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林暮晚的办公桌上切出一道道明亮的光带。她早早来到出版社,享受着办公室独有的宁静时刻——没有电话铃声,没有同事的交谈声,只有中央空调轻微的嗡鸣和她翻动书页的沙沙声。
昨晚的生日庆祝留下的温暖尚未完全散去,但现实的工作压力已经悄然逼近。林暮晚抿了一口刚泡好的龙井茶,目光落在面前摊开的选题策划书上。主编上周交代的都市女性主题系列图书需要尽快拿出初步方案,这不仅是出版社今年的重点选题,也是她晋升为副主任后负责的第一个大型项目。
手机在桌面上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着“妈妈”的字样。林暮晚微微一笑,按下接听键。
“晚晚,生日快乐!昨天怎么样?苏晴那丫头是不是又搞什么大阵仗了?”母亲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充满活力,透过听线都能想象出她此刻眉飞色舞的表情。
“妈,早上好。昨天很好,苏晴安排了一个小聚会,就几个朋友一起吃了个饭。”林暮晚轻声回答,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
“就吃饭?没别的了?有没有...认识什么新朋友?”母亲试探着问,语气中的期待几乎要溢出听筒。
林暮晚无奈地笑了笑。自从她踏入三十岁门槛,母亲的催婚攻势明显升级,几乎每次通话都绕不开这个话题。
“都是老朋友,宋老师也来了,还送了我新书手稿当礼物呢。”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母亲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带着明显的斟酌:“晚晚啊,你知道李阿姨吗?就是住我们小区那个,儿子在国外做IT的那个。”
林暮晚心里一沉,已经预感到接下来的对话方向。
“她儿子最近回国了,在上海一家大公司做技术总监,条件很不错。年龄嘛,比你大两岁,正好。”母亲越说越起劲,“李阿姨给我看了照片,小伙子一表人才,听说性格也好...”
“妈,”林暮晚试图打断,“我最近工作很忙,有一个系列图书要策划,可能没时间...”
“再忙也要吃饭不是?”母亲不容拒绝地说,“就周末见个面,喝个咖啡,用不了多少时间。我已经答应李阿姨了,总不能让我失信吧?”
林暮晚叹了口气,知道再推脱只会引来母亲更长篇大论的劝说。“好吧,就喝个咖啡。但您得答应我,这是最后一次安排相亲了。”
母亲顿时喜笑颜开:“好好好,最后一次!我这就把联系方式发给你。记得打扮漂亮点啊!”
挂断电话,林暮晚无奈地摇摇头。她理解母亲的担忧,毕竟在老家,三十岁未婚的女性难免会成为邻里议论的对象。但理解不代表接受,那种明码标价般的相亲场合总是让她感到不适。
“又被催婚了?”同事小张端着咖啡走过来,一脸同情地问。
林暮晚苦笑:“这么明显吗?”
“全写脸上了。”小张在她对面的工位坐下,“我妈也这样,好像女人过了三十没结婚就犯了天条似的。上周还威胁我说要亲自来上海帮我‘解决个人问题’,吓得我赶紧说已经有发展对象了。”
“然后呢?”
“然后她就要求视频见面呗!我只能找表弟临时客串,开了十级美颜,好歹蒙混过关。”小张耸耸肩,“所以说啊,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
两人相视而笑,这时办公室的其他同事也陆续到来,安静的编辑部渐渐热闹起来。
文艺编辑部位于出版社大楼的七层,占据整个楼层的东侧。开放式办公区内,十几张办公桌错落有致地排列,每张桌子上都堆满了书稿和校样。靠墙的一排书架塞满了各种参考书和样书,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油墨特有的气息。
林暮晚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忙碌但不失秩序,专业中带着文艺的气息。同事们大多是文学爱好者,讨论选题时常常会为一个人物设定或情节安排争论不休,但私下关系都很融洽。
“暮晚,主编找你。”助理编辑小雨探头说道,“看起来有急事。”
林暮晚点点头,整理了一下衣领,向主编办公室走去。
主编办公室位于编辑部最里侧,玻璃隔墙让内部一览无余。年近五十的王主编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见她进来,立刻招手示意。
“暮晚,来得正好。都市女性主题那个系列,上面要求提前了。”王主编开门见山地说,“市场部调研发现同类选题有三家出版社都在筹备,我们必须抢占先机。”
林暮晚微微一愣:“提前到什么时候?”
“下周一之前拿出详细方案和作者名单,月底前确定至少两本书稿,年底前整个系列要全部上市。”王主编看着她,“有困难吗?”
“时间有点紧,但我会尽力。”林暮晚迅速在脑中过了一遍已有的准备工作,“我昨晚还想了想,我们可以从不同年龄阶段的都市女性视角切入,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抉择都不同,这样更有层次感。”
王主编赞许地点头:“这个思路不错。特别是三十岁女性这个群体,现在是图书市场的主力消费者,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你可以重点策划一本关于三十岁女性人生转折的作品。”
三十岁女性。林暮晚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这选题简直是为她量身定制。
“我建议找一些新锐作家来创作,语言风格最好年轻化一些,贴近当下都市女性的真实生活。”她补充道。
“同意。你列一个作家名单,这周内联系一下,看看他们的创作意向。”王主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听说昨天是你生日?三十岁了吧?正好,这个选题由你来负责再合适不过了。”
回到自己的工位,林暮晚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开始工作。母亲的催婚、突如其来的相亲安排、紧迫的工作任务...三十岁的第一天,现实的压力已经如潮水般涌来。
她整理着作者资料,脑海中却不自觉地回想起昨晚的情景——陈浩意外的出现,那个被称为“江总监”的男子投来的目光,苏晴夸张的救场台词
摇摇头,她试图将注意力拉回工作。都市女性主题,三十岁人生转折,相亲婚恋...这些关键词在脑海中交织,渐渐形成一个模糊的构思。
中午休息时间,林暮晚独自来到出版社附近的小公园。她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来理清思绪。
秋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下,在长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捧着外卖咖啡,看着不远处几个上班族匆匆走过,每个人似乎都奔着自己的目标而去,没有丝毫犹豫。
三十岁。她默默思考着这个数字的意义。在传统观念中,三十岁应该是一个安定的年龄——事业稳定,家庭成立,人生轨迹清晰可循。但现实是,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都市女性,在三十岁这个节点上仍然在寻找、在探索、在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
手机响起提示音,是母亲发来的相亲对象信息:赵先生,32岁,IT公司技术总监,身高178cm,爱好阅读和旅行。后面附着一张略显正式的职业照和一个手机号码。
林暮晚轻轻叹了口气。条件确实不错,符合社会对“理想对象”的定义。但为什么心中没有丝毫期待,反而有种莫名的抗拒?
她想起昨晚苏晴的话:“三十岁是新的开始,一切都会崭新的!”或许真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各种可能性,包括这种传统方式的相识。
下定决心,她给那个号码发了条简短的信息:“赵先生您好,我是林暮晚。李阿姨介绍我们认识的。您本周末有时间喝杯咖啡吗?”
几乎立刻收到回复:“林小姐您好,很高兴收到您的信息。周六下午三点如何?地点可以由您来定。”
效率真高,不愧是做IT的。林暮晚想了想,回复了一家离自己公寓不远的咖啡馆地址。那里环境安静,适合谈话,更重要的是——万一场面尴尬,她可以很快脱身。
回到办公室,林暮晚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她联系了三位风格各异的女性作家,讨论了创作意向,初步确定了写作方向。同时,她开始起草系列图书的整体策划方案,将思路细化落实为文字。
“暮晚,还不下班?”小张探头问道,已经是晚上七点多,办公室只剩下寥寥数人。
“马上就好,你先走吧。”林暮晚头也不抬地回答,目光仍停留在电脑屏幕上。
小张离开后,办公室越发安静。林暮晚终于完成策划案的初稿,伸了个懒腰,感到颈肩酸痛。她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璀璨的城市夜景。
出版社大楼位于浦东新区,窗外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和川流不息的车流。这座城市永远充满活力,永远有无数故事在同时上演。而她,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参与者。
手机再次响起,这次是苏晴。
“寿星,第二天过得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桃花运?”苏晴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活泼。
林暮晚苦笑:“桃花运没有,工作运倒是很旺。主编给了个紧急任务,忙得晕头转向。”
“还有呢?阿姨肯定打电话了吧?有没有安排相亲?”
“周六下午三点,星巴克。”林暮晚言简意赅。
“哇!效率真高!对方怎么样?做什么的?多高?长得帅吗?”苏晴连珠炮似的问。
“IT男,技术总监,32岁,178,照片看起来还行。”林暮晚机械地回答,“就是那种标准的‘条件不错’的类型。”
苏晴敏锐地听出她语气中的平淡:“听起来不怎么期待啊?三十岁第一天就这么佛系?”
“不是佛系,是现实。”林暮晚轻轻推了推眼镜,“浪漫邂逅是二十岁少女的幻想,三十岁女人应该务实一点。”
“切,谁规定的?”苏晴不以为然,“三十岁才是真正的好年纪好吗?有了经济基础,有了人生阅历,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时候的恋爱才是高质量恋爱!”
林暮晚忍不住笑了:“你说得对,三十岁确实是更好的年纪。”
挂断电话,她再次望向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的办公楼里,不知有多少像她一样的三十岁女性,正在事业与情感的双重压力中寻找平衡。
她想起自己昨晚许下的愿望——“三十岁,请送我一场真正的心动。”
或许不应该是被动地等待“被送予”,而应该主动去创造和发现。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三十岁的人生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
回到办公桌前,林暮晚在策划方案的结尾加了一段话:
“本系列图书旨在展现当代都市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不回避她们面临的困境与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展现她们的成长、勇气和选择。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每一位女性读者都能找到共鸣和力量,无论处于什么年龄阶段,都能勇敢地定义属于自己的幸福。”
保存文档,关闭电脑。林暮晚拎起包走向电梯,步伐坚定而从容。
三十岁,事业与爱情的双重挑战已然展开。而她,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
电梯镜面映出她的身影——浅紫色连衣裙外套着米色风衣,长发及肩,面容温婉却目光坚定。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她对自己微笑。
电梯门开启,她步入夜色,融入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之中。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