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的重量级角色一出场,必定要掀起一场高潮。
历史也是同样的。
刘基出场后不久,朱元璋也将迎来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大挑战。
人生就跟打网络游戏一样,你不挑战老鬼,你永远升不了级。
荡平浙东一带之后,朱元璋周围的形势又变了样,西面是徐寿辉(核心人物是陈友谅),东北面是张士诚,南面是陈友定,东南面是方国珍。
群雄并起,武装割据的年代,地盘是谁抢着算谁的,所以你先占领的地方不一定就是你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实力大谁说了算。
朱元璋占领的采石此时就被实力比他强大的陈友谅盯住了。
陈友谅是元朝末年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没了他,朱元璋的人生必定是不完美的。有时候成就你的有可能是你的劲敌,所以有对手是件好事儿,别抱怨社会不公。要学会正视你的对手,珍惜你的对手。面对他,然后把他打败!
介绍陈友谅之前先说一下徐寿辉。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莹玉、邹普胜、倪文俊几人在淮西一代起义,组建了西系红巾军。有印象的朋友都知道那时候的朱元璋还在皇觉寺当和尚。
彭莹玉俗称彭和尚,跟朱元璋一样,也是个苦命的孩子。此人是的资深的弥勒教教徒,思想动机很纯洁,始终相信弥勒教将会普渡众生。但让人费解的是起义后不久,彭莹玉把徐寿辉推出来做接班人后就从此销声匿迹,估计是云游四海散布教义去了。这是个不记名利的家伙。有点像后来的道衍和尚。
徐寿辉起义之前是卖布的,人长得很帅,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但十足的好人是做不了领袖的。
起义的同年九月,众人推举徐寿辉做了皇帝,国号天完。
参加起义的元老之一倪文俊由于长得没别人帅就被别人夺了相位,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肯定不干。
倪文俊打算使阴招——暗杀徐寿辉。由于谋事不精,计划没开始实施事情就败露了。
倪文俊带着遗憾去投靠陈友谅,他认为陈友谅是他靠得住的人。因为他对陈友谅有恩,是他提拔了陈友谅。
陈友谅没让他失望,工作上是值得信赖的人。但有的人只能共事不能做朋友。
红巾军有很明确的规矩,对待叛徒的处理方式只有一个,砍头。倪文俊如愿以偿地见到了陈友谅,陈友谅问明来意之后,毫不含糊地结果了倪文俊,断头酒都没让他喝。
陈友谅是个守“规矩”的人,但他守的是自己的规矩。陈友谅的人生信条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杀了倪文俊的陈友谅得到了徐寿辉的表扬、提拔和重用。
那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估计还在创作中,如果徐寿辉知道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的故事就不会让陈友谅做大了。
陈友谅为何会成为厚黑学的鼻祖?这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人的性格养成跟他的童年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陈友谅的童年是阴暗无光的,他的成长一直伴随着异样的眼神和嫌弃口吻,因为他的父母都是打鱼的,渔民的身上成年都带着鱼腥味,天气一热那味道很多人都会避而远之,人们总是在他背后指指点点。
陈友谅习惯了那种眼神和口吻,他从不主动和别人交往,因为他知道那样做只能换来更大的侮辱。他开始变得内向,心里装着事儿从不和别人说,包括他的父母。他变得易怒,看不顺眼或是招惹他的都被他收拾过。好在他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祈求他的父母让他念书,长大了不要再当渔民。
陈友谅念了几年的私塾,有了点文化底子,在当地的县衙里当了个临时工,他以为到政府上班别人就会看得起他,没想到了那里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反正到哪儿都不被待见,那就破罐子破摔吧!正好赶上起义热潮,陈友谅也去凑了个热闹。他的家乡沔阳挨着的起义军最近的就是红巾军,那会儿参加起义也没谁会去问哪支部队好哪支部队坏,只要是造元朝反的都行。
刘福通、韩山童和彭莹玉这些都是信仰弥勒教和明教的起义军,是有宗教信仰的,起义时都约定头裹红巾。
张士诚和方国珍这些起义就没有什么特定的宗教信仰,就是看不惯元朝政府的所作所为,纯粹的造个反。
由于陈友谅有文化,在部队里很快得到上级的赏识,做了统帅。当然,仅仅有文化是不够,这人还很有野心,阴谋诡计也不少。
陈友谅的发家史和经历是不是有点像大家很熟悉的高启强。
这就是朱元璋此时的第一个对手。
第二个对手是张士诚。前面几集跟大家介绍过张士诚,是个私盐贩子,那个年代贩卖私盐是刀尖舔血的行当,一般人没那个胆魄。
高邮保卫战充分展现了张士诚的坚韧和勇气。能当上统帅的人多少都是有几把刷子的,文化要有一些,说话要有煽动性,神态要不怒自威,带人要有组织能力,遇事要有应变能力,背锅要能担当,解困要能不慌。这些综合能力是作为一个将领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陈友谅优秀吗?
优秀!
张士诚优秀吗?
优秀!
朱元璋优秀吗?
优秀!
他们都有缺点吗?
都有!
按照成者为王败者寇的理论,失败的人缺点都会被放大,成功者的有点同样也会被放大。
不是你不够努力,只是别人比你更加努力。不是你不够优秀,只是比你更优秀的大有人在。仅此而已!
陈友谅和张士诚但凡出生在任何另一个时代都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历史是无情的,也是有趣的,把这三个同时反对元朝政权的人放在一起,注定很精彩。
历史注定要这样安排才能显得热闹。
既然是上天的注定,那就认命吧!上天的安排最大,吹牛的时候绝对够臭屁的了。
在大家都不知道未来的最终答案时,任何人都会为之一博,这就是所谓的人生意义。
所以之前被朱元璋占领的采石和太平这会儿又落到了陈友谅的手中。
拿下采石的同时,陈友谅把徐寿辉叫到了一座名叫五通庙的寺院里,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天气很应景,雷公在咆哮,老天爷在哭泣,陈友谅用几句冰冷无情的话把徐寿辉侮辱一番后,便把他送到了奈何桥。闪电照亮夜空的瞬间,陈友谅的属下看到了他那张阴森恐怖的脸。
至正二十年六月(1360年),陈友谅在杀死徐寿辉的时候,士兵都没来得及揩干地上的血迹,他便迫不及待的登基称帝了,建立汉国,年号大义。
看到陈友谅为自己的大汉国取的年号,结合他的人生信条和生存法则,是不是让你想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永远是别人。
此时的朱元璋很是着急,太平失守,自己就成了陈友谅碗里的肉,随时都有可能被陈友谅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