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请愿申请
几天后,汉东政法大学学生工作部的走廊里,气氛微妙。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那场毕业分配地震的余波。
钟小艾刚从办公室出来,手里捏着一个薄薄的档案袋,里面是她那份毫无悬念、令人艳羡的分配通知——北京某核心部委。
她精致的下巴微微抬着,步履从容,眉眼间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疏离和笃定。侯亮平像影子一样跟在她身侧半步之后,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阳光又殷勤的笑容,手里一把大伞殷勤地偏向钟小艾,全然不顾自己半边肩膀已被雨水打湿。
“小艾,你看这雨,说下就下,幸好我带了伞。”侯亮平的声音温润体贴。“你那份通知,肯定没问题吧?晚上要不要庆祝一下?我知道新开了一家……”
他话未说完,就被旁边几个女生的低语打断。
“哎,听说了吗?陈阳师姐……跟祁师兄分手了。”
“啊?真的假的?不是一直好好的吗?”
“千真万确。有人亲眼看见的,就在梧桐树下,雨下得老大,陈阳师姐哭得可伤心了,祁师兄那脸色……啧啧,吓死人。说是陈阳师姐主动提的分手,好像是她家里……”
“啧啧,真是……祁师兄这也太惨了,工作没了,女朋友也……”
声音不大,却清晰地飘了过来。侯亮平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了一下,眼底飞快地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光芒,像是惊讶,又隐隐带着点别的什么。他下意识地去看钟小艾的反应。
钟小艾的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她捏着档案袋的手指微微收紧,骨节有些泛白。
她的目光似乎飘向了窗外灰蒙蒙的雨幕,脸上依旧是那副平静疏离的表情,但细看之下,那平静的冰面下,似乎有什么东西极快地松动了一下,一丝极淡、极难捕捉的涟漪在她眼底深处荡开,转瞬即逝。那不是同情,更像是一种……尘埃落定的复杂释然?
“侯亮平。”钟小艾忽然开口,声音清冷,打断了侯亮平即将出口的、关于祁同伟境遇的“感慨”或“同情”。她甚至没有看他,目光依旧落在前方湿漉漉的路面上。
“嗯?小艾你说。”侯亮平立刻换上专注的神情。
“你的伞。”钟小艾的声音淡淡的,听不出情绪。“歪了。”
侯亮平一愣,低头看了看自己几乎全罩在钟小艾头顶、自己却淋湿了大半的伞,脸上殷勤的笑容有点挂不住:“啊?哦哦,没事没事,淋不着你就……”
就在这时,侯亮平口袋里的手机突兀地响了起来,铃声在安静的走廊里格外刺耳。他有些尴尬地看了钟小艾一眼,手忙脚乱地去掏手机。屏幕上来电显示的名字让他脸色微微一变——高芳芳。
他飞快地瞥了钟小艾一眼,见她似乎并未在意,才稍稍松了口气,手指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按下了挂断键。他重新堆起笑容,想把话题拉回那个他精心挑选的餐厅:“小艾,那家店……”
钟小艾却已迈开步子,径直向前走去,只留下一个冷淡的背影和一句飘散在潮湿空气中的话,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厌倦:“我还有事,先走了。”高跟鞋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音清脆而果断,渐行渐远。
侯亮平举着伞僵在原地,脸上的笑容彻底垮了下来,只剩下被雨水打湿的狼狈和一丝被看穿似的尴尬与懊恼。他看了看钟小艾毫不留恋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手机上高芳芳那个被挂断的来电提示,眼神晦暗不明。
祁同伟那封字字滚烫的志愿书,像一块烧红的铁,被高育良郑重地放在了汉东政法大学校长吴明仁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
“吴校长。”高育良的声音带着一种极力压抑的激动和郑重。“政法系研究生祁同伟,主动申请毕业分配到西夏西海固地区,投身扶贫和吊庄移民工作。”他顿了顿,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恳切。“这个学生,我了解,是块真金。这次是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吴明仁校长拿起那叠厚厚的、边缘几乎被撑裂的信纸,只扫了几行,眉头就挑了起来,眼神从最初的惊讶迅速转为难以置信的震动。他猛地抬起头,看向高育良:“主动申请?去西海固?那个‘苦瘠甲天下’的地方?还是研究生?”
“千真万确。”高育良用力点头,声音斩钉截铁。“他找到我,态度很诚恳很坚决请我促成此事。”他巧妙地隐去了梁家,但语气里的沉痛和祁同伟的决绝,已尽在不言中。
吴明仁“嚯”地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急促地踱了两步,猛地停在窗前,望着窗外葱郁的校园,胸膛剧烈起伏了几下。
再转过身时,他脸上已是一片激动和狂喜的红光,用力一拍桌子,震得茶杯盖“叮当”作响:
“好。太好了。天降良才,更是天赐良机。”他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高主任。你培养了个好学生啊。这样的人才,这样的觉悟,主动请缨去最艰苦的地方。这不仅是祁同伟个人的光荣,更是我们汉东政法大学建校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是响当当的成绩。是我吴明仁当校长最大的政绩。”
他几步走回办公桌后坐下,抓起电话,手指因为激动都有些颤抖:“喂?校党委办公室吗?通知所有党委成员,立刻。马上到我办公室开会。有重大事项。还有,宣传部张部长?你也立刻过来。带上你们最能干的笔杆子。”
电话挂断,吴明仁脸上的红光仍未褪去,他看着高育良,眼神灼热:“育良同志,祁同伟同学,就是我们汉东政法大学树立的一面旗帜。一面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的鲜红旗帜。我们要把他这个典型,给我树起来。树得高高的。宣传要铺天盖地。要让全校师生都知道。要让省里知道。要让全国都知道。”
高育良看着校长激动得有些失态的样子,心中五味杂陈。他为祁同伟的出路终于出现曙光而欣慰,但也为这巨大的宣传声势背后潜藏的风险而隐隐不安。他张了张嘴,想提醒一下梁家可能的反应,但吴明仁已经沉浸在对“政绩”的巨大憧憬里,大手一挥:
“不必多说。这是大局。是学校发展的大机遇。也是汉东省教育工作的突破点。你只管回去安抚好祁同伟同学,让他安心准备,剩下的事情,学校来办。要人给人,要力给力。这个典型,我们树定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