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2002之我的双轨人生 > 第55章 装修进行时:蜀州老师傅的执拗与匠心
换源:


       店名定了,墨宝也有了,“苏屿”梦想的骨架算是立了起来。接下来,便是要将这骨架填充上血肉——装修。

最终的选址,综合了陶科的数据、张超唐鹏的实地探访以及女生组的氛围评估,定在了新华书店斜对面、文化馆旁边的一个小转角铺面。面积不大,约莫十二三个平方,但胜在位置不错,既沾了文化区的安静雅致,又不乏路过的人流,关键是租金在陶科的努力谈判下,压到了每月八百,尚在可承受范围内。

钥匙拿到手的那一刻,八个年轻人挤在空荡荡、略显破败的小屋里,看着斑驳的墙壁、老旧的电路和沾满油污的地面,兴奋之余,也不免感到一阵巨大的压力。把这破旧小屋变成想象中的“苏屿”,谈何容易。

“找装修队!”张超撸起袖子,第一个喊出声,“我认识几个哥们,干活麻利,价格好说!”

林晓宇却摇了摇头。他有着超越年龄的考量:“超子,咱们这店,讲究的是个格调和味道。随便找散工,怕做不出我们想要的感觉,后期麻烦也多。”他心目中想要的,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亮堂店铺,而是一种带着温润质感、能让人放松下来的独特空间。

他想到了苏晚晴爷爷那位老友——刘师傅。一位在蜀州老城区做了几十年木工、油漆工的老匠人,苏晚晴爷爷极力推荐,说此人性子虽犟,但手艺没得说,尤其做那些带点传统韵味的东西是一绝。

通过苏晚晴爷爷牵线,林晓宇带着苏晚晴和张超,提了两瓶好酒和一条烟,登门拜访了住在青石巷深处的刘师傅。

刘师傅约莫六十岁,精瘦,皮肤黝黑,手指关节粗大,布满老茧。他坐在自家堆满工具和木料的小院里,端着个搪瓷杯,眯着眼听完林晓宇磕磕绊绊的想法——什么“温暖的岛屿”、“有点复古但又不能太老气”、“要让人感觉放松”……

老爷子半晌没说话,嘬了口茶,然后抬眼打量了一下林晓宇:“学生娃儿?开奶茶店?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做啥子?墙上刮白,地上铺砖,吊个顶,装几个亮堂的灯,干干净净不就完了?”

林晓宇心里咯噔一下。张超在一旁急得直挤眼。

苏晚晴连忙柔声补充:“刘爷爷,我们不是要做那种普通的店。我们想要……嗯……有点像老茶馆那种舒服的感觉,但又更明亮年轻一点。”她拿出自己画的一些潦草的效果图,上面有原木色的桌子、暖黄的灯光、还有一些绿植。

刘师傅接过那几张纸,眯着眼看了好久,手指在上面慢慢划过,似乎在想象那些线条变成实物的样子。良久,他放下图纸,又嘬了口茶,叹了口气:“罢罢罢,老苏开的口。不过,娃儿,要按我的法子来,你们那些个想法,有的行,有的得改。材料也得用好的,不能糊弄。工钱嘛,看在老苏面子上,算你们便宜点,但不能催工。”

就这样,带着一位脾气执拗的老师傅,“苏屿”的装修工程,磕磕绊绊地启动了。过程远比想象中曲折。

第一关:墙面。

林晓宇原本想刷个米白色或者浅黄色。刘师傅一看就摇头:“那种化学漆,味道大,死板,没温度。”他自作主张,跑去乡下亲戚家,弄来几袋天然的黄土和石灰,说要自己调制“土浆”来批荡。

张超看着老师傅和泥拌灰,差点晕过去:“这得弄到啥时候?而且这颜色……黄不拉几的,能好看吗?”

刘师傅眼一瞪:“你娃儿懂个铲铲!这土浆透气,环保,干了之后颜色温润,越看越耐看!那些化学漆能比?”

林晓宇拦住了想理论的张超。他选择相信老师的专业。几天后,当墙面初步干透,呈现出一种极其柔和、带着细微颗粒感的浅麦色时,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一种天然的质朴和温暖感扑面而来。连陶科都推着眼镜说:“嗯,这种材质的肌理感和低饱和度色调,确实更容易营造放松舒适的氛围。”

第二关:吧台。

林晓宇设想用砖砌个基础,外面贴仿古小瓷砖。刘师傅又不同意:“瓷砖?冷冰冰的!坐这儿喝东西,胳膊肘搁上去都嫌凉!”他翻出几块不知道从哪里淘来的老柏木板,宝贝似的摩挲着:“用这个!打磨光滑了,上一层木蜡油,露出木头本来的纹路。冬暖夏凉,摸着舒服,看着也有年头感。”

这次连苏晚晴都有些犹豫了,木头会不会不好打理?刘师傅拍着胸脯保证:“只要你们爱惜,比我老头子命都长!”事实证明,当那厚重温润的原木吧台初步成型时,立刻成了整个空间的视觉焦点,质感十足。

第三关:灯光。

林晓宇想装那种流行的、亮闪闪的筒灯。刘师傅嗤之以鼻:“搞得跟审问犯人一样!喝东西要那么亮做啥子?”他坚持在主照明上用柔和的暖光吊灯,在座位区搭配了几个需要他自己动手改造的、用竹篾做灯罩的壁灯,光线透过竹篾缝隙洒下来,斑驳而温馨。

“光线要朦胧,才有味道,才显得人好看,东西也好吃。”老师傅自有他的一套美学逻辑。

整个装修过程,就是一场“理想”与“经验”的不断碰撞和磨合。刘师傅固执得像头牛,认定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嘴里经常嘟囔着“你们娃儿不懂”、“瞎搞”、“要不得”。林晓宇则需要在尊重老师傅手艺和坚持品牌调性之间不断权衡、沟通。苏晚晴则成了最好的润滑剂,她总是能柔声细语地理解刘师傅的想法,又能巧妙地把林晓宇的需求翻译成老师傅能接受的语言。

张超、唐鹏成了免费小工,搬材料、清理垃圾,累得嗷嗷叫,却也亲眼看着破旧小屋一天天蜕变。陈薇和赵倩则负责后勤,每天给大家送水送饭,偶尔也提点“这里放盆绿植会不会更好看”的小建议。

期间不乏鸡飞狗跳。比如刘师傅对电路施工的粗糙程度极度不满,亲自上手整改,耽误了一天工期。又比如他坚持要用一种传统的桐油加蜂蜡来处理木头表面,味道散了三天才淡下去。

但慢慢地,大家都被老师傅那种近乎偏执的匠心所打动。他可以为了一扇窗户的合页安装角度反复调试半天,只为开关时那一声顺滑无声的体验;他可以为了吧台边角一个小小的弧度,反复打磨,直到手感圆润无比。在他眼里,没有“差不多”,只有“刚刚好”。

装修接近尾声时,效果逐渐显现。暖色的土浆墙面、温润的原木吧台、温馨的竹篾灯光、还有苏晚晴爷爷友情赞助的几把老竹椅和一小盆文竹……一种混合着古朴、温暖、清新和淡淡书香气的独特氛围慢慢充盈了整个空间。

那天下午,夕阳透过新擦亮的玻璃窗,斜斜地照进几乎完工的小店。刘师傅背着手,在店里来回踱步,这里摸摸,那里看看,最后停在门口,看着苏晚晴亲笔书写、已经找广告公司制作好的“苏屿”两个字招牌被小心翼翼地安装上去。

老爷子眯着眼,看了半晌,终于从鼻子里“嗯”了一声,脸上似乎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神色。他转过身,对林晓宇说:“娃儿,这店,有点意思了。像个过日子的地方,不像那些闹哄哄的摊子。”

这句算不上夸赞的肯定,让林晓宇、苏晚晴和所有伙伴们,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继而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期待。

这间小小的“苏屿”,不仅仅是用水泥木材搭建的,更是用执拗、匠心、沟通、汗水,还有这群年轻人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一砖一瓦构筑起来的。它带着蜀州老匠人的脾气,也洋溢着青春梦想的温度。万事俱备,只待东风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