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四合院:签到成圣,众禽跪服! > 第5章 签到古方,一剂良方得真传!
换源:


       秋意渐浓,孙秀才书房里的墨香似乎也变得醇厚起来。

林卫国端坐于书案前,指尖拂过泛黄的经史子集,那些艰涩的古文义理,在他“神级悟性”的加持下,仿佛活了过来,化作一道道清泉,淌入心田。

短短数月,孙秀才书架上那些积了灰的藏书,已被他啃食殆尽。

有时,他无心间的一句见解,竟能点破孙秀才多年未曾勘破的关隘。

老秀才先是错愕,随即捋着胡须,眼中迸发出惊异的光彩,最终化为一声长叹,既有欣慰,又有几分“后生可畏”的自愧。

可这份教学相长的乐趣,近来却被一抹浓得化不开的愁云所笼罩。

林卫国敏锐地察觉到,先生的叹息声变多了。

那双总含着笑意的眼睛,如今布满了红丝,眉心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疙瘩。书房里,除了墨香,还多了一股挥之不去的苦涩药味。

“咳……咳咳……咳!”

后院里,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传来,那声音又细又弱,仿佛要将小小的胸腔撕裂。

每一下,都像一记重锤,敲在孙秀才的心上。

他的身子会不受控制地一颤。

林卫国放下了手中的书卷。

他知道,那是先生年仅五岁的孙女。

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让这个本该活泼可爱的孩子陷入了无尽的折磨。整日整夜的咳嗽,耗尽了她全部的精力,小脸日渐蜡黄,身子骨也愈发单薄,一双大眼睛里,满是病痛带来的惊恐与疲惫。

周边的郎中请了个遍,送来的汤药喝了一碗又一碗,苦涩的药汁灌下去,换来的却是更剧烈的呕吐和哭闹。

孩子瘦得脱了相,看得人心都揪了起来。

孙秀才的背,仿佛在这短短一月里,又驼了几分。

看着先生那被愁苦浸透的苍老侧脸,林卫国的心里也堵得难受。他迫切地想做点什么,却又无能为力。

也就在这时,那熟悉又亲切的机械提示音,毫无征兆地在他脑海中响起。

【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古法川贝枇杷膏”配方及材料一份!】

瞬间,一股庞大的信息流涌入脑海。

从枇杷叶的拣选,到川贝的研磨,再到冰糖的火候,每一个步骤,每一种材料的配比,都清晰无比地烙印在他的记忆深处,仿佛他已亲手熬制过千百遍。

林卫国的心脏猛地一跳。

这简直是天降甘霖!

他不动声色地告别了先生,回到自家院里。

趁着四下无人,他闪身进入厨房,心念一动,灶台上便凭空出现了一堆新鲜的枇杷叶、上好的川贝、土冰糖等材料。

他熟练地生火、洗叶、去核、研磨、入锅、慢熬……

每一个动作都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生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股清甜中带着微苦的药香,开始在小小的厨房里弥漫开来。那香气,闻之便觉心肺舒畅。

一个时辰后,锅中原本满满的材料,已化为一锅色泽深沉、质地粘稠的膏体,在火光下闪烁着琥珀般的光泽。

林卫国寻来一个干净的小瓷罐,小心地将药膏盛入其中,封好。

他捧着尚有余温的瓷罐,再次敲响了孙秀才家的院门。

“先生。”

孙秀才打开门,神情憔悴,看到林卫国时,才勉强挤出一丝笑意。

“卫国啊,这么晚了……”

“先生,这是学生从一本破旧医书上看到的偏方,专门治小儿久咳不愈。”

林卫国将瓷罐递了过去,语气沉稳而真诚。

“您不妨让师妹试一试。”

孙秀才看着那朴实无华的瓷罐,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已经被各路郎中折腾得心力交瘁,对所谓的“偏方”早已不抱任何希望。

可当他看到林卫国那清澈而坚定的眼神时,心中不知为何,竟生出了一丝微弱的希望。

是啊,连大夫都束手无策了,还怕一个偏方吗?

病急乱投医,便是此刻他最真实的心境。

“好……好,我试试。”

他接过瓷罐,颤抖着手打开,一股甘甜的清香扑鼻而来。

他用小勺舀了一点,送到了已经咳得有气无力的孙女嘴边。

出乎意料,那孩子闻到这股甜香,竟没有像往常一样抗拒,反而张开了小嘴。

膏体入口,甘甜润喉。

小孙女砸了砸嘴,竟没有哭闹,顺从地咽了下去。

奇迹,就在当晚发生了。

那折磨了她一个多月的剧烈咳嗽,竟真的大为减轻,后半夜,孩子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孙秀才守在床边,听着孙女那变得平缓绵长的呼吸声,激动得老泪纵横。

他连着给孙女喂了三日。

三日后,孩子的咳嗽声彻底消失,小脸上也恢复了血色,甚至能下地跑动,追着他要糖吃了。

痊癒了!

竟真的奇迹般地痊癒了!

孙秀才再次看向林卫国时,那眼神已经完全变了。

那不再是看一个聪慧的学生,而是像在看一个下凡的谪仙。他抓住林卫国的手,嘴唇哆嗦着,半天只说出几个字。

“文曲星……真是文曲星下凡啊!”

一剂偏方治好秀才孙女怪病的事,像长了翅膀,迅速在林家村传开。

村民们添油加醋,将林卫国说得神乎其神。

这天,一个挑着药箱、风尘仆仆的游方郎中路过村口,恰好将这桩奇闻听进了耳朵里。

郎中姓陈,名济生。

他表面上是个走街串串巷的赤脚医生,实则身份惊人——乃是一位隐于市井的八极拳宗师,更兼一手出神入化的正骨绝学。

陈济生一生阅人无数,听闻此事,立刻判断出那所谓的“偏方”绝不简单,而能拿出这偏方的孩童,更是让他顿起了浓厚的兴趣。

他寻到林卫国。

第一眼,陈济生心中便是一凛。

眼前的娃娃不过七八岁的年纪,身形尚未长开,但那双眼睛,却沉稳得不像话,幽深平静,仿佛一潭古井。其呼吸吐纳之间,绵长悠远,远超常人。

此子,绝非凡品!

陈济生按捺住心中的激动,没有立刻点明来意。

他从怀中摸出一本已经翻得卷了边的《伤寒杂病论》,布满老茧的手指在书页上随意一点。

他抬起眼,目光灼灼地盯着林卫国,用一种考校的口吻沉声问道:

“小娃娃,老夫问你,你可知‘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如何解?”

这问题一出,空气都仿佛凝滞了。

此症极为刁钻,涉及表里同病、寒热错杂,别说是一个孩童,就是那些在药铺里坐堂几十年的老郎中,也未必能立刻理清头绪,辨证明确。

这是纯粹的刁难,也是最直接的试探!

林卫国的脑海中,“大师级急救知识”与“神级悟性”两大天赋瞬间交织运转。

无数医理、病案、方剂如同星辰在识海中碰撞、排列、组合。

他几乎没有思考的停顿,清脆而自信的声音在安静的院子里响起:

“此乃柴胡桂枝汤之症。”

一言既出,陈济生的瞳孔骤然收缩!

林卫国却仿佛没有察觉,继续侃侃而谈,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

“病在太阳、少阳之间,太阳之邪未尽,传入少阳。故用桂枝汤解太阳之肌表,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枢机。二方合一,解肌发表,兼和少阳,此为正解。”

“若……”

他的话锋一转,竟主动开始延伸。

“若患者兼有口渴、心烦等里热之象,则去方中人参、甘草,加天花粉以生津清热。若呕不止,则加半夏、生姜以和胃降逆……”

他不仅精准地说出了病理与主方,更是举一反三,将数种可能的变症,以及加减化裁的应对之法,都说得头头是道,条理分明,逻辑严谨,仿佛一位浸淫此道数十年的杏林国手!

陈济生彻底听呆了。

他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考校,变为惊讶,再到震撼,最后化为狂喜!

“好!”

“好!”

“好!”

他连道三声好,猛地一拍大腿,抚掌大笑起来,笑声洪亮,震得屋檐下的尘土都簌簌而下。

“真是天纵奇才!天纵奇才啊!老夫游历半生,从未见过你这等医道天赋的娃娃!”

他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双眼放光地看着林卫国,那眼神,如同饿狼看到了绝世美味,又如痴情的剑客看到了旷世神兵!

陈济生上前一步,郑重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神情肃穆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随即,他对着林卫国,用一种不容置疑的郑重语气,一字一顿地说道:

“老夫陈济生,愿收你为关门弟子,将我这一身的医武真传,尽数传授于你!你,可愿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