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汴京烟火气 > 第10章
换源:


       此时正是国子监课间休息,太学的庭院里,十几个生员围在一起讨论课业,陆文清顺手拿出今日买的枣泥糕,准备和同窗一同分享美食。忽然听见一声咳嗽,就见张先生正从廊下经过,从上前问好,递上包好的荷叶糕一份。

张先生先是惊讶于“这糕竟有荷风之趣”,便接下了学生的心意,回到书舍,再细品后赞道:“味美意浓,很是不错。”遂与同室好友一同享用。

早上的这一场买卖到了巳时便告一段落,留着放东西的旧木桌在那儿占着位置,请旁边的街坊照看着,兄妹两便要去东市上买些新鲜的食材。

“哥,今日的荷香糕卖得最快,国子监的公子们下次会不会要三十块呀?”赵宁晃着腿,声音脆生生的,像沾了晨露的荷花瓣。

赵安笑着回头,伸手替她把被风吹乱的刘海捋到耳后:“说不定呢。不过咱们总不能一直叫‘每个招牌,客人想寻也难找。”

这话倒让赵宁眼睛一亮:“那咱们做个招牌吧!我会写字了,能帮你写‘赵记点心’!”她说着,还从口袋里掏出根小树枝,在车板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赵”字,惹得赵安笑出了声。

回到巷口的小院,赵安先把剩下的三块蒸糕分了——荷香糕塞给赵宁,芝麻糕送给隔壁王婆。王婆接过芝麻糕,咬了一口就眯起眼:“安小哥,你这芝麻磨得细,蜂蜜加得也匀,比前儿甜水铺的还香!”

听到赵宁说家里想要做个招牌,赶紧推荐了巷口张木匠,说道:“他那儿有多的边角料,前几日做柜子剩下许多,你给个几文钱拿去做招牌正好。”

赵安一听,赶紧谢过王婆,拎着两块刚蒸好的枣泥糕就往张木匠家去。张木匠是个五十来岁的汉子,手上满是老茧,正坐在门口刨木料,见赵安来,放下刨子就笑:“我就说你该来做个招牌!你这糕香得整条巷都闻得到,没个招牌,新客哪寻得到?”他指了指墙角的松木:“那块料干透了,纹路也顺,你拿去磨磨就能用,不用给钱——不过你得给我留块芝麻蒸糕,我家小子总念叨。”

赵安连忙应下,抱着松木回了家。这块松木约莫两尺长、一尺宽,边缘还带着点树皮,赵安先找了粗砂纸,蹲在院子里慢慢打磨。砂纸蹭过木头的声音“沙沙”响,赵宁也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旁边,手里拿着细砂纸,时不时帮着蹭两下边角,却不小心蹭到了手,疼得她小声“嘶”了一声。

“小心点,”赵安赶紧放下砂纸,抓过她的手吹了吹,“这活粗,我来就行,你帮我递工具就好。”他从屋里拿出笔墨,小心勾出“赵记点心摊”五个字的轮廓——他没读过多少书,但写简单的字句还是顺溜,只是笔画有些生硬。

赵宁看着哥哥写字,突然凑过来:“哥,我想在招牌上画玉露团!玉露团圆滚滚的,画在招牌上好看,客人一看就知道咱们卖点心!”

“玉露团?”赵安愣了愣,雪白的糯米团,蒸好后晶莹剔透,咬一口满是甜香。他笑着点头:“好啊,不过你得先学怎么画,不然画成小黑球,客人还以为是煤球呢。”

赵宁不服气地撅起嘴,从屋里拿出竹炭笔,先在废纸上画。一开始画的玉露团歪歪扭扭;后来又画得太大,占满了整张纸,连“玉露团”三个字都没地方写。赵安看她急得鼻尖冒汗,便放下砂纸,坐在她身边,握着她的手教她:“先画个圆,别太用力,竹炭笔软,一使劲就断了——你看,这样轻轻转一圈,是不是就圆了?”

他带着赵宁的手,画出个规整的圆,又在圆中间轻轻点了个小坑:“这是放豆沙馅的地方,等下用朱砂描边,再点颗枸杞,就像真的玉露团了。”赵宁学得认真,练了十几张纸,终于画出个像模像样的玉露团——圆滚滚的身子,中间一点淡红的“豆沙馅”,边缘还歪歪扭扭描了圈朱砂,看着竟有几分可爱。

这时候,巷口的刘老先生路过,看到院子里的木招牌和赵宁手里的画,便走了进来:“宁丫头这玉露团画得不错,就是朱砂描得太急,边缘再顺一顺就更好了。”他接过竹炭笔,在纸上示范:“你看,描边要跟着圆的弧度走,慢些没关系,咱们做点心要用心,画画也一样。”

刘老先生以前是私塾先生,写得一手好字,还会些画技。他帮着赵安把“赵记点心摊”五个字描得更工整,又教赵宁在玉露团旁边加了片小小的荷叶——“你哥的荷香糕最出名,加片荷叶,客人一看就知道有荷香糕卖,多好。”

等招牌的字和画都定稿,赵安找了张木匠要来桐油,用刷子细细刷在木头上——“刷了桐油,下雨天也不怕烂,能挂好久。”赵宁在旁边帮忙递刷子,还趁赵安不注意,在招牌角落画了个小小的“宁”字,画完赶紧用手遮住,惹得刘老先生哈哈大笑。

傍晚时分,招牌终于做好了。赵安找了根粗麻绳,把招牌挂在小推车的车把上,夕阳照在木头上,“赵记点心”几个字泛着淡淡的光,旁边的玉露团和荷叶画得鲜活,看着就讨喜。赵宁站在旁边,踮着脚看了又看,小声说:“哥,下午咱们就做多多的玉露团吧,我想让客人尝尝我画的点心是什么味道。”

赵安笑着点头:“好,都听咱们宁宁的。”

等暮色漫过汴河,州桥夜市的灯笼一盏盏亮了起来,像撒在青石板上的星子。赵安推着小推车刚到老位置,就见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身影快步走来——正是国子监的周明远。

“赵小哥,这新招牌做得好!”周明远一眼就看到车把上的木牌,手指点了点上面的玉露团。陆文清和李修然也紧随其后。

陆文清早就馋了,从袖中掏出碎银:“先给我来三块玉露团,两块荷香糕!带回去的枣泥糕被同窗抢着吃了,这回得多带些。”

赵安刚把玉露团放进蒸笼,就听李修然凑过来小声问:“赵小哥,今日的芝麻蒸糕还有吗?”

赵宁在旁踮着脚,把包好的荷香糕递过去:“陈公子放心,芝麻蒸糕留着呢,我哥特意多蒸了一笼!”

等玉露团蒸好,赵安掀开蒸笼盖,热气裹着糯米香和桂花蜜的甜香散开,引得周围的客人都围了过来。周明远拿起一个玉露团,轻轻咬了一口——糯米软糯得像云朵,豆沙馅甜而不腻,桂花的香气在嘴里漫开,还有松子仁的脆劲时不时冒出来。

此时的州桥夜市,赵安的小摊前早已围满了客人。赵宁踮着脚,帮着把玉露团装进油纸袋,嘴里还不忘跟客人说:“这是我画的玉露团,好吃吧?我哥做的点心,都是最好的!”

赵安看着妹妹得意的模样,又看了看车把上的“赵记点心摊”招牌,晚风拂过,招牌上的玉露团仿佛也跟着笑了起来。他想起娘以前说的话:“好点心要用心做,客人吃着甜,心里也暖,这样的生意才能长久。”如今看来,这话果然没错——国子监的公子们成了回头客,连先生都赞不绝口,往后这“赵记点心摊”,定能在州桥夜市站稳脚跟。

夜深时,小推车上的点心卖得只剩两块玉露团。赵安把一块递给赵宁,一块自己拿着,兄妹俩坐在汴河边的石阶上,看着河面上的灯影,慢慢吃着。赵宁咬着玉露团,小声说:“哥,明日咱们多做些玉露团,还要在招牌上画荷香糕,让更多客人知道咱们的点心!”

赵安笑着点头,伸手替她擦掉嘴角的糯米屑:“好,都听你的。等攒够了钱,咱们再把摊子修得宽敞些,让客人坐着吃,不用再站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