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实验室里,只有仪器运行的低沉嗡鸣和高性能服务器散热风扇的轻微嘶响。
巨大的环形会议桌上,投影仪将一份名为《“星火”宽温域超高功率电池系统工程化实施方案》的草案清晰地投射在幕布上。
楚尧站在幕布前,手持激光笔,眼神锐利如炬。
台下坐着苏晚晴、刘建明教授、沈忆寒、陈昊,以及几位从相关院所抽调来的、签署了最高级别保密协议的电池工程与材料学专家。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幕布和楚尧身上,气氛严肃而专注。
“各位,数据大家都已经看过。”
楚尧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寂静的会议室中。
“‘星火一号’验证了FEET技术的巨大潜力。但实验室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现在要面对的,是如何将这项技术,从烧杯和试片,推向生产线,装备到需要它的平台上去。”
激光笔的红点落在草案的“核心目标”一栏。
“我们的第一阶段工程化目标,是在六个月内,建立一条年产不低于十万支标准21700圆柱电芯的示范生产线。产品核心指标……”
楚尧顿了顿,语气加重。
“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以上,支持10C持续放电及5C快速充电,循环寿命超过2000次(容量保持率90%),且工作温度范围扩展至零下四十度至零上八十度!”
此言一出,台下几位资深工程师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些指标,任何单一项达到都是重大突破,而楚尧提出的是一揽子全面超越现有顶级商用电池数倍的性能!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忍不住推了推眼镜,谨慎地开口:“楚工,恕我直言,您实验室样品的性能我们叹为观止。但工程化放大,会面临无数实验室里遇不到的问题。均匀性、一致性、良品率、成本控制……尤其是您这种……特殊的处理工艺,如何实现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的连续化生产?这是最大的瓶颈。”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
FEET技术的核心在于那台脉冲场处理装置,实验室里可以对单个电芯进行精细处理,但放到生产线上,如何让成千上万个电芯以完全一致的参数接受“点化”,确保每一支都拥有“星火一号”的品质?
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楚尧似乎早有预料,他切换了PPT,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复杂的三维设计草图。
“问得好。这正是方案要解决的关键。”
激光笔指向草图的核心部分——一个设计精巧的、如同隧道般的连续处理腔体。
“我们不需要对单个电芯逐一处理。我的设想是,构建一条‘场效应连续处理线’。电芯在完成常规的卷绕、注液、封口等前道工序后,以恒定速度通过这个特殊腔体。”
“腔体内,会布设多组经过精确校准和反馈控制的脉冲场发生阵列。这些阵列会产生一个均匀、稳定、且强度可调的复合能量场。电芯在穿过场区的短短几秒钟内,其内部的电极材料就会完成微观结构的重构。”
楚尧详细解释了场的分布控制、能量耦合方式、在线监测与反馈系统等关键设计思路。
这些想法天马行空,却又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对场效应的深刻理解之上,听得几位工程师时而皱眉沉思,时而眼神发亮。
“这……这需要极其精密的电磁场设计和控制技术!”
另一位年轻些的专家惊叹道。
“是的。”楚尧肯定道。
“所以我们需要国内在脉冲功率、射频技术、自动控制领域最顶尖的团队加入。这不仅仅是电池技术的革新,更是高端装备制造的挑战。”
苏晚晴迅速记录着要点,接口道:“相关单位的协调和专家抽调,我会立刻跟进。国内在相关领域有深厚积累,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优势。”
刘建明教授抚须点头:“思路很清晰。将核心工艺设备化、标准化,是走向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我建议,可以先搭建一个小型的、单通道的验证平台,攻克连续处理的核心技术,再逐步放大。”
沈忆寒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线监测至关重要。除了常规的电性能监测,是否可以考虑集成一些无损检测手段,比如微区红外或超声波,实时判断处理效果,确保每一支电芯都‘合格’?”
会议的气氛热烈起来,大家各抒己见,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楚尧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展现出惊人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不仅能把握宏观方向,对许多工程细节也能提出一针见血的见解,让在场的专家们暗暗佩服。
陈昊虽然对具体技术插不上话,但他负责的部分同样关键:“产线所有的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和网络安防,我会打造一个铁桶阵,保证连一只数据蚊子都飞不出去!”
经过整整一天的深入讨论,《“星火”工程化实施方案》的框架被进一步完善,技术路径更加清晰,任务分工也初步明确。
一个宏伟的蓝图,正在这群顶尖头脑的碰撞中,逐渐变得清晰和可行。
散会后,楚尧独自一人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这是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窗外是绿意盎然的庭院,与昔日废弃仓库的景象天壤之别。
他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电脑,意识却沉入了脑海中的科技树。
权限提升至LV3后,新开放的【初级物质合成功能】和更高级的模拟空间,让他有了更多的想法。
FEET技术是对现有材料的“优化”,那么,能否直接合成出本身就最适合场效应、或者说就是为了场效应而生的“理想材料”呢?
他的目光扫过材料学分枝上那些依旧灰暗的节点:【定向原子组装】、【跨维结构材料】、【灵能亲和基质】……这些名词听起来如同神话,但却指向了材料科学的终极梦想。
“路要一步一步走。”
楚尧压下立刻探索这些深奥领域的冲动,将注意力拉回到眼前的电池工程化上。
但他知道,这些更前沿的知识,将是未来保持绝对领先优势的关键。
他拿起内部保密电话,接通了苏晚晴:“苏博士,除了电池产线,我还有另一个初步构想,可能需要提前布局。”
“楚工请讲。”
“FEET技术的应用,绝不应仅限于消费电子或电动汽车。”楚尧的声音带着一丝超越当下的冷静,“它的高功率密度和超快充放特性,在军事、航天、乃至未来能源网络领域,可能有更具颠覆性的应用。比如,单兵外骨骼的动力源、电磁轨道炮的脉冲能源模块、或者太空设备的在轨快速能源补充……”
电话那头的苏晚晴沉默了几秒,显然在消化楚尧话语中的巨大信息量。
“我明白了。我会整理一份初步的需求调研和可行性分析报告,向更高层面汇报。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更高级别的保密和更专门的团队。”
“嗯,你先做准备。等示范产线稳定后,我们再启动。”
楚尧挂了电话,走到窗边。
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
园区内,巡逻的卫兵身影挺拔,远处机加工中心隐约传来设备调试的声音。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而又秩序井然地运行着。
楚尧的拳头微微握紧。
他不仅要在民用领域掀起革命,更要让这团“星火”,成为支撑国家挺进深空、决胜未来的强大力量!
他的征途,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而这一切,都将从脚下这条即将破土动工的示范产线开始。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