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浪漫小说 > 汝之素年,谁予锦时 > 第16章 工坊初探访,传承见困境
换源:


       清晨七点的阳光透过公交车窗,在林微言的笔记本上投下跳跃的光斑。她指尖划过纸页上刚画的榫卯纹样——那是昨晚根据沈知行描述的“扣榫“补画的图案,此刻纸面还残留着淡淡的铅笔香。坐在身旁的沈知行正低头调试相机,黄铜镜头盖反射的光在他睫毛上流动,他胸前挂着的铜制榫卯挂件随着车身颠簸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叮当声。

“还有三站下车。“沈知行忽然抬头,指尖在相机屏幕上圈出远处的天际线,“能看到烟囱的地方就是工坊区,我祖父说那是木头在呼吸。“他的声音比平时柔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林微言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晨雾中果然有座砖砌烟囱正缓缓吐着白烟,像支蘸满墨汁的毛笔在天空书写着什么。

下车后穿过两条老巷,空气中的味道逐渐变化。早餐摊的油条香被一种深沉的木质气息取代,混杂着桐油的清苦和松脂的甜香。沈知行在一扇斑驳的朱漆门前停下,铜环上雕刻的牡丹花纹已被岁月磨得光滑。他伸手轻叩三下,门内传来缓慢的脚步声,随后是门闩转动的吱呀声——那声音与老巷木门的声响截然不同,带着某种厚重的木质共鸣。

“是小知啊。“开门的老人穿着深蓝色粗布褂子,袖口别着块磨得发亮的帆布护腕。他目光锐利地扫过林微言,在看到她笔记本上露出的榫卯图案时,眼角的皱纹柔和了许多,“这位就是帮你整理老巷资料的姑娘?“

“爷爷,这是林微言。微言,这是我祖父沈修文。“沈知行介绍时,林微言注意到老人右手拇指第一节有个明显的凹陷,那是常年握凿子形成的痕迹。老人的手掌宽厚温暖,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纹,掌心纹路间还嵌着洗不净的木屑色素,仿佛握着整片森林的记忆。

工坊院子里弥漫着奇妙的光影。阳光穿过覆盖着防尘布的木料堆,在青石板上投下菱形光斑。靠墙的竹架上晾晒着数十块薄木片,沈修文说这是“醒木“,要在通风处晾足三年才能使用。“新伐的木头性子烈,得让它慢慢泄火。“老人用手指关节轻叩木片,每块木头发出的声响都不同,有的清脆如铃,有的沉闷如鼓。

正房檐下挂着块褪色的匾额,“沈记木作“四个字的笔触刚劲有力。沈知行说这是民国二十三年祖父的父亲写的,和同德堂开业是同一年。林微言突然想起深夜整理的录音资料,郑大爷提到的“民国二十三年开的张“原来暗藏着这样的巧合。院子西侧的工棚里传来刨子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食桑叶,随着声音走进棚内,她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工棚是钢架结构搭的顶,阳光从透明瓦楞板倾泻而下,在地面织出金色的网。数十种工具悬挂在墙上,形成对称的图案:锛子、凿子、刨子按大小排列,木柄的颜色从浅黄到深棕渐变,仿佛展示着木材氧化的过程。工作台是块巨大的黄菠萝木,桌面上布满深浅不一的凿痕,却异常平整光滑。沈修文说这张台子用了四十年,“木头的脾气摸透了,它就给你长面子“。

最吸引林微言的是墙角的一排木楔,它们被整齐地插在木板缝隙里。“这是'万年牢'的法子。“沈修文拿起其中一枚,木楔断面呈现出完美的 4:1比例,“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就这么干了,榫头宽四分,榫眼就得留一分空隙,木头热胀冷缩才有活路。“老人的手指在木头上滑动,仿佛在抚摸岁月的年轮。

沈知行从工具架取下一个帆布包,里面是套微型木工工具。他递给林微言一把锛子,木柄处刻着细小的防滑纹。“这是我十二岁生日爷爷送的,“他指尖摩挲着刻痕,“他说做木工先学做人,锛子要稳,心更要稳。“阳光透过他的指缝落在工具上,金属边缘泛起柔和的光泽。

上午九点,沈修文准备演示榫卯技艺。他选了两块紫檀木坯,说是要做“燕尾榫加楔钉榫“的组合结构。老人先用墨斗在木头上弹出直线,棉线沾满墨汁的瞬间,他手腕轻抖,墨线如蛇般跃出,在木面上留下清晰的痕迹。“画线就像给木头算命,哪里该凸哪里该凹,早就注定了。“他的老花镜滑到鼻尖,却丝毫不影响动作的精准。

林微言注意到工作台角落放着个奇怪的工具,形状像只展翅的蝴蝶。“这是'木蜻蜓',调角度用的。“沈知行轻声解释,“爷爷做的比市面上的精确,误差不超过半度。“他说话时,沈修文已经开始凿榫眼,左手紧握凿柄,凿刃与木纹呈 45度角,右手锤子轻敲凿顶,每一下的力度都恰到好处。木屑如金色的蝴蝶从凿刃处飞出,落在老人的蓝布褂子上。

“第一步要留线凿胚,“沈修文边做边讲解,凿子在木头上游走,留下整齐的凹痕,“就像给姑娘描眉,不能一下子下重手。“他把凿出的木屑攒在手心,说这是“木头的悄悄话“。林微言掏出笔记本快速记录,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与凿木声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当沈修文开始“对卯认榫“时,沈知行悄悄站到林微言身边,用铅笔在她本子上画了个剖面图:“你看燕尾榫的斜面角度,正好是 37度,这是老祖宗算好的省力角度。“他的呼吸轻轻拂过她的耳畔,让她想起深夜实验室里的薄荷味。两人的影子在墙上依偎,像极了正在咬合的榫卯结构。

中午时分,沈修文去厨房准备午饭,工棚里只剩下林微言和沈知行。她尝试着用锛子处理一块松木,却总也掌握不好力度。沈知行从身后握住她的手,引导着锛子在木头上行走。“手腕要活,像给木头挠痒痒。“他的掌心温热,透过布料传来稳定的力量。当第一片合格的刨花出现时,两人同时笑了起来,阳光在他们之间织成金色的网。

院子里突然传来摩托车引擎声,打破了工棚的宁静。沈知行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林微言注意到他握着锛子的手指关节泛白。一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男人走进来,身上带着汽油味和烟草味,与工坊的木质气息格格不入。“爸,你怎么来了?“沈知行的声音生硬了许多。

“来看看我这宝贝儿子又在玩木头。“沈父沈建国把公文包扔在工作台边缘,发出沉闷的响声,“正好有个事跟你爷爷说。“他的目光扫过林微言时带着审视,当看到墙上的工具时,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沈修文端着两碗面条从厨房出来,看到沈建国时愣了一下,随即把碗往桌上一放:“吃饭再说。“青花碗里的葱花在热汤上浮动,没人注意到沈知行悄悄把林微言护到身后。

午饭时的沉默比工棚的木屑还要沉重。沈建国没动筷子,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图纸:“爸,跟你说了好几次了,把这院子卖了吧。开发商给的价格不错,够我们在新区盖栋楼,比守着这破工坊强。“图纸上的红色标记把工坊区域圈了起来,旁边标注着“容积率 3.8“。

沈修文的筷子停在半空,面条上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表情:“我死了再卖。“

“爸!“沈建国提高了音量,“现在谁还做实木家具?上个月电费都快交不起了!“他指着墙角堆积的木料,“这些破木头能值几个钱?开发商说了,这块地做学区房,一年就能回本!“

“那是红松!“沈知行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青石板上划出刺耳的声音,“是爷爷跑遍长白山选的料子,能做百年不坏的家具!“他的胸口剧烈起伏,指着墙上的匾额,“沈家木作传了三代,你说卖就卖?“

“传下去喝西北风吗?“沈建国把一份账单拍在桌上,“这是这个月的进账,还不够你爷爷买副好凿子!“他站起来踱步,皮夹克摩擦出沙沙声,“小知,你读建筑系的该懂,现在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把工坊改成楼盘,我们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好日子?“沈知行的声音带着颤抖,他走到工作台前拿起那个未完成的榫卯结构,“用祖宗的手艺换钱,那叫忘本!“阳光从他身后照过来,给他周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你知道这榫卯结构有多精妙吗?不用一钉一胶,却能承受千斤重量,比你盖的那些豆腐渣工程结实百倍!“

“精妙能当饭吃?“沈建国冷笑一声,“上次让你去见王总,人家是做装配式建筑的,多有前途!非要守着这堆破烂......“

“不许你这么说!“沈修文突然把碗重重放下,青花碗在桌上转了半圈,“这不是破烂!“老人的手在颤抖,指着墙角的一个旧木箱,“你小时候摔断腿,你爹就是用这刨子给你做的拐杖!你说这是破烂?“

林微言注意到沈建国的喉结动了动,却没说话。沈修文喘着粗气,从木箱里拿出一把锛子,木柄已经被磨得发亮:“这是我师父给我的,1947年的东西,比你岁数都大!“他的声音突然低沉下来,“你以为我不懂赚钱?去年给博物馆修红木展柜,人家给的价钱够买半个院子,但我知道这手艺不能断......“

沈知行走到祖父身边,轻轻扶住他的肩膀:“爷爷,我跟你学。“他转向父亲,眼神坚定,“就算不赚钱,我也要把沈家木作传下去。“

沈建国看着儿子,突然叹了口气:“你以为这是情怀?上个月城南的老木匠饿死了,你知道吗?“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照片,“这是我给你找的设计院工作,下周面试......“

“我不去。“沈知行把照片推回去,“老巷的同德堂要修复,他们需要懂榫卯结构的人。“他看向林微言,得到一个肯定的点头后,语气更加坚定,“我们在老巷发现了民国时期的暗格,用的就是燕尾榫,爷爷教我的手艺正好能用上。“

沈建国的目光在两人之间转了一圈,最终落在沈修文身上:“爸,你就惯着他吧!等这工坊被拆了,看你们爷孙俩喝西北风!“他抓起公文包,狠狠瞪了沈知行一眼,转身走出院子,摩托车引擎声在巷子里渐行渐远。

工棚里恢复了寂静,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作响。沈修文拿起那个未完成的榫卯结构,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接口处:“小知,你爹也不容易,现在木料涨了三成,人工费贵得离谱......“

“我知道。“沈知行低头看着自己的手,上面还沾着木屑,“但我想试试。周教授说文物局在找传统木工参与老巷修复,也许......“

“也许能让木头再活过来。“林微言轻声说,她想起郑大爷描述老巷药碾子时的神情,“就像老巷的故事需要被记录,榫卯的手艺也需要被看见。“她翻开笔记本,指着自己画的结构图,“你看,这是同德堂门楣的抱柱榫,和爷爷做的这个原理是一样的对吗?“

沈知行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拿起铅笔在她的图上补充细节:“这里应该有个暗销,防止木材变形。“他的手指不经意间碰到她的手背,两人同时缩回手,耳廓都泛起了红晕。

沈修文看着年轻人的互动,悄悄起身去了厨房。当他端着两碗甜汤出来时,发现两个年轻人正凑在工作台前,对着一堆木料低声讨论着什么。阳光透过瓦楞板照在他们身上,把木屑变成了飞舞的金蝶。老人把甜汤放在桌上,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里没有无奈,只有如释重负的温柔。

下午的时光在安静的忙碌中流逝。沈知行给林微言讲解不同榫卯结构的应用:“你看这楔钉榫,常用于圈椅的扶手连接,能承受不同方向的力。“他拿起一个旧圈椅的残骸,“就像人与人的关系,既要紧密相连,又要留有余地。“林微言注意到他说这话时,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

沈修文则在一旁处理一批新到的榆木,他用手指关节轻叩木面,听着木头的回声:“这批料子不错,能做几套八仙桌。“他突然对林微言说,“姑娘,要不要试试'给木头接骨'?“老人拿出两块带榫头的木块,“把凸的榫头叫'小舌头',凹的卯眼叫'小嘴巴',让它们亲嘴就行。“

林微言小心翼翼地尝试对接,却总也对不准角度。沈知行伸手帮她调整:“要让榫头顺着木纹的方向走,它才愿意听话。“当两个木块完美结合时,发出清脆的“咔嗒“声,像两颗心在共鸣。沈修文笑着说:“这就是榫卯的魔法,不用胶水不用钉,全靠木头自己乐意。“

傍晚时分,夕阳把工坊染成温暖的橙红色。沈知行送林微言离开时,在门口的老槐树下停下脚步。他从口袋里拿出个小东西递给她:是个用紫光檀做的微型榫卯挂件,正是下午演示的燕尾榫结构。“这个送给你。“他的耳朵红得厉害,“就像......就像老巷的门楣和我们的资料,要牢牢拼在一起。“

林微言接过挂件,指尖能感受到木材细腻的纹理。她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上面是她画的工坊速写:“这个给你。“画里的沈修文正在刨木头,阳光在他的白发上跳跃。沈知行接过画纸时,手指不小心碰到她的指尖,两人像触电般缩回手,却同时笑了起来。

公交车驶离工坊区时,林微言回头望去,看到沈知行还站在老槐树下挥手。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工坊的轮廓融为一体。她握紧手中的榫卯挂件,能感受到木材传来的微弱温度,仿佛那真的是一块会呼吸的木头。挂件的缝隙里还残留着一丝木屑,带着阳光和岁月的味道,让她想起沈修文说的那句话:“好手艺就像好木头,看着沉默,其实都在生长。“

车窗外,城市的高楼逐渐取代了老巷的青砖灰瓦。林微言翻开笔记本,在下午记录的榫卯结构图旁写下:传统与现代,或许不该是对立的两端,就像榫与卯,需要恰到好处的咬合,才能成就稳固的结构。她不知道沈家和工坊的未来会怎样,但握着那个温热的木挂件,心里充满了莫名的希望。

夜色渐浓时,林微言收到沈知行的短信:“爷爷说你的速写把刨子画活了。他还说,榫卯的精髓不是强硬的连接,而是温柔的契合。“她看着短信笑了,指尖在屏幕上回复:“就像我们整理资料时那样?“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她仿佛听到了遥远的工坊里,传来刨子沙沙的声响,那声音温柔而坚定,像在诉说一个关于传承与坚守的古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