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 第6章 兄友弟恭?朱允炆的危机感!
换源:


       【系统任务已完成,奖励发放中……】

【过目不忘(永久性技能):宿主将获得超高清瞬时记忆能力,凡目之所及,无论是文字、纹路、场景细节,皆可瞬间烙印于脑海,永久留存,无半分遗忘!】

【燧发枪(一杆):采用燧石击发原理,有效射程超百步,填弹速度较火绳枪提升三倍,超越当前时代两百年的制式火器,已自动存入系统空间,可随时提取!】

随着奉天殿朝会散去,朱允熥“拖延储位、争取时间”的核心目标达成,系统奖励终于如期而至。

当【过目不忘】的能量融入体内时,他先是感到一阵微凉顺着太阳穴缓缓蔓延至整个颅腔,像是有细密的数据流在脑海中铺开,紧接着双眸骤然绽放出雪亮的光芒。

那光芒并非刺眼的强光,而是带着一种“洞察万物”的清亮,宛如两轮浸在清泉里的明月,将周遭一切都映照得纤毫毕现。

这一刻,朱允熥眼前的世界彻底变了:殿外檐角铜铃上的缠枝纹、金砖地面拼接处的细微裂痕、文官朝服上绣纹的针脚数、甚至蓝玉腰间佩刀的锻造纹路,都像被刻进脑海的精密图纸,清晰得连最细微的瑕疵都无所遁形。

所见所闻仿佛化作一条条有序的数据流,自动归类存入记忆深处,再也不会遗忘。

这种感觉,就像从一个连课本都记不住的学渣,瞬间蜕变成能过目成诵、举一反三的顶尖学霸,连思维运转的速度都快了数倍,简直畅快得让他想放声大笑!

至于那杆燧发枪,早已悄无声息地存入系统空间——他意念一动,便能“看到”枪身泛着冷光的精铁外壳、燧石击发装置的精巧结构,只需再动念,便可随时取出。

手握神技与神器,朱允熥嘴角忍不住勾起一抹笃定的笑意:今日不仅达成了“储位暂缓”的核心目的,还多了两张保命底牌,往后应对朱允炆、制衡藩王,底气更足了!

他就不信,凭着“先知先觉”的历史记忆、“现代知识”的降维打击,再加上系统的金手指加持,会输给只会“演戏”的朱允炆!

心中的后续计划也随之清晰起来,如同被【过目不忘】技能梳理过一般,条理分明:

第一,循序渐进地获得朱元璋的深层认可——不再是简单的“不讨厌”,而是让这位多疑的帝王彻底打消对自己“怯弱无能”的固有印象,让他相信,自己不仅有嫡子的身份,更有执掌江山的实务能力。

第二,彻底收服以蓝玉为首的淮西武将集团——不仅要将这些能征善战的勋贵拉到自己阵营,为夺权增添武力底牌,更要暗中布局,让蓝玉避开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的屠刀。

未来无论是北伐鞑靼、瓦剌稳固边疆,还是防备朱棣等藩王异动,蓝玉都是不可或缺的猛将;

更何况在朱允熥看来,若蓝玉在世,朱棣未必有胆量发动靖,论军事才能,靖难时期的朱棣,远不及巅峰期的蓝玉。

第三,逐步拉拢文官集团的支持——哪怕心中瞧不上朱允炆身边那些“酸儒”,也必须承认,和平时代的文官集团,在治理天下、稳定朝堂上的作用远超武将。

何况,若始终得不到文官支持,即便有蓝玉等武将力挺,朱元璋也未必会立自己为储君。

毕竟这位洪武大帝要的是“守成之君”,而非“马上天子”。

大明历经二十余年征战,四方平定,百姓亟需休养生息,武将的重要性已逐渐降低,文官的话语权却在提升。

原时空朱元璋选择朱允炆,未必没有“文官更能安抚天下”的考量。

是以,挖朱允炆的“文官墙角”,是必须走的一步棋。

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又有金手指托底,朱允熥整个人都透着一股通透与轻松,连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可他这副“志在必得”的模样,落入不远处的朱允炆眼中,却成了“志得意满、忘乎所以”的佐证!

朱允炆本就因储位暂缓而面色阴沉,此刻见朱允熥嘴角带笑,脸色更是黑得能滴出水来,指节死死攥着朝服下摆,差点将布料捏破。

一旁的齐泰最先察觉到朱允炆的异样,他眼角余光瞥见朱允熥的背影,忍不住从鼻腔里发出一声轻哼,语气里满是不屑:“尚未摸到储君之位的边,就这般得意忘形,终究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不足为虑!”

说罢,他悄悄凑到朱允炆耳边,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刻意的安抚:“殿下不必被他干扰。今日陛下虽将储君之事搁置,却也从未说过要立朱允熥为储。依臣之见,陛下这是在故意考验殿下,让朱允熥做您的‘磨刀石’,磨掉您身上的青涩,让您更懂朝堂博弈。”

“只要殿下沉得住气,往后多在实务上用心,再加上臣与黄侍读、方编修相助,定能将朱允熥比下去。

届时陛下定会明白,殿下您才是大明储君的不二人选!”

黄子澄也连忙上前,面色严肃地附和:“齐郎中所言极是!殿下切不可乱了心神,只需做好本分之事,专注于政务与礼法即可。

至于与朱允熥的较量,自有臣等为殿下谋划!

我等定会鞠躬尽瘁,想尽一切办法扳倒朱允熥,让殿下的储君之位稳如泰山,再无人可动摇!”

方孝孺依旧是那副清高模样,下巴微抬,语气带着不容置喙的坚定:“朱允熥目无尊卑礼法,仗着皇孙身份肆意妄为,连陛下都敢顶撞,此等无君无父之人,根本配不上储君之位!”

有三位老师的轮番劝慰,原本因朱允熥“诛心之言”而有些戚戚然的朱允炆,瞬间像是被注入了强心剂。

他神色郑重地看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用力点头:“多谢诸位先生教诲!允炆定当谨记于心,铭感五内!”

话音顿了顿,朱允炆的余光飞快扫过不远处的朱允熥,随即对着三位老师深深躬身,言辞恳切无比:“往后还请诸位先生多多为学生出谋划策,若他日学生能得偿所愿,定不会亏待诸位先生,必以师礼相待,共享大明盛世!”

“殿下言重了!”齐泰、黄子澄连忙上前虚扶,脸上满是“惶恐”。

心中却早已乐开了花,朱允炆这般谦虚好学、尊师重道,正是他们心中“仁君”的模样。

一旦朱允炆登基,他们便能实现“圣天子垂拱而治,文官执掌朝政”的终极梦想,想想都觉得未来可期!

唯有方孝孺面色一板,语气依旧强硬:“臣回去后,会即刻撰写弹劾奏章,细数朱允熥目无法纪、顶撞陛下、污蔑皇孙的罪状,呈给陛下阅览,定要让陛下看清此子的真面目!”

说罢,他一甩藏青色的袍袖,头也不回地大步离去。

比起齐泰、黄子澄的“虚伪算计”,方孝孺多了几分读书人的耿直,心思也简单些,满脑子都是“维护礼法”。

看着方孝孺离去的背影,齐泰、黄子澄悄悄对视一眼,撇了撇嘴。

他们之所以拉方孝孺入伙,看重的并非他的谋略,而是他“天下读书种子”的名声。

只要方孝孺站在朱允炆这边,天下士子便会觉得“朱允炆乃仁德之君,值得辅佐”,届时文官集团便会彻底倒向朱允炆,再无人能与之抗衡。

是以,即便方孝孺平日清高自傲,他们也只能忍了——在朱允炆登基前,绝不能内耗。

“殿下,臣等也先告退了。”两人对着朱允炆拱手,语气恭敬却带着一丝急切。

虽说满朝都知道他们是朱允炆派系,但明面上仍需保持“君臣之别”,不能走得太近,免得被朱元璋扣上“结党营私”的帽子。

那位洪武大帝,最恨的便是官员拉帮结派。

“几位先生慢走!”朱允炆一路目送三人离去,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殿门外,心中的不安才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底气。

他抬手摸了摸胸口,嘴角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抹自信的笑容,有三位名师相助,再加上自己的“仁厚”名声,朱允熥又能奈他何?

恢复自信后,朱允炆的胆子也大了许多。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朝着朱允熥的方向走去,脚步沉稳,带着一种“兄长”的从容。

来到朱允熥身后不远处,他刻意放缓语气,轻声唤道:“三弟,留步!”

朱允熥的脚步顿住,缓缓转过身,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诧异”,语气平淡无波:“二哥找弟弟,是有什么事吗?”

朱允炆立刻挤出“兄友弟恭”的温和笑容,眼底却藏着一丝试探,语气温和得像春日暖风:“三弟啊,其实这储君之位,并非我所愿。当初是皇爷爷与诸位重臣一再劝说,说我‘仁厚可堪大用’,我才勉强应下。

一开始我便觉得不妥,毕竟父亲留下的江山,该由我们兄弟共同守护,而非我一人独占。”

“本想着身为兄长,该替弟弟妹妹们扛起责任,江山任重,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我多担一分,你们便能多享一分安稳。

可没想到三弟你也有心为朱家、为江山分忧,这倒让二哥又诧异,又欣慰。”

他话锋一转,语气越发“真诚”:“既然三弟也有这份心,往后我们兄弟便能相互扶持,一起替皇爷爷分担政务,为大明江山建言献策,共同守护好皇爷爷打下的万里河山。

至于这储君之位……”

朱允炆的目光紧紧盯着朱允熥,仿佛真的是个淡泊名利的谦谦君子,一字一句道:“三弟你若想要,便拿去。

这本就是父亲留下的位置,我们兄弟若为此争得你死我活、撕破脸面,反倒让外人看了朱家的笑话。

为了让皇爷爷安心,让父亲在天之灵安息,我们定要和睦相处,凡事相互谦让,绝不能闹得不可开交。”

“所以啊,这储君之位,二哥让给你了。

回去后我便写奏章呈给皇爷爷,恳请他册立你为皇太孙,做大明的储君!”

说罢,他还刻意露出一抹“彻底释然”的笑容,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朱允熥深深看了眼前这位“奥斯卡影帝 白莲花”的二哥一眼,心中暗自感叹:这演技,若生在现代,定能拿遍各大奖项。

也难怪原时空能骗过朱元璋,让这位多疑帝王觉得他是“仁厚储君”。

可惜,他朱允熥早已不是那个怯弱无能的原主,对朱允炆的虚伪与算计,看得比谁都清楚。

任你说得天花乱坠,我只需认定“你是伪君子”,便不会落入你的圈套!

心中虽这般想,面上却不能表露分毫。

朱允熥先是故作惊讶地眨了眨眼,像是没料到朱允炆会“突然让位”,随即眼底飞快掠过一抹“感动”,双手猛地抓住朱允炆的手腕,力道大得让朱允炆指尖微微泛白,语气却满是“真诚”:“那就多谢二哥了!弟弟我真是却之不恭……常言道‘长者赐,不敢辞’,二哥于我而言,便是如兄长般的长辈,您的心意,弟弟怎能辜负?”

“既然二哥如此深明大义、心胸宽广,弟弟又怎能让您的一片好心付诸东流?”

他语气越发激动,仿佛真的被“兄长的谦让”打动,“弟弟只能咬牙接下这份重任,当好大明储君,为天下百姓谋福祉,为朱家血脉和睦搭桥梁!

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减轻皇爷爷与二哥肩上的担子,让父亲、皇奶奶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说到动情处,朱允熥甚至张开双臂,轻轻抱了抱朱允炆,姿态亲昵得像真的“兄友弟恭”。

这一幕落在尚未完全散去的文武百官眼中,顿时让众人目瞪口呆——原来两位皇孙虽在朝堂上有争执,私下感情竟这般好!

“看看三皇孙这感动的模样,二皇孙这谦让的姿态,真是难得的兄弟情深啊!”

“可惜了,储位之争太过无情,硬是把这般亲近的兄弟推到了对立面……”

官员们忍不住低声唏嘘,看向朱允熥与朱允炆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感慨。

朱允炆:“……”

被抱着的朱允炆,彻底僵住了!

他只是想“谦虚作秀”,刷一波“仁厚”的好感,顺便试探朱允熥的反应。

哪想到这小子居然如此厚颜无耻,真就顺水推舟接下了!

朱允炆的嘴角抽搐了几下,刚想找借口收回话,却听到一道尖细的嗓音从殿外传来。

朱元璋身边的贴身太监刘和快步走来,手中捧着明黄色的圣旨,尖着嗓子宣读:“陛下有旨,宣三皇孙朱允熥即刻前往武英殿讲话,不得延误!”

宣旨完毕,刘和便垂手站在原地,目光落在朱允熥身上,等着他接旨。

而朱允炆听到这道旨意,浑身猛地一震,脸色“唰”地一下变得惨白。

皇爷爷单独召见朱允熥,还特意选在武英殿(朱元璋常在此商议军务、处理密事),这意味着什么?

他极力想要隐藏内心的慌乱,可年纪尚轻、城府不足,眼底的不安还是暴露无遗。

朱允熥扫了眼朱允炆难看的脸色,没心思理会这位“变脸怪”,心中反倒升起一丝忐忑:

老朱这时候召自己,该不会是要算“逼宫退位”的旧账吧?

朝堂上他没发作,难保私下不会用“家法”教训自己!

毕竟这位洪武大帝的暴脾气,可是名闻朝野的,连太子朱标都曾被他罚过跪。

可就在他忐忑不安时,脑海中突然炸响系统那道熟悉的机械音,像是洪钟大吕般震得他耳膜微麻:

【检测到宿主面临“面见朱元璋”的抉择,触发临时选项任务】

【选项一:奉旨前往武英殿,途中前往御膳房准备一碗热汤面(需包含鸡蛋、青菜,符合朱元璋“清淡节俭”的饮食偏好)。完成奖励:大师级厨艺(永久性)、精盐提取法(可批量制作细盐,改善民生)】

【选项二:直接前往武英殿,不携带任何物品。完成奖励:朱元璋专属“皮鞭炒肉”(臀部受刑,卧床三日)】

【选项三:抗旨不去,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脱。完成奖励:彻底失去朱元璋信任,储君之位永久无缘,最终英年早逝(结局同原时空)】

朱允熥:“……”

果然,老朱这是真准备私下“教训”自己!

还有这系统,怎么每次都提“英年早逝”?

能不能盼自己点好!

他几乎没有犹豫,立刻选择【选项一】!

倒不是怕“皮鞭炒肉”;

也不是贪图厨艺和精盐提取法;

而是因为他朱允熥打小就是个孝顺的孩子!

毕竟朱元璋一大早开朝会,定然没顾上吃早饭,做碗热面孝敬皇爷爷,本就是孙儿该做的!

心中这般想着,朱允熥没再理会朱允炆,脚下步子一错,像阵风似的朝着御膳房方向跑去,青色的皇子袍角在身后划出一道残影。

一直等着的刘和看得目瞪口呆,连忙追着他的背影喊道:“三皇孙殿下!陛下还在武英殿等着呢……”

“知道了!刘公公稍等片刻,我马上就来!”朱允熥头也没回,声音远远传来,人已经跑没了影。

刘和站在原地,与同样愣在当场的朱允炆面面相觑,两人都在风中凌乱!

哪有见驾前先去御膳房的皇孙?

可没过多久,在朱允炆震惊、刘和诧异中朱允熥便提着一个精致的食盒匆匆跑了回来,食盒盖子严丝合缝,隐约能闻到里面飘出的面香。

他对着刘和拱手:“刘公公,劳烦您带路吧。”

刘和这才回过神,连忙点头:“三皇孙殿下请随老奴来。”

看着朱允熥提着食盒、跟着刘和往武英殿走去的背影,朱允炆的瞳孔骤然收缩,心中的危机感像潮水般涌来!

朱允熥这是要借着“送面”的由头,在皇爷爷面前刷“孝顺”好感!

此子心思深沉,手段阴险,绝不能再等了,迟则生变!

他的脸色变换不定,从惨白到铁青,最后咬了咬牙,转身快步朝着东宫方向走去!

原先“慢慢布局、磨死朱允熥”的计划,必须提前!

朱允熥的成长速度,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