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淮右布衣逆天记 > 第二十六章 登陆采石矶
换源:


       朱元璋的阴险毒辣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在郭子兴死后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虽然是三把手,但军中的一切军务政令都是他说了算,反正部队里关键的人物就那几个,什么李善长、冯国用、冯国胜、胡大海、徐达、汤和,要么是他的发小、要么是他亲自招降、亲自调教过的,都是他的死党。这些人无论是出谋划策还是冲锋陷阵都是一流的人物。

郭子兴一死,朱元璋的獠牙彻底露出来了,他要想办法把他头上那两个形同虚设家伙干掉。

朱元璋想:郭子兴对自己至少有知遇之恩,又是自己名誉上的老丈人,无论如何是郭子兴给了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可以说没有郭子兴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但那两个成天自己面前耀武扬威的废物与自己有何关系,除了整天碍手碍脚之外,完全没有发现还有什么长处。

这个时候又有人投靠和州,切确实的说都是来投靠朱元璋的,进城之前都打听好了朱元璋在城内就带队伍过来,没在就走,还说好了只是来投靠朱元璋的,不是来投靠和州的。

这俩人分别是邓愈和常遇春。

邓愈:虹县人,十六岁就开始了造反生涯,除了经常打胜仗之外,还总是冲锋在前,每次在战场上与敌人开展肉搏战的时候,冲在第一个的绝对是他。

常遇春:后来人称常十万,入伍之前是干强盗的,干强盗行业的人一般都有几个特点:胆子大、力气大、不讲道义、机智过人,这些特点常遇春都具备,但他还有其他强盗所不具备的东西——理想。就像拿破仑的那句经典语录: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很显然常遇春是个好士兵。

人家邓愈是带着部队来的,有资本,来了朱元璋就给安排做了个总管。常遇春是单枪匹马一人过来的,朱元璋又不傻,你啥礼物都没带,还想让我安排你吃饭?

但常遇春就是常遇春,没有丝毫的客气,见了老朱就说:朱总,我是人才,我过来是要当先锋的,你看着给我安排安排一下吧。

朱元璋觉得自己很狂,但眼前的这位比自己还要狂。把朱元璋弄得是哭笑不得。一般很狂的人分两种:一种是确实是有真本事的人,这种人目空一切;另一种就是半壶响叮当的人,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这是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很显然,常遇春属于前一种。

朱元璋当然不会轻易就让常遇春做先锋,他说:相当先锋可以,你得凭真本事去挣,当然我会给你这个机会。

和州来的人是越来越多(这跟朱元璋的名声有关),但粮食是越来越少,没吃的可不行,得早些做打算。

和州的对面是太平(今天的安徽当涂),太平的南面是芜湖,东面是丹阳湖,都是胜产大米的好地方,去太平吃饭能吃三碗的绝对不吃两碗。

拿下太平除了能吃饱饭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太平的东南面就是集庆(南京),这也是朱元璋最终的目的地。

既然有这样多的好处,那就干吧。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想到达太平,首先得有船。因为两座城之间横着一条天险——长江。

正当朱元璋犯愁的时候,命运的天平又向他倾斜了。难怪最后张士诚说朱元璋能得天下全靠老天爷照顾。

真是想啥来啥,有个叫李扒头的人带着部队过来投靠,朱元璋一问是支水军,但这支水军一点都不水。

船有上千只,人有上万人,而且都是训练有素的。这支队伍起初就是在巢湖一带打家劫舍,跟水泊梁山的好汉差不多。李扒头的下边还有赵普胜、俞通海兄弟等人,算得上是有实力的,毕竟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都是猛人。

这会儿水军也有了,那就干呗!不行,船是有了,但河床水位下降,船都搁浅了。

没事,这会儿老天爷又来帮助朱元璋了,一连下了几天大雨,船可以出港了。这运气,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啊!

攻打太平首先要拿下采石。采石就是李白捉月跳江的那地方。有诗云:吓蛮书草见天才,天子调羹亲赐来。一自骑鲸天上去,江流采石有余哀。

常遇春的机会来了,人家李白是从上往下跳,他是从下往上跳,他担任了先头部队中敢死队的第一个队员,他用自己的勇猛诠释了牛人是如何干仗的。

别人是说了再干,常遇春是干了再说。

其他士兵冲锋之前都是先大喊一声给自己鼓足劲儿鼓劲儿再冲,常遇春通常是悄无声息地干掉对方首将之后,提着头跟后边的兄弟招手说:弟兄们,可以过来了,危险解除了。

拿下采石,朱元璋兑现了他的承诺,他让常遇春担任了先锋。先锋也就相当于侦察部队里尖刀队队的队长,俗称敢死队队长。

俗话说,皇帝不遣饥饿兵,采石的粮米油茶丰饶,朱元璋的士兵攻下采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先饱餐一顿,吃饱了当然要打包一些带回家,夜里饿了接着吃。

朱元璋的计划是先拿下采石再进攻太平,接着占领集庆。士兵们饿得太久,根本控制不住局面。

喊是喊不住了,只有忽悠了。于是朱元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下令叫人把所有船只的绳索全部砍了,好不容易得来的上千只船像放河灯似的漂到了世界的尽头。

随后朱元璋接着忽悠道:“太平是繁华富庶之地,黄金是有滴,美女是有滴,进了城大伙想干啥都行。”

攻克太平的最后一刻,朱元璋把事先就叫李善长准备好的纪律条陈的告示贴了出来,随意掳掠百姓者“斩”,奸淫妇女者“斩”………。

有几个愤愤不平的刺头就不信这个邪,想去以身试法,结果都当了祭祀品。

看过《投名状》的人都知道,在利益面前兄弟都是用来出卖的。何况几万人的队伍里,所谓的兄弟只是一个称呼而已,其实谁也不认识谁。

兵过如水洗,约束军队的纪律其实是一种仁德,军队是暴力组织,如果放任不管,吃亏的永远都是百姓。

对待百姓的善良和仁德除了是他取得天下的法宝之外,后来也成了他执政期间的道德底线标尺。

他的这一举动为太平的百姓免去了涂炭之灾。

将士们被放了鸽子肯定心里都憋着气呢,如果不想办法弥补,就会失信于将士,以后再指挥,威信就会大减。

百姓是不能掳掠,但地主老财是可以敲诈的呀!反正那些人的财富也是压榨穷苦百姓的血汗得来的,都是些不义之财,不敲白不敲。于是将得到的金银珠宝都分给众将士,以此来平衡大家的心理落差。

大伙都被朱元璋照顾得很周到,唯独有一个人例外。那个人就是李扒头,这人的外号没取好,扒头、扒头,最终头还是被别人扒了。

攻下太平之后,朱元璋第一次使用所有CEO都一贯使用的伎俩——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就在为李扒头摆庆功酒的时候,酒还没喝尽兴,庆功酒就变成了送行酒,李扒头被五花大绑丢黄河里喂鱼去了。

李扒头的好弟兄觉得朱元璋这事儿做得忒不道义,悄悄开溜跑徐寿辉那边去了。

朱元璋一向都很重视人才工作,到了太平又收纳陶安、李习等儒士谋臣,陶安给朱元璋提的建议跟李善长初次见面时提的大同小异,一是出台军规措施约束士兵,让军队正规化;二是攻下集庆当老巢,沾一沾几朝古都的帝王之气。

下一步,攻打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