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的手指在鼠标上轻轻一敲,主控台的监控面板刷新出最新数据流。五台设备运行稳定,收益曲线平滑上升,脚本调度模块未出现任何异常报错。他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凌晨三点十七分,正是昨日触发“乡村创作者助力计划”的关键节点。
“D-02刚接到了浮窗。”计算机系同学低声说,手指迅速调出任务详情截图,“奖励五百元,前置条件匹配成功。”
陈小胖凑过去看了一眼,咧嘴笑了:“连着两天都中,这不是运气,是咱们把门摸透了。”
林凡没笑,只是点了点头。他知道,真正的考验不在技术,而在人心。
三天前提交的日志测试结果已经核实完毕。隔壁宿舍那位同学用了整整四十三分钟,逐条标注出所有“发布失败”和“流程中断”的时间节点,甚至在备注栏里写下了每一条异常前后的行为推测。没有遗漏,也没有敷衍。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追问系统原理,也没在操作过程中擅自修改任何设置。
信任,是从克制开始的。
林凡打开共享文档,新建一页,标题命名为《团队职责分工》。光标闪烁了几秒,他开始输入:
**林凡:策略统筹、规则分析、对外联络;**
**陈小胖:账号管理、日常执行、任务调度;**
**计算机系同学:系统维护、安全防护、脚本优化。**
文档权限设为三人可见,保存后同步推送到各自终端。
“从今天起,你不是外援。”林凡看向计算机系同学,“你是核心成员。”
那人抬眼,眼神里有一瞬的停顿,随即点头:“我明白。”
没有多余的寒暄,也没有情绪化的表态。他们都知道,这份关系建立在严密的流程之上,而不是口头承诺。
陈小胖翻出一张草稿纸,开始列清单:“第一批子账号矩阵得尽快上线,至少再配十部备用机。充电架要重新排布,不然负载太高容易跳闸。”
“先别急。”林凡打断他,“我们现在有三件事必须做完,才能扩量。”
他调出一份空白文档,命名为《操作守则V1.0》,开始口述:
“第一,每日每账号上线时长控制在六小时内,分三次完成,避免行为集中;第二,任务类型必须混合配置,常规发布、点赞浏览、限时挑战的比例按七比二比一执行;第三,一旦发现账号被限流或奖励异常,立即暂停该设备所有操作,上报原因。”
计算机系同学一边听一边补充:“我还加一条——所有日志自动脱敏,IP、设备型号、地理位置信息全部屏蔽后再归档,防止意外泄露。”
“对。”林凡点头,“我们走的是合规边缘,但不能越界。”
陈小胖忽然想起什么:“那如果以后招人,怎么保证他们也照做?”
“培训。”林凡说,“你负责带人。模拟流程、错误示范、应急处理,全做成标准课件。谁想加入,先考过基础操作测试。”
“还得有个签字确认。”计算机系同学提醒,“虽然在学校,但涉及收益分配,最好留个书面记录,哪怕只是电子确认书。”
林凡沉吟片刻:“可以。就说是我们内部的‘协作协议’,自愿参与,责任自负。”
三人沉默了一瞬,气氛微妙地凝实了几分。这不是玩游戏了,而是真正开始搭建一个运转体系。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两声轻敲。
林凡抬眼看向门口,陈小胖立刻起身去开门。走廊灯光照进来,映出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辅导员王老师。
“你们这宿舍……晚上一直亮着灯?”王老师站在门口,目光扫过桌上整齐排列的手机支架和数据线,“听说你们最近用好多设备联网做事?有人反映,怕是搞刷单。”
空气微微一紧。
林凡站起身,语气平静:“老师,您进来坐吧。”
他没有遮掩,直接打开了主控台的显示屏,页面停留在平台官方活动规则说明上。
“我们做的,全都在平台允许范围内。”他指着屏幕,“看视频、点赞、发布内容,这些都是用户正常行为。平台为了推广,设置了奖励机制,我们只是效率高一点。”
王老师皱眉:“效率高到一天赚几千?”
“不是每天。”林凡如实回答,“是有特定任务的时候才高。比如凌晨两点到四点,系统会推送隐藏活动,完成一次奖励五百。我们研究清楚了触发条件,所以能稳定接到。”
他说完,切到后台记录,展示过去七十二小时的任务完成列表和收益明细,每一笔都有来源标注。
王老师看得仔细,眉头慢慢松开。
“你们有没有改程序?用外挂?”
“没有。”林凡摇头,“我们只是优化操作节奏,让动作更符合平台推荐逻辑。就像别人跑步靠本能,我们看了训练手册,知道什么时候加速最省力。”
陈小胖接过话:“我们还写了《操作守则》,规定了每个人干什么、怎么干、出了问题怎么办。您要是不放心,可以看看。”
他把文档调出来递过去。
王老师翻了几页,神情逐渐缓和:“你们……还挺认真。”
“我们也不想惹麻烦。”林凡看着他,“但如果因为做得好就被当成违规,那以后谁还敢用心做事?”
王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我可以不管,但你们得答应我两件事。”
“您说。”
“第一,别拉太多人进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别让他们耽误学业;第二,真要继续做,去学院备案,挂个‘数字实践项目’的名头,至少有个说法。”
“可以。”林凡毫不犹豫地答应,“明天我就去提交申请。”
王老师点点头,临走前又回头看了眼那些静静运转的设备:“别太晚睡,身体要紧。”
门关上后,宿舍恢复安静。
“他还挺通情达理。”陈小胖松了口气。
“有些人不怕你赚钱。”林凡坐回椅子,“就怕你赚得不清不楚。”
计算机系同学已经重新投入调试,正在修改脚本的远程托管模块。他将配置文件拆解成独立参数包,未来只需导入即可自动适配新设备,无需手动重写代码。
“下周试点校外托管,我打算先拿我自己家里的旧手机试。”他说,“放在不同WiFi环境下,看看调度延迟会不会影响任务命中率。”
“行。”林凡应道,“但第一批只放两台,观察三天数据再决定是否扩大。”
陈小胖则打开购物软件,对比几款二手安卓机的价格。“得挑电池耐用的,不然充几次就鼓包。还有,最好买同一型号,系统兼容性好调。”
三人各忙各的,键盘敲击声、屏幕刷新声、设备风扇低鸣交织在一起。没有人再提“风险”两个字,因为他们已经把风险拆解成了一个个可控制的环节。
林凡的目光落在主控台左侧的小白板上,上面写着三条粗体字:
**1.流程标准化**
**2.团队制度化**
**3.扩张有序化**
这是他们今晚定下的三大目标。
他伸手拿起记号笔,在最后一条后面添上一句:“——从十台设备起步,两周内完成第一轮复制。”
放下笔时,他的手指无意间碰到了D-05的数据线接口。那一瞬间,监控面板上的某个数值轻微跳动了一下——任务响应时间从平均1.8秒短暂升至2.3秒,持续不到三秒又恢复正常。
林凡盯着那个波动看了两秒,没说话。
“怎么了?”陈小胖察觉到他的停顿。
“没事。”林凡收回视线,“可能是网络抖了一下。”
他没有告诉他们,这个波动出现在脚本决策树的分支判断节点上。理论上,这种级别的延迟不会影响结果,但……它不该存在。
计算机系同学仍在专注调试远程模块,陈小胖继续核对采购清单。房间里的一切看起来都井然有序,像一支磨合完毕的队伍,正准备踏上新的征程。
林凡默默打开本地日志备份,将刚才那段异常记录单独标记,命名为【待查_响应延迟_064】。
他关闭窗口,重新盯住实时状态面板。五台设备依旧平稳运行,收益数字缓缓攀升。
下一秒,D-03的屏幕突然闪烁了一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