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秦:始皇大大是我爹! > 第二十五章:造纸术初尝试
换源:


       生活条件的初步改善,像是一剂强心针,让天工苑这个小团队士气高涨。但赢昊很清楚,这些“小打小闹”远不足以支撑起“天工苑”的名头,更无法兑现他在始皇面前画下的“大饼”。是时候啃硬骨头了——首要目标,便是实现造纸术的突破。

对于造纸的基本流程,赢昊凭借穿越前的常识,有个大致的印象:无非是取材、沤制或蒸煮、捶捣、抄造、干燥这几个步骤。但“知道”和“会做”完全是两码事,具体的材料配比、工艺细节、火候掌控,对他这个理论派来说,是一片空白。

“没关系,科学探索嘛,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赢昊给自己打气,内心OS:“爱迪生发明电灯还失败了几千次呢,我这才哪到哪!”

他首先面临的是材料选择。记忆中,早期造纸多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富含植物纤维的东西。破布在宫里属于管制物资,不易大量获取,而且过于零碎。树皮和麻头相对容易些。咸阳宫苑林木众多,修剪下来的枝条树皮不难找,麻头也可以从负责织造的官署那里申请一些。

在鲁午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弄来了一批桑树皮、一些苎麻的麻头,还有少量作为对照的破布条。

第一步,处理纤维。赢昊记得需要把原料中的木质素、果胶等杂质去除,使纤维分离。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沤制(用水长时间浸泡发酵)或蒸煮(加碱液加速反应)。考虑到时间和效率,赢昊决定先试试蒸煮。

他指挥内侍们砌了一个简易的灶台,架上从少府领来的大陶釜。将捣碎的树皮、麻头分别放入不同的陶釜中,加入清水,然后便是关键一步——加入碱液。有了制作肥皂的经验,获取草木灰碱水已是轻车熟路。

“公子,加多少?”负责烧火的白芷看着赢昊端着一碗浓稠的碱水,问道。

“这个嘛……”赢昊挠了挠头,“先……先加一碗试试?”他完全是凭感觉。

鲁午在一旁默默看着,眉头微蹙,但没有出声。他习惯了依图纸或成熟工艺制作,对这种近乎“瞎蒙”的尝试方式感到有些不安。

大火烧开,陶釜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一股混合着草木灰和植物腐烂气息的古怪味道弥漫开来。煮了几个时辰后,赢昊觉得差不多了,让人熄火。

待温度降下来,他将煮烂的原料捞出,放在石臼里,让力气大的内侍用木杵反复捶打。这一步是为了让纤维进一步帚化,变得更细更软。

“公子,打成这样可以了吗?”内侍捶得手臂发酸,停下来问道。釜中的混合物已经成了黏糊糊的浆状。

赢昊看了看,觉得似乎还不够细腻,但又怕打得太狠纤维断了。“嗯……再打一会儿吧。”他又是一道模糊的指令。

终于,他认为可以进入最关键的一步——抄造。他让鲁午用细竹篾编了几个大小不一、缝隙或密或疏的筛网。将打好的纸浆稀释在水槽中,然后尝试用筛网去捞取一层均匀的浆液,滤掉水分,形成湿纸页。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第一次尝试,用的树皮浆,筛网缝隙似乎太疏,浆液漏得太快,根本形不成完整的纸膜,只得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纤维片。

“缝隙太大了!换密一点的!”赢昊下令。

第二次,换了更密的筛网,用的是麻头浆。这次浆液是留住了,但捞取时厚薄不均,有的地方一堆浆,有的地方透亮,而且因为浆料捶打得可能还不够烂,纤维粗糙,看起来就像一块疙疙瘩瘩的破布。

湿纸页被小心翼翼地转移到一块平板上,准备晾晒。

第三次,赢昊调整了浆料浓度,又尝试将树皮浆和麻头浆混合,希望能取长补短。结果捞出来的纸页倒是均匀了些,但在晾晒过程中,因为纤维结合不牢,干燥收缩不均匀,直接开裂成了好几块!

接下来几天,天工苑的后院里挂满了各种奇形怪状、质地各异的“纸”片。有的像干枯的落叶,一碰就碎;有的像粗糙的草席,根本没法书写;还有的因为碱放多了,颜色焦黄,强度甚至不如一张完整的树皮。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空气中弥漫着蒸煮植物和碱液的怪味,地上到处是水渍和纸浆残渣,整个天工苑看起来像个垃圾场。内侍们捶纸捶得胳膊肿痛,脸上也失去了最初的好奇和兴奋,只剩下麻木和疲惫。白芷看着那些废品,小脸皱成了一团。连一向沉稳的青禾,在记录一次次失败的参数时,笔下的字迹也透露出几分无奈。

鲁午终于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带着老匠人的审慎:“公子,此法……似乎颇不稳定。原料配比、火候时长、捶打力道,皆无定数,全凭运气。是否……应更稳妥些,先小规模试出确凿法度,再行扩大?”

赢昊看着满院的狼藉和失败品,也是一脸挫败。他抓起一块勉强成片但粗糙不堪的“纸”,用力一捏,立刻碎成了渣。内心OS疯狂吐槽:“一看就会,一干就废!古人到底是怎么琢磨出来的?这玩意儿比做肥皂难一百倍!理论物理学家搞应用工程,果然是个坑啊!”

但他不能放弃。造纸是打响天工苑名头的第一炮,也是后续许多计划(如推广教育、改善行政效率)的基础。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烦躁,对鲁午和众人说道:“鲁师傅说得对,我们不能这样蛮干。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告诉我们一种不行的方法。青禾,把每次的记录都整理好,我们对比一下,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碱放多了?还是蒸煮时间不够?或者是捶打和抄造的手法有问题?”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用更科学的方法来应对——控制变量,逐一排除。

“从明天起,我们固定用一种原料,比如先只用麻头。固定水量,然后只改变碱的用量和蒸煮时间,做一组对比试验。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赢昊定下了新的策略。

虽然前路依然迷茫,但至少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天工苑的造纸大业,在经历了一连串狼狈的失败后,暂时转向了更为艰苦和繁琐的、基于大量实验的探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