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科幻小说 > 我和IT博士的探灵日记 > 第三十一章:副厂长的青睐与突如其来的考察任务
换源:


       自从我(再次)挽救了厂里的重大财产损失(可能还包括几个老师傅的性命)后,我在机械厂的地位可谓是水涨船高,直接跃升为陈副总工眼前的头号红人。

陈总工现在见了我,那脸笑得跟朵盛开的菊花似的,每一条皱纹都洋溢着“捡到宝了”的喜悦。他不仅把我转正提干一条龙服务办好,还开始把我带在身边,参加一些稍微有点级别的技术讨论会。

会上,那些工程师、老师傅们唾沫横飞地争论技术参数、工艺流程时,陈总工就会时不时cue我一下:“小沈啊,你对这个怎么看?有没有什么…嗯…直觉?”

我就在两位博士的疯狂提示下,故作深沉地沉吟片刻,然后抛出一些一针见血但听起来又有点玄乎的建议。比如:

“王工,您这个切削速度再降百分之五试试?我听着这材料哭得有点惨。”

“李工,冷却液浓度是不是有点高?工件都哆嗦了。”

“张工,这两个零件…八字不合,放一起肯定打架,得换个媒人…啊不是,换个连接件。”

一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但几次实践下来,发现按我这“玄学”调整后,效果往往出奇的好!于是,“沈工”的名声越来越响,甚至带上了点“神秘色彩”。有人私下传我得了什么高人指点,或者祖传的手艺。

对此,我一概以“天赋异禀,耳朵好使”搪塞过去。深藏功与名,闷声发大财,才是王道。

工资涨了,地位稳了,小红的零食危机也靠雷击木解决了(那木头能量真足,小红吸了之后整个人…整个鬼都容光焕发),我的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美滋滋。每天上班“听听”机器,下班带着小红溜达(别人看不见),偶尔还能去国营饭店改善伙食。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突如其来的任务,打破了我悠闲的(伪)技术员生活。

这天,陈总工把我叫到办公室,脸色异常严肃。

“小沈啊,有个紧急任务。”他递给我一份文件,“部里下了通知,要组织一个专家小组,去邻省的735厂考察学习他们新引进的德国生产线。厂里决定,派你和我一起去。”

我接过文件一看,头皮有点发麻。735厂?德国生产线?这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完全超出了我(和两位博士)的舒适区啊!我连那生产线长啥样都不知道,怎么“听”?

“陈厂长,这…这我行吗?我都没见过外国机器…”我试图挣扎一下。

“哎!要的就是你这股灵气!”陈总工一拍大腿,“那些外国机器是好,但娇气得很,动不动就闹毛病,他们自己的工程师都经常抓瞎。你耳朵灵,感觉准,说不定能发现一些他们发现不了的问题!这可是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为我们厂将来引进设备做准备!”

我心里疯狂呼叫外援:“古老头!罗冰块!德国生产线!搞不搞得定?”

【数据库中存在部分80年代德国工业设备资料,但不完整。需要现场扫描分析。】罗一鸣迅速回应,语气带着一丝…兴奋?

【德国货?嘿嘿,正好看看他们这年代水平咋样!佐佐别怕,有我们呢!大不了现场编…啊不是,现场分析!】古博士永远那么乐观。

看来是躲不过了。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是!陈厂长,我一定好好学习!”

“好!”陈总工很满意,“回去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就出发!坐火车去,得两天呢。”

出发前夜,我在宿舍里有点焦躁地收拾行李。主要是担心露馅。万一那德国机器太先进,两位博士也搞不定怎么办?

小红飘在我旁边,感受到我的不安,传递过来安慰的情绪,还试图帮我叠衣服(虽然她的手直接穿过去了)。

“没事,小红,”我摸摸她的…空气,“姐带你去见见世面,看看外国机器长啥样。”

第二天,我和陈总工,还有厂里另一个负责翻译的张工程师(大学毕业,会点德语),一起登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

火车哐哧哐哧,烟雾缭绕,人声嘈杂。陈总工和张工在讨论着技术问题,我则靠着车窗,看着外面飞速掠过的农田,心里七上八下。

【佐佐,放松。】罗一鸣的声音响起,【根据现有资料,那条生产线应是基于70年代末技术,并非不可理解。届时我会进行全方位扫描建模。】

【就是!就当公费旅游了!听说那边小吃不错!】古博士已经开始规划美食地图了。

经过两天漫长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735厂。

735厂果然气派,厂房崭新,那条德国生产线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巨大的机械臂、精密的传送带、复杂的控制柜…充满了工业美感,也散发着“我很贵别碰我”的高冷气息。

对方厂子的工程师带着我们参观,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骄傲,介绍着这台设备多么先进,效率多么高。

陈总工和张工听得连连点头,一脸羡慕。

而我,则悄悄让两位博士开始了工作。

【开始扫描…结构解析中…控制系统分析…】

【啧啧,这设计…有点意思,但也不是没毛病…你看这个液压缓冲,明显冗余过度了…】

参观到一半,经过一台正在运行的精密铣床时,我突然停下了脚步,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那机器运行得很平稳,噪音也在正常范围内。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它发出的某种高频声音有点…刺耳,让我隐藏在头发下的猫耳朵有点不舒服。

带队的工程师见我不走了,好奇地问:“沈工,有什么问题吗?”

陈总工也看向我,眼神里带着询问。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指着那台铣床说:“这台机器…主轴后面的那个辅助冷却风扇,轴承是不是有点问题了?听起来…声音不太对。”

那德国工程师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不可能!沈工。这是我们最新的设备,每天都有专人保养。而且,根本没什么异常声音啊。”

陈总工和张工也侧耳听了听,纷纷表示没听出什么。

德国工程师为了证明,甚至拿来听诊器一样的设备贴在机器上听了听,然后肯定地说:“一切正常。”

我顿时有点尴尬,难道是我感觉错了?还是中外机器叫声不一样?

【扫描确认:辅助冷却风扇轴承内部出现早期疲劳裂纹,目前人耳无法分辨,但高频震动异常。预计持续运行120小时后会出现明显噪音,200小时内可能卡死导致冷却失效,进而影响主轴精度。】罗一鸣给出了肯定答案。

我心里有底了,但看着对方自信的表情,也不好再坚持,只好说:“可能是我听错了,再观察观察吧。”

对方工程师笑了笑,没当回事,继续带队参观。

然而,三天后的中午,我们正在食堂吃饭,突然一个735厂的工程师慌慌张张地跑来找我们带队的那位德国专家(厂里请的外援),叽里呱啦一阵德语。

那位德国专家脸色一变,丢下餐盘就往外跑。

我们好奇地跟过去一看——正是那天那台精密铣床!此刻它发出了巨大的、不正常的轰鸣声,已经紧急停机了。拆开一看,果然是那个辅助冷却风扇的轴承碎了!因为冷却中断,主轴温度过高,精度也受到了影响!

所有人都傻眼了。

那位德国专家看着碎掉的轴承,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猛地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向我,用生硬的中文问:“沈…工?你三天前,是怎么知道的?”

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

陈总工激动得脸都红了。

我淡定地捋了捋并不存在的胡须(假装高深),微微一笑:“没什么,就是耳朵比较好使而已。”

深藏功与名。

姐的“人形故障检测仪”人设,算是彻底立住了,还走出了厂门,冲向了世界!

(第三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