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6年,当彼得修士所率领的贫民十字军被罗姆苏丹国的塞尔柱突厥人消灭在伊兹尼克湾之后,整个欧罗巴能够真正担当得起率领大军武装朝圣的重任的人,似乎只有三个,他们分别是:英格兰国王威廉二世①,法兰西国王腓力一世②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海因里希四世③。
但是威廉二世忙着处理国内外的叛乱而无暇出兵;腓力二世则是以肥胖为由与荷兰伯爵的女儿伯莎离婚,与安茹伯爵富尔克四世的妻子再婚而被乌尔班二世愤而开除教藉;然而海因里希四世呢?与梵蒂冈教廷的叙任权之争便是他引起的,带兵围攻罗马,拥立伪教皇克雷芒三世,再加上1092年他的长子康拉德还曾经在手下贵族的怂恿下爆发了叛乱,但是失败了,紧接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幼子海因里希再次发动叛乱并将海因里希四世赶下了皇位,自封为海因里希五世,很明显一个皇位都摇摇欲坠的人是无法组织一场大规模远距离的武装朝圣的。
但是除了这三位国王之外,欧罗巴众多的公爵和伯爵加入到了这支庞大的基督教军队。其中就有:布拉班特的王子,布洛涅伯爵之子,下洛林公爵,布永的戈弗雷④。
戈弗雷手下聚集了超过八万步兵与一万多骑兵,在克莱蒙会议的八个月后,他带领着军队踏上了征程,跟随着戈弗雷的还有:布洛涅的尤斯塔斯三世,戈弗雷的兄弟鲍德温,以及戈弗雷的表亲布尔的鲍德温。
这支队伍中还包括有弗兰德伯爵罗贝尔二世,埃诺伯爵鲍德温二世,那幕尔的约翰,格雷伯爵瓦尔纳等一众大小贵族,他们决定取道贫民十字军的路线,经由保加利亚和匈牙利进入东罗马帝国。
在法国,瓦尔蒙多(一译韦芒杜尔)伯爵于格集结了自己的军队;同时征服者威廉的长子,英格兰国王“红发”威廉二世的兄长,诺曼底公爵“短腿”罗贝尔率领自己的军队向东出发(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维持自己的舰队,他不得不将诺曼底公国抵押给了自己的弟弟)。还有统帅着弗拉芒人的弗兰德的罗贝尔伯爵,他是“卷发”罗贝尔的儿子。布卢瓦和沙特尔的伯爵斯蒂芬也率领着自己手下的贵族与军队加入了法兰西的十字军。
在法国的南部,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已经时年55岁的圣吉莱和图卢兹伯爵雷蒙德,而他的身边则是被教皇乌尔班二世所任命的十字军东征的教皇特使和精神领袖的埃德玛尔主教。这两个人根据历史记载是亲密的朋友。雷蒙德的行军路线与布永的戈弗雷不同,雷蒙德率领十万大军打算经由意大利北部前往克罗地亚,穿过阿尔卑斯山,伦巴第,弗里尤,随后穿越达尔马提亚,经过杜拉齐翁之后到达君士坦丁堡。
于格等人所率领的法兰西和比利时的十字军浩浩荡荡的经过了意大利的境内,打算由意大利南部某个港口前往东罗马帝国。但是此时,在阿普利亚公国⑤,塔兰托亲王,罗贝尔·吉斯卡尔之子:博希蒙德正在与自己的叔叔西西里伯爵罗杰一起攻打阿马尔菲,与前面提到的几位只是单纯的想要武装朝圣的宗教虔诚者们不同,博希蒙德想要的是财富和对希腊统治者,也就是阿莱克修斯·科穆宁一世的复仇或者叫做蹂躏,于是他把叔叔独自一人扔在了阿马尔菲的城墙下,带着自己的兄弟坦克雷德返回了塔兰托,随后迅速招兵买马跟上了瓦尔蒙多伯爵于格他们的步伐。
博希蒙德的军队中,有萨莱诺王子理查德和他的兄弟拉努夫等阿普利亚、卡拉布里亚和西西里的贵族们。博希蒙德手下的军队拥有一万骑兵和两万步兵,他们有塔兰托周围的港口登船经由亚得里亚海前往东罗马帝国。
截止到博希蒙德的十字军出发,这支欧罗巴十字军的总人数已经接近了三十万人,他们比起之前的贫民十字军不管是在装备,规模,还是人员组成上都硬生生的像是拉出了代与代之间的差距。这支十字军由各路强大的公侯领导,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基督的旗帜下凝聚在一起,但是问题同样也是出在这里。
于格在罗马获得了乌尔班二世赠与的圣彼得旗帜后,同时因为自己是卡佩王家的一员,于格自封为整个十字军的领导者,同时给东罗马帝国皇帝阿莱克修斯去信,要求按照国王的待遇为自己准备欢迎宴会。
然而另一边,塔兰托亲王博希蒙德的在自己的十字军联军中充当了布道者的角色,获得了许多贵族以及士兵的爱戴,于是博希蒙德也为自己加封为十字军的领导者,但是与于格不同的是,他并未将这件事声张,因为他想要带着自己的十字军安然无恙的穿过东罗马帝国,就不能引起阿莱克修斯和东罗马帝国边防军的警觉。
为了与之前的贫民十字军所区分开,我在下文称他们为“贵族十字军”。
贵族十字军兵分三路,他们与彼得修士和沃尔特·萨桑瓦尔一样,约定在君士坦丁堡会和后再进入小亚细亚,随后南下直取耶路撒冷。
就这样,万军之耶和华的羔羊们,基督众子,贵族十字军,开启了一个真正的,波澜壮阔,富有英雄气概的史诗。
注
①威廉二世(英语:William II,1056年至1060年之间-1100年8月2日),诺曼王朝的第二位英格兰国王(1087年9月9日-1100年8月2日在位)。号称“红发”及“红脸威廉”,或许是因为他的红脸颊外貌。他是征服者威廉的次子。其势力也覆盖诺曼底,以及在苏格兰也具有影响力。1092年攻占苏格兰边界城镇卡莱尔和坎布里亚,并于1093年11月13日的阿尔维克战役中战胜苏格兰国王父子。但他在扩大威尔士的控制上表现并不是很成功。虽然威廉是个具有战斗力的军人,但是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威廉本人的性格似乎很暴躁。他以凶悍和暴烈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终身未娶也没有私生子。威廉最宠幸的是兰道夫·福莱蒙巴德,1099年威廉任命其为达勒姆主教。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政治需要,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重要的封建封邑。1100年8月2日,威廉二世在狩猎途中驾崩。
②腓力一世Philippe Ier(1052年5月23日~1108年7月29日)。腓力一世为法国国王亨利一世之子,他的母亲为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一世·弗拉基米罗维奇的女儿——基辅的安娜。他的名字腓力(源于希腊语的名字Φίλιππος,意为“爱马者”)在当时的西欧是相当少见的,由他的母亲所起。
1059年5月,七岁的腓力在兰斯被加冕为法兰克人的国王,当时他的父亲亨利一世还在世。在前王未去世前即为王储加冕,是卡佩王朝初期的常见做法,以确保王位不失。在1060年亨利去世后,腓力一世的母亲安娜作为摄政统治西法兰克直到1066年;她的共同摄政者是佛兰德伯爵博杜安五世,后者是腓力一世的叔叔。
腓力一世先娶荷兰伯爵的女儿伯莎为妻,生了其皇位继承人长子路易六世及另外二男一女。1092年,腓力一世以妻子肥胖为由离婚再与封臣安茹伯爵富尔克四世的妻子结婚而被教廷进行绝罚,遂出教门。最后到1104年教廷才承认其婚姻合法性,并恢复其教籍。
腓力一世的统治充斥着与法国诸侯无休无止的战争。1077年,他与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缔结和约,使后者放弃了进攻布列塔尼的计划。1082年,腓力一世把他的统治扩展到韦克辛;1100年他又控制了布尔日。
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法国虽然参加,但腓力一世因与教宗乌尔班二世不和,所以个人并不支持。教皇亦不准腓力一世参加十字军东征,更在会议中肯定对腓力一世的绝罚。
腓力一世于1108年7月29去世于默伦。他被安葬于圣-贝诺瓦-瑟尔-卢瓦雷修道院。
③海因里希四世(德语:Heinrich IV,1050年11月11日—1106年8月7日)或译亨利四世,法兰克尼亚王朝的第三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056年10月5日—1105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084年—1106年8月7日在位)。他也是德意志的巴伐利亚公爵(称海因里希八世,1055年起)。亨利四世在他的统治末期(1103年)曾首次颁布“上帝和平”,禁止诸侯私战。他不是这个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但却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位。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之间围绕主教叙任权展开的激烈的叙任权斗争,一直是历史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④关于下洛林公爵,布永的戈弗雷,我在查阅了众多史料之后可以很肯定的说他并非米肖在《十字军东征简史》中所写的正义勇敢,也不是在安娜·科穆宁的《阿莱克修斯传》中所说的那样像是疯子一样的保持着的对宗教的狂热。因为在众多历史中,戈弗雷的行为截然不同,在此我简述其中两个我认为比较靠谱的,但是却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因为戈弗雷出生于法国,意外的继承了他的舅舅的下洛林公爵之位,海因里希四世并不信任他,于是名义上他是下洛林公爵,但是实际统治领地却只有阿登和布永一带,这个时候为了赢得海因里希四世的信任,戈弗雷积极地参加了叙任权之争,并且在海因里希四世要拥立伪教皇克雷芒三世的时候一马当先的进攻罗马,进而攻进了罗马推翻了时任教皇的格里高利七世。
二、前提相似,但是海因里希四世给予了戈弗雷所有合法的土地,也就是整个下洛林地区确实全部归戈弗雷统治,但是在格里高利七世与海因里希四世的战争之中,戈弗雷却效忠于格里高利七世,在反对伪教皇的克雷芒三世的战争中表现骁勇善战,但是却因为手下的朋党渎圣而自愿与他一起前往东方忏悔。
⑤阿普利亚公国,普利亚(官方意大利语:Puglia,又称阿普利亚)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大区,东邻亚得里亚海,东南面临爱奥尼亚海,南面则邻近奥特朗托海峡及塔兰托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