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夏还试图从答案反推命题思路,寻找题目设计背后的“算法”。
他甚至跑去办公室“骚扰”各科老师,问题不再是“这题怎么做”,而是“老师,您觉得出题人设置这个条件时,最希望考生想到哪一层知识点?”
“老师,这道题最关键的分值点通常落在哪个推导步骤上?”
老师们起初被他这种“挑战老师”式的问题问得一愣,随即都表现出极大的惊喜和耐心,纷纷倾囊相授。
年轻的化学老师甚至友好的说,“余夏,你的这个工艺流程问题我要认真的想一想才能答复你。没准我还你写一篇很好的教研论文呢!我要谢谢你提出这么好的问题!”
余夏的笔记本上,不再是简单的解题步骤,而是密密麻麻的“命题意图分析”、“高频陷阱总结”、“得分点预判”。
第二步:构建知识网络与主动输出。
他不再被动接受老师们的知识梳理,而是开始自己动手绘制巨大的思维导图,试图构建一个内部自洽的“知识宇宙”。
他还真的尝试给江静知“讲课”。
他拿着自己刚研究透的一道难题,清晰地阐述:“江老师,你看,这道题的核心其实是把电磁感应中的楞次定律和动量定理结合,关键切入点在于分析导体棒在磁场中运动的加速度变化率,而不是速度本身。出题人在这里设了个障眼法,用了一个恒力牵引的条件,让人容易误入能量守恒的套路…”
江静知听着他条理清晰、直击要害的分析,心中暗惊:这小子,真的开始“渔”了!而且渔得相当有水平!
第三步:刻意练习与反馈循环。
他根据自己的分析,精准定位薄弱环节,进行高强度、有针对性的练习。做完题后,他不仅对答案,更会复盘整个思考过程:“我最初的想法为什么是错的?是哪个概念理解有偏差?还是被题目里的哪个伪装信息误导了?”
他把这些反思都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错题心理学”。
期中考试如期而至。
成绩公布那天,整个高三楼师生都轰动了。
余夏的名字,赫然排在全年级的第三位。十四岁的少年班尖子生开始超越十八岁的实验班尖子生。
总分蹿升的同时,语文和英语,这些以往他靠“天赋”和语感吃饭的科目,成绩有了质的飞跃——他的“命题意图分析”和“得分点预判”策略见效了。
数学和理化生更是稳中有进,压轴题解答过程严谨规范,几乎扣不到分。
江静知看着成绩单,嘴角忍不住上扬。她走到余夏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由衷的赞赏:“可以啊,余夏同学!‘渔’得不错嘛!这‘系统升级’效果显著!”
“一般一般,年级第三。”余夏从正在整理的笔记中抬起头,脸上不再是单纯的得意,而是一种带着清晰成就感的沉稳笑容。
他晃了晃手里那本写满新思路的笔记本,对江静知说:“嗯,确实比单纯吃‘鱼’有意思多了。现在我知道,下一步要‘渔’哪片海域,以及用什么工具更高效了。”
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法。这场学习游戏,因为他开始理解并掌握了更深层的规则,而变得愈发引人入胜。
年级第三,只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
应婉婷看着语文单科排名榜上那个紧紧咬在自己后面的名字,一贯清冷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清晰的愕然。
她转过头,看向正被几个同学围住请教“学习方法”的余夏,眼神复杂难辨。
她原本以为,能帮他一直到高考,没想到他在语文上迅速地逼近了自己。
应该是最近自己对他的提点起了作用吧?要不他怎么会如此突飞猛进?
可是自己的排名为什么停滞不前呢?
几天后的一个课间,余夏正沉浸在一道物理难题的电磁场中,一根纤细的手指轻轻点了点他的肩膀。
他回过头,应婉婷站在那儿,午后的阳光给她清冷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柔光,眼神却不似往日那般直接锐利,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近乎柔软的期待。
“余夏,”她的声音比平时低缓些,“昨天我们讨论的递推数列题型,你初步的思路整理好了吗?我想着,如果你有初步构想,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或许能碰撞出更优的解法和归纳角度。”
她的措辞从以前的“给你的任务”变成了“一起探讨”,甚至用上了“碰撞”这样带着平等与合作意味的词,巧妙地将她刻意接近的目的包裹在共同进步的糖衣里。
余夏笔尖一顿,心里咯噔一下。他完全把这事忘了,昨天光顾着用他的新思路研究江静知笔记里一道精妙的综合题了。
他有些尴尬地转过头,面对她亲近的姿态,愧疚感更重了:“呃……对不起啊应婉婷,我……我昨天整理物理花了太多时间,还没顾上弄那个……”
应婉婷眼中那抹细微的光亮似乎瞬间黯淡了些,嘴角柔和的线条也微微绷紧。但她没有立刻冷下脸,只是沉默了几秒,那沉默不再像冰冷的施压,反而带上了一点……失落?
她轻轻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委屈和不解:“这样啊……我还挺期待看到你的想法的。毕竟,这类题型的变种很多,早点理清脉络,后期刷题效率会高很多。”
她顿了顿,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他听,“可能是我太心急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帮你把每一步都规划到最省力。”
她没有指责,反而先检讨了自己,这让余夏的愧疚感瞬间飙升到了顶点。
“没有没有!是我没安排好时间!”他连忙说,“你的方案特别好!我今晚!今晚一定抽时间把思路理出来!”
应婉婷看着他急切保证的样子,脸色这才稍稍回暖,唇角重新牵起一个清浅的、近乎鼓励的微笑:“好,那我等你。最迟明天放学后给我看看?我们可以再优化。”
她说完,便自然地转过身,留下一个似乎全然为他着想的、体贴的背影。
余夏看着她离开,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难以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