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沉,出版社的办公区内只剩下零星几盏灯还亮着。林暮晚揉了揉酸胀的脖颈,视线从电脑屏幕上移开,落在已经冷掉的那杯咖啡上。
都市女性情感系列图书与辰星设计事务所的合作项目比预期中要复杂得多。原本计划下周完成的初稿方案,因为新增了两个重要章节,进度一下子紧张起来。
手机震动,是江辰发来的消息:“第三章的结构调整我已经完成,发到你邮箱了。有些细节需要当面讨论,你还在办公室吗?”
林暮晚轻轻叹了口气,回复道:“还在。今天必须把这个方案完善好,明天上午要交给主编过目。”
“我过来找你。”江辰的回复简洁明了,“十五分钟后到。”
林暮晚有些意外。虽然知道江辰以工作认真著称,但没想到他会主动提出晚上过来继续工作。她起身整理了一下办公桌,将散落的文件归类放好,又去洗手间稍微整理了仪容。
看着镜中略显疲惫的自己,她不禁自嘲地笑了笑。三十岁的生日愿望是“一场心动”,而现在却是在加班夜与工作伙伴讨论方案,这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未免有些讽刺。
回到工位时,江辰已经站在她的办公桌旁。他脱去了白天那身正式西装,换上了一件深灰色的针织衫,看起来比平日里少了几分疏离感。
“抱歉这么晚还过来打扰。”他说道,声音在空旷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但我觉得这几个修改点很重要,需要当面沟通。”
林暮晚点头表示理解:“没关系,我也希望方案能尽善尽美。”
两人并排坐在林暮晚的办公桌前,电脑屏幕上显示着项目方案的文档。江辰指出他修改的部分,解释着他的设计思路。
“这里我增加了可调节空间设计的案例,”他指着屏幕说,“现代都市女性的需求是变化的,居住空间应该能够随着主人生活阶段的变化而调整。”
林暮晚专注地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从内容角度,我们可以配合这个设计理念,讲述一个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与同一空间共同成长的故事。”
“很好。”江辰赞同地点头,“让设计与叙事相辅相成。”
时间在专注的讨论中悄然流逝。窗外的天空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办公室内只有他们两人和键盘敲击的声音。
“已经八点了。”林暮晚突然注意到时间,惊讶地说,“你吃晚饭了吗?”
江辰摇摇头:“还没来得及。你呢?”
“一样。”林暮晚笑了笑,“加班时总是会忘记吃饭。”
“叫外卖吧。”江辰建议道,“我知道有家不错的日料店,配送很快。”
林暮晚本想拒绝,但肚子不争气地咕咕叫了起来,只好点头同意。江辰拿出手机下单,简单询问了她的忌口偏好后,迅速完成了订单。
等待外卖的时间,两人继续修改方案。或许是饥饿感让人的防线降低,他们的对话渐渐从纯粹的工作讨论,偶尔会穿插一些轻松的话题。
“你总是工作到这么晚吗?”林暮晚好奇地问。
江辰微微挑眉:“差不多。建筑设计是个需要专注的领域,白天会议和接待客户太多,晚上反而能静下心来思考。”他顿了顿,反问道,“你呢?出版编辑也需要这么加班?”
“正常情况下不用。”林暮晚解释道,“但这个项目很重要,而且...”她犹豫了一下,“我对它有种特别的期待。”
江辰注视着她,等待下文。
“我觉得这个项目不只是工作,”林暮晚继续说,“它触及了很多我真正关心的话题。现代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情感需求、自我实现...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探讨。”
江辰轻轻点头:“我明白。建筑设计也不只是关于空间和美学,更是关于人和生活方式。”
就在这时,外卖送到了。江辰起身去取餐,回来时手里提着两个袋子。
“奇怪,”他皱眉看着订单小票,“我明明点的是寿司和沙拉,但他们好像送错了。”
林暮晚探头看去,忍不住笑了:“这是两人份的火锅外卖,完全不是日料啊。”
江辰无奈地摇头:“应该是配送员拿错了订单。我打电话让店家重新送。”
“等等,”林暮晚阻止他,“既然已经送来了,就别浪费了。火锅也不错啊,反正都是吃。”
江辰有些犹豫:“但你本来期待的是日料吧?”
“火锅更暖和。”林暮晚笑道,“而且这种感觉很像大学时在宿舍偷偷煮火锅的回忆。”
最终,两人决定将错就错,在林暮晚的办公桌上享用了这顿意外的火锅晚餐。江辰从茶水间找来一个小电锅,林暮晚则贡献出自己囤积的茶具当碗筷。
“办公桌上吃火锅,这应该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林暮晚边摆放食材边说。
江辰的嘴角微微上扬:“对我来说也是新体验。”
热气腾腾的火锅驱散了夜晚的寒意,也打破了两人之间最后的那点拘谨。随着食物的热气在空气中弥漫,谈话的氛围也变得轻松起来。
“你为什么会选择编辑这个职业?”江辰突然问道,“尤其是文艺类图书?”
林暮晚思考了一下:“我一直喜欢故事。每个作者、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故事,而编辑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些故事以最好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她顿了顿,反问道,“那你呢?为什么成为建筑师?”
“建筑是凝固的故事。”江辰回答,“每个空间都在讲述着使用者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我喜欢通过设计来回应这些故事。”
他难得地多说了几句:“其实我小时候想当作家。后来发现通过空间和设计来表达理念,比用文字更符合我的天性。”
林暮晚惊讶地看着他:“你想过当作家?这真让人意外。”
“为什么意外?”江辰挑眉。
“你看上去更像是纯粹的理性思维型人才。”林暮晚老实说道,“建筑设计需要数学、物理和工程学知识,而写作需要的是感性和想象力。”
“设计和写作都需要两者兼备。”江辰指出,“好的建筑既有结构性理性,也有艺术性感性。就像好的文学作品,既有情感张力,也有结构技巧。”
谈话间,林暮晚发现江辰对文学的了解远超她的预期。他不仅熟悉许多经典作品,对当代文学市场也有独到见解。
“你读很多书?”她好奇地问。
“尽可能多读。”江辰点头,“尤其是古典文学。建筑设计很多时候需要回望历史,才能更好地向前看。”
“最喜欢哪位作家?”林暮晚追问。
“国内的话,鲁迅和沈从文。国外则是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江辰回答,“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某种程度上激发了我对建筑的兴趣。”
林暮晚眼睛一亮:“真巧,我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意象与人性隐喻。”
这次轮到江辰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少有人会关注到这个层面。”
两人越聊越投入,从文学到建筑,从古典到现代。林暮晚发现,在江辰冷静的外表下,有着极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邃的思考。他不仅对建筑设计有深刻理解,对文学艺术也有着敏锐的感知力。
“在国外学习时,我经常泡在图书馆里。”江辰分享道,“那时候接触了很多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你的设计作品中能看到多元文化融合的影子。”林暮晚若有所悟,“我之前看过辰星设计的作品集,总觉得有些难以言表的特别之处。”
江辰微微点头:“设计不只是关于形式和创新,更是关于文化和记忆。”
不知不觉中,窗外开始飘雨。雨滴轻轻敲打着玻璃窗,为室内增添了几分宁静氛围。
江辰望向窗外,不经意地说:“雨声适合读书。”
林暮晚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也适合思考。很多灵感都是在雨天的安静中产生的。”
火锅的热气渐渐散去,但办公室内的氛围却越发温暖。两人继续讨论着项目方案,但比之前多了几分默契和共鸣。
“这里,”林暮晚指着方案中的某一页,“我们可以加入一个版块,讲述女性如何通过小范围的空间改造,大幅提升生活质量。”
“很好的想法。”江辰赞同道,“不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造,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细节,创造更加舒适和个性化的居住体验。”
他思考片刻,补充说:“就像好的文学作品,不需要华丽辞藻,而是通过真挚的情感和精准的表达打动人心。”
林暮晚惊讶地看着他:“这个比喻很精准。你确定没考虑过转行当编辑?”
江辰的嘴角扬起一个难得的明显弧度:“只是偶尔跨界思考。”
时间悄然流逝,当两人终于完成方案的修改时,已经接近午夜。
“没想到会工作到这么晚。”林暮晚看着完成的方案,既有成就感又有些疲惫。
江辰整理着自己的物品:“我送你回去吧,这个时间不太好打车。”
林暮晚本想拒绝,但考虑到时间和安全因素,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提议。
等待电梯时,两人静静地站在走廊上。雨还在下,透过大楼的玻璃幕墙,可以看到城市在雨中的朦胧灯光。
“谢谢你的火锅晚餐。”江辰突然说,“虽然是送错的。”
林暮晚轻笑:“也谢谢你的项目见解。今晚的讨论让我对整个方案有了更深的理解。”
电梯到来,两人一同步入。封闭的空间里,林暮晚能闻到江辰身上淡淡的咖啡香气,混合着雨水的清新味道。
车上,两人继续聊着一些轻松的话题。林暮晚发现,褪去工作状态后的江辰,其实比想象中健谈,尤其是在谈到感兴趣的话题时。
到达林暮晚的公寓楼下,江辰细心地将车停在雨棚下,避免她淋雨。
“下周的会议见。”林暮晚解开安全带,“路上小心。”
江辰点头:“晚安。还有...今晚很愉快。”
回到公寓,林暮晚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的车缓缓驶离。雨声敲打着窗户,她想起江辰说的那句“雨声适合读书”,不自觉地微笑起来。
这个加班夜,原本只是工作中的寻常一幕,却因为一场送错的外卖和一场意外的雨,变得与众不同。
她打开电脑,最后检查了一遍已经完成的方案,然后在邮件正文中写道:“江总监,方案已修改完成。感谢今晚的深入讨论,收获颇丰。期待下周继续合作。”
在点击发送前,她犹豫了一下,最终在结尾加了一句:“PS:雨夜确实适合思考和阅读。”
很快,邮件有了回复,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同意。晚安,林主任。”
简洁如常,但林暮晚却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这个雨夜悄然改变了。
三十岁的人生,果然充满了不可预测的相遇和交流。而她开始觉得,这或许正是生活的美妙之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