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漕运惊澜——规则为棋,江河为局
沈青辞在一阵剧烈的颠簸中醒来时,鼻腔里灌满了水腥气与霉味。她趴在一艘漕船的甲板上,身上穿着粗麻布短打,膝盖处磨得生疼。脑海里突然涌入陌生的记忆:原主是个无父无母的船工,昨日在搬运粮袋时不慎落水,被人救上来后就没了气息,如今换成了她这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维稳系统”宿主。
“宿主你好,我是001,已为您绑定世界维稳系统。”冰冷的机械音在脑海中响起,“本世界核心任务:稳固大靖王朝三大支柱性规则——漕运流通规则、科举监察规则、活字印刷术传承规则。任务成功,奖励剩余生命时长;任务失败,将被世界规则反噬,魂飞魄散。”
沈青辞揉了揉发疼的额角,原以为穿越攻略无非是攻略皇子权臣,没想到这次的目标竟是“规则”。她撑起身子,看向河道里连绵不绝的漕船,大多船身陈旧,吃水线深浅不一——这便是大靖的“生命线”,南粮北运、物资周转全靠这条漕河,可记忆里,原主所在的漕帮与官府勾结,克扣粮饷、虚报损耗已是常态,去年北方大旱,漕粮迟迟未到,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
“第一个攻略目标:漕运流通规则,当前稳固度32%。”001的声音再次响起,“请宿主在三个月内,解决漕运积弊,确保粮道畅通,规则稳固度需提升至80%以上。”
沈青辞深吸一口气,弯腰扛起脚边的粮袋。要攻略“规则”,就得先潜入规则的核心。她以原主的身份留在漕帮,跟着船队沿运河北上。白天,她和其他船工一起搬粮、掌舵,夜里则借着月光,在随身携带的布帛上绘制漕运路线图——根据现代物流知识,她发现现有航线绕了不少弯路,且多处险滩没有标注,这也是粮船延误、损耗大的原因之一。
可改变没那么容易。漕帮帮主周虎是个满脸横肉的汉子,收了官府的好处,对克扣粮饷的事心知肚明。沈青辞曾试探着提出“优化航线”,却被周虎一脚踹在地上:“黄毛丫头懂什么!这航线是祖上定的,动不得!”
更麻烦的是官府的漕运御史王坤。此人贪婪成性,每次粮船靠岸,都要以“检查”为名勒索船工,若有不从,便以“私藏漕粮”的罪名关押。沈青辞亲眼见过,有个老船工因不愿交出仅存的口粮,被王坤的手下打断了腿,扔在码头自生自灭。
“宿主,检测到漕运规则核心阻碍:官商勾结的利益链。”001提示,“建议从打破利益链入手。”
沈青辞点头,心里已有了计划。她利用休息时间,偷偷记录下每艘粮船的实际运量、损耗比例,以及王坤和周虎勾结的证据——包括王坤每次勒索的银两数目、周虎私吞粮饷后藏粮的地点。这些证据被她写在油纸卷上,用油纸包好,塞进中空的竹竿里,托人带给了她在京城唯一的“关系”——原主远房表哥,如今在翰林院当差的寒门书生李修文。
李修文虽官职低微,却为人正直。收到沈青辞的信后,他冒着风险,将证据呈给了刚正不阿的户部尚书张大人。张大人早已察觉漕运猫腻,只是苦无证据,如今有了沈青辞的记录,立刻上书皇帝,请求彻查漕运。
皇帝震怒,下旨命张大人为钦差,前往漕河沿线巡查。周虎和王坤得知消息,想销毁证据,却被沈青辞提前察觉。她联合漕帮里不满周虎已久的船工,将周虎私藏的粮食运到码头,当众揭穿了他的罪行。王坤试图逃跑,也被张大人的手下抓获。
解决了官商勾结的问题,沈青辞开始推行她的“物流改革”。她根据绘制的航线图,避开险滩,缩短航程;又提出“分段运输”的方法,将漕河分为三段,每段设置中转站,粮船到中转站后更换船工,避免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事故;同时,她还制定了“损耗标准”,超过标准的船工需赔偿,低于标准的则有奖励,极大提高了船工的积极性。
三个月后,当第一艘按照新规则行驶的粮船提前十天抵达北方重镇时,百姓们夹道欢迎,看着粮袋从船上卸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沈青辞站在码头,看着平稳驶过的粮船,脑海里响起001的提示音:“漕运流通规则稳固度提升至95%,任务完成!奖励剩余生命时长一年。”
风拂过她的脸颊,带着漕河的水汽。沈青辞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她还要攻略科举监察规则和活字印刷术传承规则。可看着眼前的景象,她突然觉得,攻略“规则”比攻略人心更有意义——人心会变,可规则一旦稳固,便能造福更多人。
卷二:墨香革新——活字为刃,破局传承
解决了漕运的问题,沈青辞跟着张大人的队伍回到京城。她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而是以“漕帮船工代表”的名义,留在京城处理后续事宜。趁此机会,她开始着手准备第二个攻略目标——活字印刷术传承规则,当前稳固度仅18%。
001给出的资料显示,大靖目前主流的印刷术仍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虽在几十年前被发明,却因工匠保守、书商抵制,几乎濒临失传。“雕版印刷需为每本书雕刻一块木板,耗时耗力,且木板易损坏,难以保存。”沈青辞对着001分析,“活字印刷则可重复使用,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若能推广,不仅能让书籍普及,还能推动文化发展。”
可推广之路困难重重。沈青辞首先找到了京城最大的书坊“翰墨斋”,想说服老板王掌柜采用活字印刷。王掌柜却连连摆手:“沈姑娘,不是我不愿,而是活字印刷实在不划算。”他指着店里的雕版,“你看这些木板,一旦刻好,只要保存得当,能用上几十年。可活字呢?每个字都要单独制作,还要排版,若是印完一本书,下次印其他书,又要重新排版,麻烦得很。而且,活字印刷的字迹不如雕版清晰,读书人不爱买,我总不能做亏本买卖吧?”
沈青辞早有准备。她从怀里掏出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她用梨木制作的活字。“王掌柜,您看,这些活字是我用梨木做的,质地坚硬,不易变形。而且,我已经将常用的字制作了多个,排版时直接取用,并不麻烦。至于字迹清晰度,您看这张印出来的纸。”她拿出一张用活字印刷的《论语》节选,递给王掌柜。
王掌柜接过纸,仔细看了看,眉头微微皱起:“字迹确实比传闻中清晰,可还是比不上雕版。”
“这只是暂时的。”沈青辞说,“我正在研究用铜制作活字,铜活字不仅字迹更清晰,还能保存更久。而且,活字印刷的成本更低,若是您采用活字印刷,书籍定价可以降低一半,到时候,不仅读书人会买,就连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您的生意只会更好。”
王掌柜有些动摇,却还是犹豫:“可制作活字需要不少成本,我若是投入了,最后却没人买,怎么办?”
沈青辞笑了笑:“王掌柜,我可以和您合作。我负责制作活字和排版,您负责印刷和销售,盈利我们五五分成。若是亏损,我承担全部成本,如何?”
王掌柜见沈青辞如此有信心,终于点头同意:“好,我就信你一次。我们先印一本《论语》试试水。”
解决了书商的问题,沈青辞又去找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人——年近七旬的毕老汉。毕老汉是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的后人,掌握着最核心的活字制作技术,可他却因年轻时推广活字印刷术受挫,心灰意冷,再也不愿将技术外传,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肯教。
沈青辞多次登门拜访,毕老汉都闭门不见。无奈之下,她只好在毕老汉家门口蹲守。一天,下起了大雨,毕老汉的孙子突发高烧,毕老汉年迈,无法背着孙子去医馆。沈青辞见状,立刻背起孩子,冒雨跑到医馆。孩子得到及时救治,毕老汉十分感激,终于肯见沈青辞一面。
“姑娘,你为什么非要推广活字印刷术?”毕老汉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沈青辞,眼神里满是疲惫,“我年轻时,也像你一样,觉得这技术能改变一切,可结果呢?工匠们说我抢了他们的饭碗,处处排挤我;书商们说活字印刷的书不好卖,不肯合作;就连读书人,也觉得活字印刷的书‘不庄重’,不愿读。我折腾了一辈子,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你说,这值得吗?”
沈青辞看着毕老汉,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毕老汉的遭遇不是个例,任何新事物的推广,都会遇到阻力。“毕老汉,我知道您受了委屈,可您有没有想过,若是因为这些困难,就放弃活字印刷术,那您祖父毕昇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她顿了顿,继续说,“您看,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活字印刷术?若是再没人传承,过不了多久,这门技术就会彻底消失。到时候,人们只能用雕版印刷,书籍还是那么昂贵,普通百姓还是读不起书,这难道是您想看到的吗?”
毕老汉沉默了,他看着院子里的梨树,想起了祖父当年发明活字印刷术时的兴奋,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良久,他叹了口气:“姑娘,你说得对。我不能因为自己的遭遇,就让这门技术失传。你想学,我教你。”
得到毕老汉的支持,沈青辞的活字印刷推广之路顺利了许多。毕老汉不仅教她制作活字的技巧,还帮她改进了排版方法,提高了印刷效率。很快,用活字印刷的《论语》问世了。正如沈青辞所说,书籍定价降低一半后,销量大增,不仅读书人争相购买,就连普通百姓也纷纷抢购,一时间,“活字书”成了京城的热门话题。
其他书商见状,也纷纷效仿,开始采用活字印刷术。沈青辞又联合毕老汉,开办了“活字印刷工坊”,招收学徒,传授活字印刷技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活字印刷术,她还在京城举办了“活字印刷展”,展示活字的制作过程和印刷成果,吸引了众多人前来观看。
就在活字印刷术逐渐推广开来时,意外发生了。以“守旧派”为首的礼部侍郎刘大人,上书皇帝,称活字印刷术“破坏古法”“有失庄重”,请求皇帝禁止活字印刷。刘大人是雕版印刷世家的靠山,活字印刷的推广,损害了雕版工匠和守旧派的利益,他们自然要百般阻挠。
皇帝犹豫不决,召集大臣商议。沈青辞得知消息,决定亲自面见皇帝。她带着用活字印刷的《大靖律》和《农桑辑要》,跪在大殿上,向皇帝阐述活字印刷术的好处:“陛下,活字印刷术不仅能降低书籍成本,让百姓读得起书,还能快速印刷律法和农书,让律法普及,让农术传播,这对稳固江山社稷大有裨益。若因‘守旧’而禁止,岂不可惜?”
她又拿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成本对比,以及百姓购买活字书的记录,证明活字印刷术深受百姓欢迎。张大人和李修文也站出来,为活字印刷术说话。皇帝看着眼前的证据,又想起沈青辞在漕运改革中的功绩,最终下旨,允许活字印刷术继续推广,并下令将活字印刷术纳入“技艺传承名录”,加以保护。
当圣旨颁布的那一刻,沈青辞站在大殿外,看着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亮了整个京城。脑海里响起001的提示音:“活字印刷术传承规则稳固度提升至92%,任务完成!奖励剩余生命时长一年。”
毕老汉拉着沈青辞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姑娘,谢谢你,我祖父的心血,终于保住了。”
沈青辞笑了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不仅是完成了一个任务,更是为这个时代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墨香将不再是读书人的专属,普通百姓也能在书籍中寻找希望。
卷三:科场清风——监察为尺,守护公平
接连完成两个任务,沈青辞的剩余生命时长已经有两年。可她没有放松,因为第三个任务——科举监察规则,是这三个任务中最难的一个,当前稳固度仅10%。
科举是大靖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可近年来,科场舞弊之风盛行。有钱有势的人家通过贿赂考官、买通考生等方式,让自家子弟中举,而真正有才华的寒门书生却被排挤在外。001的资料显示,去年的科举考试中,前三名全是权贵子弟,其中状元更是连基本的诗词都写不出来,却因父亲是当朝宰相,得以高中。
“科举是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若是连科举都不公平,那这个王朝迟早会出问题。”沈青辞对着001说,“这次的攻略目标,是要建立完善的科举监察体系,确保考试公平。”
可科举舞弊牵扯甚广,尤其是宰相李斯,他是科场舞弊的最大受益者,想要动他,难如登天。沈青辞知道,不能硬碰硬,只能智取。
她首先想到的是李修文。李修文是寒门出身,曾多次参加科举,却因没有背景,屡屡落榜。沈青辞找到他,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她想让李修文再次参加科举,作为“卧底”,收集科场舞弊的证据。
李修文犹豫了:“沈姑娘,我知道你想整顿科场,可舞弊之风根深蒂固,我若是暴露了,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会连累你和张大人。”
“我知道这很危险,可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科场被权贵垄断。”沈青辞说,“我会想办法保护你,而且,张大人也会暗中支持我们。只要能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就能扳倒李斯,还科场一个公平。”
李修文被沈青辞的决心打动,最终同意了。为了让李修文能顺利参加科举,沈青辞帮他复习功课,还利用活字印刷术,为他印刷了大量的复习资料。同时,她还通过张大人,联系了几位同样不满科场舞弊的官员,组成了一个秘密的“监察小组”。
科举考试开始了。李修文进入考场后,沈青辞和“监察小组”的官员们在外围巡查。他们发现,有考官偷偷将考题泄露给权贵子弟,还有考生带着小抄进入考场,甚至有考官在阅卷时,故意将寒门书生的考卷评为“下等”。
沈青辞将这些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同时,她还安排了人手,在考场外蹲守,拍下了权贵子弟与考官私下接触的画面。可这些证据还不足以扳倒李斯,李斯老奸巨猾,早已将自己的痕迹抹得干干净净。
就在沈青辞一筹莫展时,李修文在考场里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的邻座考生,正是宰相李斯的儿子李公子。考试期间,李公子偷偷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考题答案。李修文趁李公子不注意,将纸条藏了起来。考试结束后,他将纸条交给了沈青辞。
沈青辞拿着纸条,心里激动不已。这张纸条就是扳倒李斯的关键证据。她立刻将纸条呈给张大人,张大人再次上书皇帝,请求重新阅卷,并彻查李公子。
皇帝本就对李斯的专权有所不满,如今有了李公子舞弊的证据,立刻下旨命张大人负责重新阅卷,并将李公子关押审问。李公子受不了酷刑,很快招供,承认是父亲李斯买通考官,为他提供了考题答案。
李斯得知消息,试图狡辩,却被沈青辞拿出的其他证据一一驳斥。最终,皇帝下令,将李斯革职查办,流放边疆;参与舞弊的考官和考生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解决了李斯,沈青辞开始着手建立科举监察体系。她提出了“糊名制”和“誊录制”——考生的试卷密封姓名,由专人誊录后再交给考官阅卷,避免考官因认识考生字迹而偏袒;同时,她还设立了“监察御史”,负责在考试期间巡查考场,监督考官和考生的行为;此外,她还制定了严格的惩罚制度,一旦发现舞弊,无论涉及到谁,都严惩不贷。
新的科举监察体系实施后,科场风气焕然一新。寒门书生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多有才华的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第二年的科举考试中,状元是一位来自偏远小镇的寒门书生,他在殿试中,针对国家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当这位新科状元骑着高头大马,在京城街道上游行时,百姓们欢呼雀跃。沈青辞站在人群中,看着状元郎年轻的脸庞,脑海里响起001的提示音:“科举监察规则稳固度提升至98%,任务完成!奖励剩余生命时长两年。”
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温暖而明亮。沈青辞知道,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可看着眼前的景象,她突然不想离开了——这个她亲手改变的时代,这个充满希望的王朝,已经成了她的另一个家。
001似乎察觉到了她的想法,问道:“宿主,任务已全部完成,是否选择回归原世界?”
沈青辞摇了摇头,笑着说:“不,我想留在这里。这里有我为之努力的一切,有我想守护的人。”
风拂过她的脸颊,带着京城的墨香。沈青辞知道,她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个她攻略过“规则”的王朝里,她将继续用自己的知识,为百姓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那些被她稳固的规则,也将像明灯一样,照亮这个时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