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活动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林暮晚刚到办公室就收到一条微信消息。来自江辰的问候简洁而克制:“脚踝好些了吗?记得医生建议的冰敷。”
她唇角微扬,回复道:“好多了,谢谢关心。你的外套干洗好了,怎么还你?”
对话从这里悄然开始,如春雨般细密地渗透进日常生活。
起初只是必要的工作沟通,但不知从何时起,话题开始延伸到工作之外。周三傍晚,林暮晚在阳台给新买的多肉植物换盆时,随手拍了张照片发给江辰:“新成员,取什么名字好?”
半小时后,江辰回复:“形态像莲花,叫‘石莲’如何?或者‘月影’,因叶片有银白边缘。”
林暮晚惊讶于他的植物知识:“你懂多肉?”
“设计项目常涉及景观绿化。”他回复,随后发来一张办公室绿植照片,“这是我的‘沙漠玫瑰’。”
从此,植物成了他们的话题之一。江辰会分享建筑项目中有趣的景观设计,林暮晚则告诉他各种植物的养护心得。某个深夜,她甚至收到他发来的咨询:“办公室的琴叶榕长斑点了,该怎么办?”
林暮晚视频指导他检查土壤湿度,两人隔着屏幕讨论植物病情,仿佛这是什么重大工程。最后发现只是浇水过多,江辰认真记下养护要点,那种专注让林暮晚忍不住微笑。
周五早晨,林暮晚收到一张咖啡拉花的照片,奶泡勾勒出精巧的几何图案。“新尝试。”江辰附言道。
“像巴塞罗那的圣家堂。”她回复,“不过喝掉艺术品会不会太奢侈?”
“设计为功能服务,咖啡为提神服务。”他很快回复,随后又发来一条,“但今天的确实比平时好喝。”
苏晴某天凑过来瞥见他们的聊天记录,忍不住笑出声:“你们这聊的都是什么老年人话题?植物养护?咖啡拉花?能不能来点刺激的?”
林暮晚轻推她一下:“别胡说,都是正常交流。”
“正常?”苏晴挑眉,“谁正常到半夜十一点讨论多肉植物要不要晒太阳?这分明是找借口保持联系!”
确实,互道晚安渐渐成了习惯。起初只是礼貌的结束语,后来慢慢变得自然。某个周四晚上,他们讨论一本建筑摄影集到深夜,林暮晚不知不觉睡着了。第二天清晨,看到江辰最后发来的:“晚安,好梦。”时间显示是凌晨一点半。
她连忙道歉:“对不起,昨晚不小心睡着了。”
“猜到了。”他回复,“听到消息提示音渐少,就知道你困了。”
林暮晚怔住,想象他留意消息间隔的样子,心头微微一暖。
又一个雨夜,林暮晚加班到九点,窗外雨声淅沥。她拍了下班的照片发给江辰:“终于结束了,雨夜归途。”
很快收到回复:“带伞了吗?”
“有,你上次留下的那把。”她回复。团建那天的黑伞,后来一直放在她办公室。
“好。”他简单回应,但十分钟后又发来消息,“打到车了吗?”
“还在等,下雨天车少。”
“位置共享开着,注意安全。”
林暮晚看着这句话,忽然感到莫名的安心。她打开位置共享,看着屏幕上两个头像在雨夜中隔着城市相望。
坐上车后,她发消息:“上车了。”
“好。到家告诉我。”他回复。
那天晚上,他们意外地聊到很晚。从最喜欢的建筑设计师,到童年记忆中的老房子;从编辑工作中遇到的趣事,到设计行业的压力。话题如藤蔓般自然延伸,每一个分支都带来新的发现。
林暮晚惊讶地得知江辰大学时曾辅修文学,而江辰也好奇她为何选择编辑这个职业。
“喜欢帮好故事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她回答,“就像设计师为空间找到最合适的形态。”
“殊途同归。”他评价道。
深夜十一点,林暮晚忍不住打了个哈欠。
“该休息了。”江辰敏锐地察觉,“明天还有会议。”
“晚安,江总监。”
“晚安,林主任。”
这样的对话持续了将近两周,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苏晴再次查看聊天记录时,笑得前仰后合:“老年人式暧昧!全是工作、植物和礼貌的晚安!你们能不能聊点浪漫的?”
但林暮晚却在这些看似平淡的交流中,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温度。那是成年人的克制与尊重,是细水长流的关注,是每一天的“早安”和“晚安”中蕴含的陪伴。
周五下午,林暮晚收到一个快递,是一本精装的《世界园林设计图集》,扉页上写着:“参考你的阳台设计,或许会有灵感。——江辰”
她拍照发给他:“谢谢,太贵重了。”
“恰好看到,觉得适合你。”他回复。
傍晚,林暮晚在阳台修剪花草时,突发奇想发消息:“如果你是一种植物,会是什么?”
良久,他回复:“或许是被子植物。需要时间成长,但开花时专注而持久。”
“那我可能是多肉植物,”她笑着打字,“看起来柔软,实则耐旱顽强。”
那天晚上,互道晚安后,林暮晚收到一条新消息:“下周有个日本枯山水展览,有兴趣一起去吗?”
她看着这条邀请,唇角不自觉地上扬。三十岁的微信聊天,没有甜言蜜语,却有着更令人心动的真诚与默契。
而最美好的或许是,那些看似平淡的“早安”和“晚安”背后,是有人愿意每一天都与你保持联系的心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