旁,后来有人告发魏徵私传谏稿,他怒不可遏,下令推倒功德碑,过了一段时间,他冷静下来,想起魏徵生前的种种谏言,又后悔了,让人重新把功德碑立了回去。

太极宫前,看到这一幕,李世民跟魏徵对视一眼,两人都有些尴尬,魏徵捋着胡须假装淡定,李世民则干咳一声,移开了目光,周围的大臣们想笑又不敢笑,憋得十分痛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