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浩瀚无垠,数以亿万的星系团,像极了宇宙的细胞,在某个未知的角落,室女座星系团的边缘角落里,银河系就在其中,从一端到另一端,十万光年也未必能贯穿银河系,银河系边缘不起眼的角落,如尘埃大小的太阳系,是地球人类的家,在太阳系某个角落里,停泊着一艘太空母舰,长约二十几公里,其形状如同压扁的雪茄烟。
母舰的尾部略宽,是母舰的动力区,三百三十台暗物质发动机以矩阵式排列,充满机械力量与工业美学的震撼,每台暗物质发动机尾喷口直径都有十五米,启动时,外环喷幽紫脉冲成能量茧,中环射出曲率波,缠绕内环暗物质将引力场压缩成“空间尾流”。
发动机的尾部并不喷射火焰,远处看那是喷吐出的折叠时空,在后方空间扭曲成十几公里光瀑。
暗黑色的金属外壳仿佛能吸收所有的光,母舰的头部仿佛被压扁的六边形,头部中间是凹孔形状,内部内两侧挂载“光导反物质波”镜筒,母舰前进时,反物质光波照射前方障碍,一切物质会被强制破碎成原子,无论钢铁还是岩石,在反物质的作用下,都化作一团星云薄雾,母舰外壳释放的暗物质,高速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暗能量爆,形同母舰的保护气罩,撕裂太空一般拨开星云粉尘。
进入母舰内部,位于母舰头部上方凸起部位,几个开阳星人类在母舰控制室,人均身高不足一米四,大大的脑袋上还顶着一个肉嘟嘟的天线,天线的远端,不是尖尖的,而是有一个形似无花果的小肉球,走动的时候还会荡来荡去,脸部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眼睛结构类似蜻蜓的眼睛,其内部密密麻麻的复眼下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小翘鼻,虽然没有鼻梁,却没什么违和感,嘴形跟猴子差不多,整张脸看上去,好似一副不开心的样子。
母舰主控制室内,位于门口的位置,有一个明显是后加装的休眠舱,里面躺着一个外星人首领,正是这艘母舰的舰长,很明显这个外星人在休眠舱处于休眠中。
如果是地球人类的休眠舱,那里面的人就只能是睡眠状态了,但是他们不一样,虽然身体在休眠中,意识确是可以休眠与清醒之间自由转换,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脑电波对其他的同类进行交流。
开阳星人头顶的天线,可以通过微波和其他同类进行沟通,有了这个功能,就等于有了一个群体的沟通平台,每个同类的思想都被所有同类知晓,早在几百乃至上千万年的进化之路,由于星球生物过于凶猛,出显智慧的他们长期处于穴居的弱势群体,这让他们进化趋向于脑电波交流,其优势在于,几千公里内能感知到同类,只要在范围之内,都能进行沟通。
长期穴居在地下洞窟,道路四通八达,配合微电波的感知,不会迷失方面,寻求同类的帮助也是很容易的,尤其重要的是,开阳星球生存着其他凶猛的动物也都是有着微弱的脑电波,开阳星人的脑电波能感知到其他生物的存在,从而躲避危险。
虽然开阳星人进化出了独特的脑电微波交流能力,能像鱼群般形成“群体意识共振”,但这一优势却成了文明发展的枷锁。长期穴居生活中,活跃的个体思想会向同类传递混乱信号,甚至引发群体排斥,就像地球人类的工作群,不能胡乱的发送无用的垃圾信息一样,无用的混乱信息会导致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因此,他们的大脑多数时间处于“静默空窗期”。幻想、恐惧、野心、好奇心等驱动探索的脑活动被本能所压制。
缺乏个体思想的碰撞与非理性冲动,开阳星人对科学研究的能力极度匮乏。数百万年来,他们的种族发展到了农耕时代后,科技方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若没有外界干预,或许会沿着一条完全独立却缓慢的路径走向另一种进化模式。
地球人类没有利用脑电微波相互交流的功能,所以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立且十分活跃的,也不可能像海里的鱼一样,拥有群游的效应,所以地球人类的科技发展是充满偶然性,随机性的,例如今天你琢磨出个电池,明天他琢磨出个灯泡,久而久之,各种没什么大用的研究,撮合到一起,才演变出一条科技链上的坦途大道,直到地球人类的造访,彻底改写了开阳星人类的进化轨迹。
农耕初期的开阳星人,在得到地球人类的大批物资,经过长达十几万年的研究与应用,这批物资给开阳星人的科技树,强行扳到了地球人类的初步进入智能时代的科技水平。有了这些基础的科技水平,才有了开阳星人类驾驶地球制造的太空母舰,顺着来时的宇宙坐标,一路摸到了地球老巢,如今更是看着地球人类的科技发展中,学去了很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被源源不断的输送回开阳星。
太空母舰里的开阳星人类,经历过二十多次地球人类的发展史,在长达六十万年岁月里,每每地球人类到科技发展爆发期,都需要两个主要因素,第一,世界大战过后的修养期,人口暴增,科技突飞猛进。
若是战争持续不断,各附属小国相继灭绝,剩余几大国的冷战时期,这个时间段的科技发展就两种可能,一是各大国互相角力,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另一个可能就是就是几大国开战,导致没有能力继续发展科技,这将是一个持久的恶性循环。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