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巷的晨光刚把糖糕摊的油桶染成金红色,张婶就炸好了第一锅糖糕——今天的糖糕格外特别,每个糖糕的豆沙馅里都混了点槐花粉,是她昨天跟苏晓冉奶奶学的法子,说能让糖糕带点老槐树的清香气。刚把糖糕摆上摊,就看到诸葛青背着个布包走过来,布包里鼓鼓囊囊的,装着剪好的硬纸板和红绳。
“张婶,早啊!”诸葛青笑着递过一张手绘海报,上面用马克笔写着“武侯巷邻里手作日”,旁边画着槐树叶、罗盘和糖糕的简笔画,“今天民俗角搞手作日,邀请大家一起做手工,您要不要来教大家炸糖糕?孩子们肯定喜欢。”
张婶擦了擦手上的油,接过海报,眼睛一下子亮了:“好啊!我这就把糖糕摊挪到民俗角旁边,正好教大家调豆沙馅、揉面团,让城里来的人也学学咱们巷子里的手艺!”
正说着,苏晓冉拎着个竹篮跑过来,篮子里装着刚采的新鲜槐树叶和剪好的红纸:“诸葛青哥!我爷爷说槐树叶能做书签,我带了材料,今天教大家做‘槐叶书签’,还能在上面写祝福话,送给朋友!”
赵磊也抱着个大纸箱跟过来,里面装着做罗盘的材料——硬纸板、马克笔、铜丝,还有他和修鞋大爷一起磨好的小木片:“我跟修鞋大爷说好了,今天他来教大家用铜丝缠罗盘指针,我教大家画刻度,保证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小罗盘!”
巷子里的邻居很快都知道了手作日的事,卖糖葫芦的李大爷搬来几张小桌子,摆在民俗角旁边;馄饨店的刘叔扛来个煤气罐和小锅,说要给大家煮槐树叶水,喝了解腻;老陈爷爷则从书店里抱来一摞旧书,里面夹着他珍藏的老书签,说要给大家当参考;朱锁锁也早早来了,手里拿着她昨天整理旧书时发现的空白书签纸,说要帮大家写毛笔字祝福。
九点刚过,民俗角就热闹起来——孩子们围着赵磊的材料桌,吵着要做罗盘;大人则聚在张婶的糖糕摊前,看她演示怎么揉面团;老陈爷爷坐在小桌子旁,给大家讲旧书签的故事;苏晓冉蹲在槐树叶堆旁,教孩子们怎么把树叶压平、过塑;朱锁锁则坐在旁边,手里握着毛笔,帮不会写字的孩子在书签上写“平安”“快乐”的字样。
“张婶,这面团要揉到什么程度啊?”一个穿连衣裙的年轻妈妈问道,手里的面团还沾着面粉,揉得歪歪扭扭。
张婶笑着接过面团,演示给她看:“要揉到表面光滑,不沾手,就像这样——你加点槐花粉,揉出来的面团带点绿色,炸出来的糖糕也好看,孩子们更喜欢吃。”她一边说,一边往面团里加了点槐花粉,揉了几下,原本雪白的面团就变成了淡淡的绿色,还带着点清香。
年轻妈妈跟着学,虽然揉的面团还是有点沾手,却笑得格外开心:“我从来没自己做过糖糕,没想到这么有意思,回家我也给我家孩子做,让他尝尝妈妈的手艺。”
另一边,赵磊正教一个小男孩缠罗盘指针——小男孩的手有点小,铜丝总缠不紧,急得鼻尖都冒了汗。修鞋大爷蹲过来,从工具箱里掏出个小镊子,帮小男孩把铜丝固定好:“别急,慢慢来,像这样用镊子夹着,一圈圈缠,力道要匀,不然指针会歪。”
小男孩跟着大爷的动作,慢慢缠好指针,举着罗盘模型,兴奋地跑到诸葛青面前:“诸葛青哥哥!你看我做的罗盘!能认方向吗?”
诸葛青接过模型,笑着帮他调整了一下指针:“能认!你看,指针指向北方,跟真罗盘一样——你带着它,以后在巷子里玩,就不会迷路了。”
苏晓冉这边也很热闹,孩子们把压平的槐树叶放在书签纸上,用彩笔在旁边画小花、小草,朱锁锁则帮他们在书签上写祝福话。一个小女孩拿着做好的书签,跑到张婶面前:“张奶奶!你看我的书签,上面写着‘祝张奶奶的糖糕越来越好卖’,送给你!”
张婶接过书签,眼眶一下子红了,赶紧从摊子里拿了块刚炸好的糖糕递给小女孩:“谢谢宝贝,奶奶的糖糕以后给你留一块,热乎的!”
老陈爷爷坐在旁边,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手里拿着本旧书,嘴角一直带着笑。诸葛青走过去,递给爷爷一杯槐树叶水:“爷爷,您看大家多开心,这就是咱们办手作日的意义,互相教手艺,互相送祝福,比什么都强。”
老陈爷爷点点头,喝了口槐树叶水,清清爽爽的:“是啊,以前在码头,船工们也总一起做手工,你帮我补渔网,我帮你修船桨,日子过得热热闹闹的——现在巷子里这样,跟那时候一样,心里踏实。”
中午,大家把做好的手工摆在民俗角的木板上——五颜六色的槐叶书签、歪歪扭扭的小罗盘、带着槐花香的糖糕,摆了满满一桌子,像个小小的展览会。张婶炸了一大锅糖糕,分给每个人,刘叔也煮了馄饨,大家围在一起,吃着糖糕,喝着馄饨汤,聊着上午做手工的趣事,笑声在巷子里回荡。
“我以前总觉得民俗是老古董,没想到这么有意思,”那个年轻妈妈笑着说,手里还拿着她做的糖糕,“以后我每个周末都来,跟张婶学做糖糕,跟苏晓冉学剪纸,让我家孩子也多接触接触这些老手艺。”
“我也是!”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说道,手里拿着他做的罗盘模型,“我在城里上班,平时很少接触这些,今天做了个罗盘,觉得特别有意义,回家我要把它放在书桌上,提醒自己别忘了老祖宗的智慧。”
朱锁锁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暖。她手里拿着一个小女孩送她的槐叶书签,上面写着“祝锁锁姐姐天天开心”,字歪歪扭扭的,却格外真诚。她想,这就是互相快乐的事吧——她帮孩子们写祝福,孩子们给她送书签;张婶教大家做糖糕,大家喜欢她的手艺;赵磊教大家做罗盘,大家认可他的耐心。每个人都付出一点,就能收获满满的快乐。
下午,手作日快结束时,大家一起在民俗角的木板上贴了张“快乐清单”,上面写着每个人今天的快乐事:
张婶:教大家做糖糕,收到小朋友的书签,快乐!
赵磊:教大家做罗盘,看到大家的模型,快乐!
苏晓冉:教大家做槐叶书签,闻到槐花香,快乐!
老陈爷爷:看大家热闹,喝到槐树叶水,快乐!
朱锁锁:帮小朋友写祝福,收到小朋友的礼物,快乐!
年轻妈妈:学会做糖糕,给孩子带礼物,快乐!
小男孩:做好罗盘,能认方向,快乐!
诸葛青看着清单上密密麻麻的字,心里满是感动。他知道,这些简单的快乐,比任何珍贵的礼物都重要——民俗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是邻里间互相传递的温暖,是每个人动手参与的热情,是大家一起分享的喜悦。
夕阳西下,大家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孩子们还舍不得走,拉着赵磊的手,说下次还要做手工;年轻妈妈跟张婶约好下次学做豆沙馅;朱锁锁则把收到的槐叶书签小心地夹进老陈爷爷给她的《龙城民俗故事》里,当作纪念。
诸葛青走在最后,看着民俗角的木板上贴满的手工和快乐清单,夕阳把它们染成了暖黄色。他掏出手机,给周明发了张照片,配文:“武侯巷的手作日很成功,大家互相教手艺,互相送快乐,这就是最好的民俗传承。”
周明很快回复:“太好了!下次博物馆的民俗展,一定要把大家做的手工放进去,让更多人看到这种邻里间的温暖,看到民俗最本真的样子。”
晚风拂过老槐树,叶子沙沙响,像是在为今天的快乐鼓掌。诸葛青站在巷口,看着大家的背影,心里满是踏实——在武侯巷,没有昂贵的礼物,没有复杂的算计,只有简单的手作,真诚的分享,和互相传递的快乐。而这些,就是民俗传承最珍贵的东西,是邻里情最温暖的模样,会一直陪着这条巷子,陪着巷子里的人,走过一年又一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